1、1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长海县第一中学 孙 婵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出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本节处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人的第五章、人体废物的排出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本节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第六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这一章节也需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所以本节又起到
2、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结合书中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2、观察肾结构图片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3、分析数据概述尿的形成的大致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结构图片及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三)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为:重点:概述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二
3、、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知识,具有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对于导出人体废物的排出,肾单位的过滤、重吸收和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的形成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2他们同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但是也需要解决困难,肾单位的结构、过滤、重吸收功能的知识较抽象,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教法学法教法: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的方式:“观察-讨论-归纳”模式图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小组讨论-泌尿系统、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结归纳-尿液的形成过程
4、及泌尿原理学法:观察法 资料分析法 归纳总结法 合作探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由于在大众传媒中经常将粪便、尿液都称为排泄物,使学生对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确切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排泄的概念,并且承接已学知识,构成完整知识体系,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生物都需要获得营养物质,我们人类是通过摄取食物的方式来获得的,有人做过估算,人的一生中大约要摄入 60 吨(即 60000 千克 )食物,而我
5、们人体自身的体重平均不足 100 千克,我们所摄取的食物都哪去了?很多同学都回答“排出来了”,废物的排出跟泌尿系统有关,由此进入泌尿系统的知识的学习中。(二)、自主学习,大胆猜想 泌尿系统的组成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80 页泌尿系统的结构图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相关问题归纳: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猜想:尿液与血液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结合已有知识做出合理的猜想.预设目的是得出猜想一:动脉血量=静脉血量+尿液量或为:动脉血量静脉血量=尿液量(三)、合作探究,逐步验证猜想不等于事实,我们需要进行验证,所以我们需要从尿的形成一步步的验
6、证。尿的形成我从三个方面理解证实尿的形成,第一信息的获取,通过观察3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图完成。第二信息的加工,通过书中数据资料的分析比较完成。第三信息的外显,主要是形成流程图进行整体感知。第一步:信息的获取。可以获取尿液的形成与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有关,特别是肾单位,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主要结构,所以我对这部分知识的获取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入手。请观察教材第 81 页的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根据课本相关内容,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并做出回答:1、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结构单位是什么?2、每一个肾单位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3、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球”?两边连接的是什么血管?他们的管径有什么不同?流经的血液的量可能有
7、什么不同? 4、在肾单位中,尿液的通道与血管有几次紧密接触?接触部位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点?问题 1 和 2 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问题 3 和 4 的设置是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肾单位的内部特点,并由这些特点来推导尿液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其结构是与尿液的形成是有关的。并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肾单位(视频),设计意图:运用肢体语言利于学生对肾单位结构的认识掌握,突破重点,为后面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营造体验感知信息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二步:信息的加
8、工。先通过尿形成全过程动画直观感知,然后猜想尿形成的过程可能有几个过程,要想验证就必须通过书中的资料分析的数据进行证明,课本中的资料分析我分解为三份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制作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第一份尿液与血浆比较。明确尿液的主要成分,并设疑尿的形成跟哪些结构有关。第二份血浆跟肾小囊中的液体比较。利用细胞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知识基础,并结合相关问题,明确肾小球有过滤的作用,因为比较抽象,是难点
9、,我利用了动画直观的形式突破难点。由此也证明尿的形成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有关,是尿形成的第一个过程。第三份是原尿和尿液的比较。通过分析数据,明确原尿中的一些成分并没有在尿液中出现,推想与经过的肾小管有关,进而明确尿形成的第二个过程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由此证明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4第三信息的外显。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尿的过程分析,师生共同归纳尿形成的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全过程路径图。为了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我利用了填尿形成的过程图的形式,加深理解。(视频)设计意图是整体感知,同时培养动手、动脑和表达的能力。(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明确,突出知识重点,形成知识体系。)四、板书设计51尿的形成和排出泌尿系统输尿管肾单位膀胱 尿道肾脏肾小球重吸收过滤肾小管肾小囊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