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725757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4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zxls.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5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58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導論: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要全面把握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除注意知識分子對傳統的批判與整理外,亦應注意他們在吸收西方的觀念學說時,傳統文化是如何產生其制約作用的。這制約作用,一方面在無形中左右着知識分子對西方觀念學說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促使他們努力尋求中國傳統文化與現

2、代西方文化的可能互動和對話。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界對民主與科學的吸收便是一個最佳的示例。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看,民主政體牽涉到一組相關觀念,例如:什麽是自由?自我和社群有何關係?人民應對政府有何期待?什麽是憲政、人權與政黨政治?作為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胡適在傳統文化的制約及時代環境的局限下,對上述各問題都有迥異於西方自由主義的答案。胡適講的自由重個性解放,此即強調個人自我主宰的積極自由;胡適反對個人主義,主張社群的大我應凌駕於個人的小我;胡適提倡好人政治,認為該由好人組成好政府;胡適批評政黨政治,視之為朋黨之爭。倘以上述各點對比於西方自由主義之重視消極自由、個人主義、低度政府及權力制衡等,則

3、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發揮其制約作用,使得知識分子對所吸收的西方思想加以簡擇。尤有甚者,隨着歷史形勢的發展,三年代儒家聖王的思想竟以新式專制的名字重登思想界的舞臺。檢讀蔣廷黻和胡適論辯的文字,可見胡適雖或有時亦未免於傳統文化的影響,但他始終捍衛民主自由,堅決反對專制。他為了論證民主比專制可行,乃有民主為幼稚政治的說法。至於科學,民初知識分子同樣在傳統文化的制約下,較傾向於以歸納法來理解科學方法。胡適甚至以乾嘉考證學比附科學方法。並且,當時傳統價值崩解,科學那客觀真理的形像,乃迅速被知識分子奉為神聖不可懷疑的圭臬以填補價值的真空。科學的倡導由是遂一演而成科學主義的氾濫。胡適即使明白科學理論只

4、是解釋現象的假設,有被推翻的可能,但他似乎從未懷疑過科學方法不是萬能的。必須指出,二年代氾濫的科學主義有兩型:經驗論的科學主義與唯物論的科學主義,發展的結果是後者輾轉與馬克思主義合流而一枝獨秀。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59不過,科學主義的氾濫也引起知識分子的反省及批判。張君勱強調科學有其界限故無法處理人生觀的問題便是明證。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中,當張君勱努力把人生觀問題劃出科學領域之外時,他其實正是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人生智慧(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心性之學)找尋重新安立之所。有趣的是,

5、胡適為總結這場論戰而具體提出的科學的人生觀 ,最後竟歸結於一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最高的宗教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60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學習重心(二):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建議分析內容: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自由民主的吸收。 1930 年代民主與獨裁的論戰。 自由民主思潮在民初中國的傳播及其無法在中國生根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隱、顯兩面制約着知識分子對自由民主的理解。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科學的理解及其發展為科學主義的原因。 民初科學主義的兩

6、種形態及其發展。 1920 年代科學與人生觀 (或科學與玄學)的論戰。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隱、顯兩面制約着知識分子對科學的理解。探討問題建議: (以胡適為例看)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吸收民主?中國傳統文化又怎樣制約着他們對民主的吸收? 如何理解 1930 年代民主與獨裁的論戰?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吸收科學?中國傳統文化又怎樣制約着他們對科學的吸收? 如何理解 1920 年代科學與人生觀 (或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61探討問題建議(1):(以胡適為

7、例看)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吸收民主?中國傳統文化又怎樣制約着他們對民主的吸收?對民主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什麽是自由?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摧折個人的個性,不使他自由發展。發展個人的個性,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係,負責任。娜拉戲中寫郝爾茂的最大錯處只在他把娜拉當作玩意兒看待,既不許他有自由意志,又不許他擔負家庭的責任,所以挪拉竟沒有發展他自己個性的機會。所以挪拉一旦覺悟時,恨極他的丈夫,決意棄家遠去,也正是這個原故。家庭是如此,社會國家也是如此。自治的社會,共和的國家,只是要個人有自由選擇之權,還要個人對於自己所行所為都負責任。若不如此,決不能造出自己獨

8、立的人格。社會國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如同酒裏少了酒麯,麵包裏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腦筋:那種社會國家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 說明:上引文字中的挪拉戲是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rik Ibsen,1828-1906)於 1879 年發表的劇作玩偶之家 (A Dolls House) ,又名娜拉 。劇中女主角挪拉本以為自己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但一次家庭變故,使她憬悟到自己原來只是丈夫和孩子的玩偶,最後乃憤然離家出走。此劇向被譽為呼喚女性的反抗意識,是近世女權運動的濫觴。五四時,此劇由胡適與羅家倫譯成中文,一紙風行,成為追求個性解放、衝決網羅的象徵。資料來源:胡適:易卜生主義 (1918.5 寫,19

9、21.4 改稿) ,收氏著:胡適文存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 年) ,第一集卷四,頁 644、644-645、645-646。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62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五四 個性解放所嚮往的自由說到底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藝家所標榜的人格自由 ,而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 。當代政治哲學一般把前者稱為積極自由 (positive liberty) ,而把 後者稱為消極自由 (negative liberty) ,真正的 個人自由首先強調的是消極自由而非積極自由 ,亦即如前所述,個

10、人自由乃是最低原則,而非最高原則。正如自由不能被他物所替代,同樣,自由也絕不妄想涵蓋一切,取代一切, 自由就是自由 ,不是別的。然而,五四浪漫主義心態却正如一切浪漫主義一樣,不是把自由首先理解為一種純粹個人的防衛原則,而是把自由膨脹成了涵蓋一切並能解决一切問題的宇宙進取原則:我們要求的是徹底的來過 ,我們要求一個完全的再生 (徐志摩:落葉 ) ,如何個徹底的來過 ,如何個完全的再生呢我沒有別的方法,我只有愛;沒有別的天才,就是愛;沒有別的能耐,只是愛;沒有別的動力,只是愛 (徐志摩:愛眉手札 ) ,由此, 所謂新文學運動,處處要求擴張,要求解放,要求自由。情感就如同鐵籠裏猛虎一般,不但把禮教的

11、桎梏重重的打破,把監視情感的理性也撲倒了 (梁實秋: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 ) 。這裏特別需要指出,浪漫主義初看似乎最尊祟自由 ,最突出個人人格 ,但是正因為它所說的自由乃是一種涵蓋一切的最高原則即積極自由 ,因此浪漫主義實際上常常並不是個人自由的密友,倒更多地容易成為專制暴政的同盟。具體說來,第一,一切浪漫主義之強調個人幾乎都是强調個人的自我實現 ,而這實際就已蘊含着將個人分為真我 (實現了的自我)與假我 (尚未實現之自我)的區分,人生的目標就是要將假我提升為真我 ,以完善自己。如此,則如果有人來指導你認識自己的真我 ,教育你如何達到真我 ,無疑就是正當且應歡迎的了。同理,已實現自我的真我

12、 ,自然高於未實現自我的假我 ,因此有權來幫助、教育、改造、訓練後者成長為真我 ,自然也就是天經地義的了。然而,天下哪一種迫害不是以教育你幫助你改造你的美名施行的呢?第二,一切浪漫主義幾乎無不相信,真人之修練必須與某種超個人的更高境界交融合一才能達成,例如上帝、自然、歷史、道,總之,它總是要將個人與某種更高更大的目標契合才算完成了自我實現,如此則個人又成了達到某種目標的手段。而從上帝、自然歷史這類超個人的東西轉向同樣超個人的階級、團體等等自然是毫不費力的, 創造社從為藝術而藝術一變而為革命文學 ,實在毫不驚訝根本的目標畢竟是要求一個徹底的來過 、 完全的再生 ,那麽,如若只有愛不解決問題, 為

13、藝術而藝術不解決問題,就應該重尋那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於是乎文人成了革命黨。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63說明:上引文字在提及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區分時,有下面一個注釋:關於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只能另文詳談。這裏僅指出,像弗洛姆逃避自由談的所嚮往的自由大體就是積極自由 ,中國儒、道、佛的自由觀也全都是着眼於積極自由 ,而自由主義所說的自由則全力強調消極自由 。 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區分,是二十世紀思想家、歷史學家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 )提出的。扼要來說

14、, 消極自由是指人不受束縛、限制而有的自由, 積極自由是指人能自我主宰而有自由。當然,民主政體不等於消極自由,但在民主政體下,消極自由的保障往往較大。至於積極自由,民主政體本亦應強調個人的自主及由之表現出的發言權利及政治參與,但柏林卻警告,提倡積極自由很易導致反自由的弔詭(paradox of freedom ) 。此即積極自由涵蘊真我與假我的區分:真我是能實現自我主宰者,假我是未能實現自我主宰者;假如真我是應該實現的,則那些已實現的先知先覺者,便很有理由去強制、教育那些未知未覺的。如是,先知先覺者可以振振有辭地對未知未覺者說:強制你的自由正是要使你得到真正的自由。 明乎此,我們才懂得為何當代

15、自由主義者多只強調消極自由 。其實自我主宰的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十分突出。因此,我們可以說,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較傾向於以積極自由之義來把握自由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制約肯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資料來源:甘陽:自由的理念:五四傳統之闕失面為五四七十周年而作 ,收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 (香港:三聯書店,1989 年) ,頁 69-70。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64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建議討論問題:1. 依資料一,作為二十世紀在中國提倡自由、民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胡適是如何理解自由這概念?2.

16、 就資料二所述, 人格自由 (積極自由)與政治自由 (消極自由)有什麼不同?作者以為五四浪漫主義所強調的是哪種自由?3. 就資料二所述,作者認為五四人物對自由的理解導致什麽後果?4. 就你的認識,中國傳統思想較傾向於哪種自由的觀念?五四人物對自由的理解是否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65對民主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自我與社群有何關係?我這社會的不朽論的大旨是:我這個小我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無量數小我有直接或間接的交互關係的;是和社會的全體和世界的全體都有互為影響

17、的關係的;是和社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都有因果關係的。種種從前的因,種種現在無數小我和無數他種勢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這個小我的一部分。我這個小我 ,加上種種從前的因,又加上種種現在的因,傳遞下去,又要造成無數將來的小我 。這種種過去的小我 ,和種種現在的小我 ,和種種將來無窮的小我 ,一代傳一代,一點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一水奔流,滔滔不絕:這便是一個大我 。 小我是會消滅的, 大我是永遠不滅的。 小我是有死的, 大我是永遠不死,永遠不朽的。 小我雖然會死,但是每一個小我的一切作為,一切功德罪惡,一切語言行事,無論大小,無論是非,無論善惡,一一都永遠留存在那個大我之中。那個大我 ,便是古往

18、今來一切小我的紀功碑,彰善祠,罪狀判決書,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的惡諡法。這個大我是永遠不朽的,放一切小我的事業,人格,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一個念頭,一場功勞,一樁罪過,也都永遠不朽。這便是社會的不朽, 大我的不朽。如今所說社會的不朽 ,其實只是把那三不朽的範圍更推廣了。以我個人看來,這種社會的不朽觀念很可以做我的宗教了。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這個現在的小我 ,對於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過去,須負重大的責任;對於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未來,也須負重大的責任。我須要時時想着,我應該如何努力利用現在的小我 ,方才可以不孤負了那大我的無窮過去,方才可以不遺害那大我的無窮未來?資料來源:胡適:不朽 我的宗教

19、 (1919.2) ,收氏著:胡適文存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年) ,第一集卷四,頁 698-699、701、702。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66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對民主、科學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先說什麽叫做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一月二夜(就是我在天津講演前一晚) ,杜威博士在天津青年會講演真的與假的個人主義 ,他說:個人主義有兩種:(1)假的個人主義就是為我主義(Egoism) 。他的性質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群眾的利益。(2)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Individuality) 。他

20、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杜威先生極力反對前一種假的個人主義,主張後一種真的個人主義。這是我們都贊成的。但是我覺得個人主義還有第三派,是很受人崇敬的,是格外危險的。這一派是:(3)獨善的個人主義。他的共同性質是:不滿意現社會,却又無可如何,只想跳出這個社會去尋一種超出現社會的理想生活。現在我且簡單說明我所主張的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是什麽。這種生活是一種社會的新生活 ;是站在這個現社會裏奮鬥的生活;是霸佔住這個社會的新生活

21、。它的根本觀念有三條:(1)社會是種種勢力造成的,改造社會須要改造社會的種種勢力。這種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點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2)因為要做一點一滴的改造,故有志做改造事業的人必須要時時刻刻存研究的態度,做切實的調查,下精細的考慮,提出大膽的假設,尋求實驗的證明。(3)這種生活是要奮鬥的。那避世的獨善主義是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的,故不必奮鬥。我們的方針是:奮鬥的結果,要使社會的舊勢力不能不讓我們;切不可先就偃旗息鼓退出現社會去,把這個社會雙手讓給舊勢力。 說明: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可以說是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基石,其要義乃在強調個人優先於社會;社會只是個人通過契約(contract)而產生的,因此絕不應將社會擬人化,並將之凌駕於個人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晚近西方思想界內部亦有反省以至批判個人主義的聲音,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即是典例。回到中國,個人主義明顯與傳統思想不侔,加上二十世紀初積弱的政治現實所需要的亦是集體的力量而非個人權利的張揚。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才不致於對胡適提出社會的不朽論 、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感到驚訝。資料來源:胡適: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1920.1) ,收氏著:胡適文存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