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唐朝女皇武则天曾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遭到大臣狄仁杰和王方庆的反对,其理由是:“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 ,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武则天经过审慎思考后立李显为太子。上述材料表明武则天A.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 B.重视家族血缘关系C.遵循了“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D.重视祭祀祖先观念25.廖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说:“盖战国之世,平民已代贵族而执政,草泽之徒,易生觊觎富贵之思。史称项羽年少时,观秦始皇帝渡浙江,曰,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繇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为解决这种现象,西汉政府A.
2、分封同姓为王,确保刘姓江山 B.察举征辟,扩大选官范围 C.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郡国长官 D.确定新儒学思想主流地位26.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图8) ,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27.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 、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繁盛一时, 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 (广东佛山、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这
3、种变化是由于A.重农抑商松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 D.政府政策调整2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 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 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 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29.1895 年 4 月以后, 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反映了A.国人加强反思洋务运动 B.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民众
4、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图 8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不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A.更新观念,学习西方 B.民族觉醒,一致对外 C.兴办实业,挽救危亡 D.崇尚理性,倡导民主31.图 9 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中共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抗日的典范3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
5、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 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的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33.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B.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34.“
6、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 ”这里的“开端”指 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 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35.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 ,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 。这表明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C. 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D.“经互会
7、”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3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 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 应星不再追求科 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 传统农业 、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 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 应 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 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今天探
8、讨古代科技图 9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 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 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 识的人都把牛 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 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 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 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
9、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 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
10、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 ”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
11、“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 汇编 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竟多达 906 卷,770 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 规被编辑为“ 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 620 条、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
12、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46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 发出党内指示, 强调敌后政 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 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
13、以上干部者有 3592 人,占 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7 分)47 (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 军入侵缅甸, 驻缅甸英军节节败 退。1942 年 2 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 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 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 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
14、,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 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 军配合,反攻 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 总计达 40 余万人, 伤亡接近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 分)48 (1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 锐意变法,他曾 对庆亲 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 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 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 日,光绪帝在一度“ 战栗 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 4
16、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 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 分)历史答案CDDDC ABAAB AC40.(25 分)(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5 分)(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
17、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10 分)41.(12 分)修改建议(4 分)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修改理由(8 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 (78 分)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 (46 分)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 (13 分)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 (0 分)45.(15 分)(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 分)(2)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
18、;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 分)46.(15 分)(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47.(15 分)(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8.(15 分)(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