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风的成因》课例.docx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730177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风的成因》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风的成因》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风的成因》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风的成因》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风的成因》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符合学生认知科学进行拓展-四年级拓展课风的成因课例研究义乌市赤岸小学 毛丽倩【教学背景】:新课程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拓展型课程是二期课改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

2、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在科学课的拓展延伸内容部分,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最新科技形成呼应,使我

3、们的科学教学体现出实践性、探究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风的成因这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风向和风速的基础上,与民俗特色走马灯为载体,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让走马灯转动起来-是什么让它转动的-进行合理的猜测-简单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自制走马灯”。寓教于乐,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学片断一】引入部分:学生观看走马灯的视频后,教师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使其转动起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使它转动起来的吗?生 1: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生 2: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气。生 3:蜡烛

4、燃烧产生的热气上升,推动了叶轮,使它转动的。师:你们更赞同哪位同学的说法?生:第三位同学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种猜测吗?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提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有:生:进行实验的初步设计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基本上的学生还是没有丝毫头绪,并不明白这些材料都有什么作用!【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风的成因,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也是用来验证风的形成原因的。可是在引入的过程中,直接用了走马灯,学生无法跟风直接联系起来,导致实验设计没有明确的目的,无法成型,探究进行的名不顺言不正,很牵强。】【改进】播放上海欢乐谷打造风车花海的视频,出示一个风车。师:你可以让它转动起来吗?生 1:用嘴吹生 2:人跑起来

5、师:是的,你们都让它转起来了,那么是什么使它转动的?生:风师:老师啊有一个神奇的本领,我可以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让风车不停地转动。演示(图一):问:小小的蜡烛为什么可以让风车不停的转动?生:蜡烛产生了风师:它是怎样形成风的?生:蜡烛燃烧产生了热气,热气上升,就产生了风。(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师:怎样验证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反思:从学生更为熟悉的风车入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风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引入更加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教学片断二】师:是怎样形成风的呢?生:蜡烛燃烧产生了热气,热气上升,就产生了风。师:老师这里有个工具,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

6、观点是否正确?师:出示演示工具让学生观察风扇有没有转动?生:发现风扇没有转动。师:说明蜡烛产生的热气上升时,并没有使风扇转动起来,那么有没有风形成呢?生:没有风形成。师:将黑色底座装回,再罩于蜡烛上(图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转了,风扇转起来了。师:说明这种情况下有风形成了,那么桌面去掉黑色底座,罩于点燃的蜡烛上桌面冷空气热空气图一风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生:由于空气的流动。师:怎样验证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提示: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感觉到风的存在呢?出示提供的材料:生:小组讨论,提出大致的实验思路。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反思:这个设计

7、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热气上升时,并不能带动风扇转动,并没有形成风,只有当外界的空气可以补给进来时,才能有风形成,所以风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冷空气从水平方向补给过来,产生一个循环)。但是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误导:风是由下往上的,实际风的定义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形成了风。同时,实验设计单设计有误,实验(1)的设计,学生得出的结图二论会是没有风产生,但实际上风车是可以转动的,与事实相悖。】【改进】师:是怎样形成风的呢?生:蜡烛燃烧产生了热气,热气上升,就产生了风。师:你们认为风的方向是?生:从下往上。师:怎样验证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提示: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感觉到风的存在呢?生 1:看

8、红旗的飘动生 2:看树叶有没有晃动师:出示提供的材料:点燃的香使用这个有什么好处?生:即使是微弱的风也可以看出来师:为了能够让实验的效果更加的明显,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好帮手。出示:风力加强器说明:风力加强器在有微弱的风存在时,可以增加风力的大小。 生:小组讨论,提出大致的实验思路。实验记录单:【反思:将风的形成演示器改名为风力加强器,四年级的学生更加能够接风力加强器受以及理解它的作用,并且也潜在的告诉学生,即使是一支点燃蜡烛放置在桌面上,也会有风形成,只是比较微弱,一般感觉不到,即使是轻飘飘的烟也是。将实验记录单进行修改后,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不点燃蜡烛,火焰、烟的飘动方向没有变化,没有风形

9、成,点燃蜡烛后,发现火焰的方向往漏斗口的相反方向偏,烟从外界水平进入装置内,并向上飘动,从而发现风是由于瓶内热空气上升,外界的冷空气能够顺利的水平补充进来,空气发生流动后形成的。】【教学反思】:风的成因是一节在基础型课程上结合我国的民俗特色走马灯进行延伸的课程内容。由最初的设计到最后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前后经历了 4 次的修改,包括教学环节、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单等的修改。我深刻的体会到拓展课程,并不仅仅是将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化,亦或是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传授那么简单。在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到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量力性和

10、因材施教等原则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制约并规定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第一,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代表该阶段特征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二,各阶段出现的年龄特征可因个体和个体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或提前,或推后。但是,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不能改变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三,前一阶段的思维模式总是要整合到后一阶段的思维模式之中,为后一阶段做准备。前后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符合学

11、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靠“启发”来实现,“启发”要以“顺应”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伴随着复杂的心里活动,即学习成果的获得,要想提高学生的成果,即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在教学中,如何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应根据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从而使他们更好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师教法的问题,而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有将这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科学地进行拓展,而不会成为学生“甜蜜的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