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709421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试 行)评分等级A B C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评审指标及内涵1.0 0.8 0.61.1团队结构(8 分)团队结构合理,带头人是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副教授以上教师比例不低于6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低于 80%;45 周岁以下教师不低于 50%。1.2师德修养与敬业精神(7 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得力。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1团队建设(20 分)1.3建设目标(5 分)有长期(5 年内)的建设目标与规划;团队有长期和近期发展目标、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且有保证落实措施的佐证材料。2.1学术造诣(8 分)近 5年在核心期

2、刊上发表论文至少 2篇;出版学术专著至少 1部;主持国家级课题 1项或省(区)级以上课题 2项;获得各类省(区)级以上奖励至少 1项。2.2教学情况(6 分) 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基础课程。2.带头人(20 分)2.3管理能力(6 分)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注重绩效。3.1内容与规范(7 分)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文件齐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规范。有相关教学研讨记录和实验记录。3.2方法与手段(7 分)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团队成员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平均不低于 30%。3教学工作(20 分)3.3质量监控(6 分)有健全的

3、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制度,有落实措施,质量意识强,无教学事故。团队每个成员学生评教成绩不低于 85分。4.1课程建设(6 分)院级精品课程1 门,院级课程建设1 门。4.2教学改革(8 分)承担省(区)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至少 1项,院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至少 3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至少 3篇。4.教学研究(20 分)4.3教学奖励(6 分)获得院级教学奖项至少 3项、省(区)级教学奖项至少 1项。5.教材5.1教材建设(6 分)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公开出版过教材,并应用于本专业学生。- 2 -建设(10 分)5.2教材选用(4 分) 鼓励教师使用自编教材。积极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6.1科研项目

4、(2 分)主持省(区)级以上科研项目 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 1项。6.2科研论文(2 分)公开发表论文 10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5篇。6.科研能力及科研促进教学情况(10 分)6.3科研促进教学情况(6 分)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品牌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合 格 内 涵1.目标和措施*1.1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1)目标定位、建设思路、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2)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与实施。教育教学观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切实可行;有明确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实施效果好;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

5、的领导组织,并切实有效地开展有关工作。*2.1专项经费(1)学校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安排与使用;(2)省或主管部门专项经费的使用。有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且能够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省或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全额到位并按要求使用。2.专业基础条件 2.3实验教学设备、专业教学场所与专业图书资料(1)实验设备数量及先进性;(2)必要的专业教学场地;(3)专业图书、杂志、电子文献、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料的数量及利用情况。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台套数充足,设备先进,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院系建有必要的资料室、学生活动与自学场所、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场所;学校和院系有专业图书资料的专项购置经费,专业图书资料齐全,查阅率高;

6、电子文献、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使用效果好。- 3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合 格 内 涵*3.1队伍结构与素质(1)专业负责人情况;(2)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3)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专业负责人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0%以上;老中青教师梯队合理,教学团队结构优化;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75%以上,其中博士达 25%以上(艺术、体育类专业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达50%以上,博士学历暂不作要求) ;师德师风好,专业教师近四年受到校级及以上表彰(不包括教学与科研成果表彰)的不低于 3人次。*3.2主

7、讲教师(1)主讲教师的资格;(2)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3)教学效果。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95%;教授、副教授近二年为本科生系统讲授至少一门课程;教师授课效果好。3.3教学研究(1)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情况;(3)教学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近四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数不少于 3项(艺术、体育类专业为 2项) ,专业负责人近四年承担有省级及以上的教学研究项目;教师近四年人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不低于 1篇(艺术、体育类专业为 0.5篇) ;专业教师四年内获得过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师资队伍3.4科学研究(1)承担科研课题情况;(2)专著、译著、学

8、术论文的出版、发表及获奖情况。近四年承担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5项以上;其中专业负责人必须承担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专业教师近四年人均出版著作 0.3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 4篇以上(艺术、体育类专业为 2篇) ;近四年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2项以上(艺术、体育类专业为 1项) 。*4.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执行情况定位准确,方案合理,切实可行;注重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4.教学改革与建设*4.2课程建设(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精品课程建设;(3)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有思路、有计划;课程体

9、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本专业有 2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积极聘请、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或专家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选用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教材,并公开出版有自编的高质量教材或教辅材料。 - 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合 格 内 涵*4.3实践性教学(1)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管理情况;(2)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注重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建设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实习经费充足,组织管理落实到位,实习效

10、果良好。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累计学分(学时)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 25%。4.4毕业论文(设计)(1)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情况;(2)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制定有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论文(设计)程序规范、选题恰当、难度适中、符合培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数量适当、评阅认真,答辩工作严谨,毕业论文(设计)抽查情况较好。5.1学风情况(1)本专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2)学风建设。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良好;制定有切实可行的鼓励学生学习的措施,学生学习主动

11、,学风端正,勤奋进取。5.2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1)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2)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情况及竞赛成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课外科研活动,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得专利人数多,成果显著;近四年本专业有 8项以上的学生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或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5.人才培养质量5.3社会声誉(1)本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2)毕业生的社会需求;(3)毕业生就业去向及社会评价等。社会声誉好,生源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单位为学校所在区域或本专业(行业)领域较好的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6.示范辐射作用6.1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示

12、范辐射作用(1)在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方面对其他学校的辐射作用;(2)课程、实验室、学分选修等方面的辐射作用;(3)教学改革对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近四年平均每年至少接收 1名校外专业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进修;每年面向外校教师举办专业、课程研修班或其他教学研讨活动不低于 1次;本专业每学年面向其他院系开设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专业实验室面向本校其他院系或外校本专科学生开放;本专业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成功经验受到外校同行广泛关注,有推广价值。- 5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合 格 内 涵7.专业特色和优势*7.1专业特色和优势 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必须与本校、

13、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有机结合,体现在专业发展思路、教育模式、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优良的学风等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并得到其他高校同行的肯定和认可。精品课程指标体系评分等级(K i)A B C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评审标准分值(M i)1.0 0.8 0.6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6 分)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6分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6 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14、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团队。6分教学队伍20分 1-3教学改革与研究(8 分)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规划教材或教改项目;发表了高质量的教研论文。8分教学内容20分2-1课程内容1 (10分)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10分- 6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

15、点 评审标准分值(M i)评分等级(K i)A B C1.0 0.8 0.6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2教学内容组织(10 分)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10分3-1教材及相关资料(5分)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16、) ;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3-2实践教学条件(5 分)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实践教学条件能很好满足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 。10分教学条件20分3-3网络教学环境(10 分)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10分4-1教学设计(8分)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7、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 。8分教学方法与手段20分4-2教学方法(6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12分- 7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评审标准分值(M i)评分等级(K i)A B C1.0 0.8 0.64-3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4分)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与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4分5-2学生评教(8分)学生评价意见学生评价原始

18、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应有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近三年的学生评教数据的佐证材料。8分教学效果20分5-3录像资料评价(8 分)课堂实录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富有热情和感染力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娴熟、信息量大;课堂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8分专家依据精品课程申报表所报特色及创新点打分。 40分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 30分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辐射共享措施有力,未来建设计划可行。 30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指标体系(试行)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及相关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40分)教学理

19、念与改革思路(10分)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实验教学,相关政策配套落实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思路清晰、规划合理、方案具体,适用性强,效果良好实验教学定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安排适当- 8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及相关主要观测点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10分)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

20、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0分)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实验教学手段先进,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10分)教学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教学评价总体优良学生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多,学生有正式发表的论文或省部级以

21、上竞赛奖等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突出实验教学成果丰富,正式发表的高水平实验教学论文多,有获省部级以上奖的项目、课程、教材有广泛的辐射作用队伍建设(10分)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合理政策措施得力,能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富有成效实验队伍(20分)队伍状况(10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实验教学,管理能力强,具有教授职称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合理,符合中心实际,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形成动态平衡实验教学队伍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应用实践,广

22、泛参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管理体制(3分)实施校、院级管理,资源共享,使用效益高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调配信息平台(9分)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管理模式(20分) 运行机制(8分)实验教学开放运行,保障措施落实得力,中心运行良好管理制度规范化、人性化,以学生为本实验教学评价办法科学合理,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和改革创新实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化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 9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及相关主要观测点仪器设备(9分)品质精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

23、,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教学要求仪器设备使用效益高改进、自制仪器设备有特色、教学效果好维护运行(6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效果好维护措施得力,设备完好仪器设备维护经费足额到位设备与环境(20分) 环境与安全(5分)实验室面积、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实现智能化实验室设计、设施、环境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认真开展广泛的师生安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审指标体系(试行)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 准1.指导思想、改革思路与定位(5 分)改革思路清晰,定位准确,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2.1 培养目标

24、(5 分)培养目标明确,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2.培养方案( 10 分)2.2 方案设计执行效果(5 分)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有良好的实施效果。3.1 队伍结构(10 分)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建设期内教师职称晋升至少 1 人,学历晋升至少 1 人。专兼职教师搭配合理,团队协作好。3.师资队伍( 20 分) 3.2 业务素质(10 分)梯队业务素质优良。队伍在建设期内承担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至少 2 项,发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科研论文不少于 12

2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 6 篇,一般期刊论文不少于 6 篇) ,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4.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建设成效(10 分) 教学基础设施、教学条件更新效果明显。5.管理与运行( 20 分)5.1 课程建设(10 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能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建设期内建成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双语等课程等不少于 2 门。- 10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 准5.2 教学管理(5 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

26、体系运行良好;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5.3 实践教学(5 分)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方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 100%。6.1 综合素质与能力(15 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等级考试成绩合格率不低于全校近 3 年平均水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健全、成效显著;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取专利等。 6.培养效果( 20 分)6.2 社会评价(5 分)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较高,且符合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满足企业、行业需求。7.创新性(15 分)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和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把“实验区”建设与服务社会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合 计(满分 10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