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733300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zxls.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引 言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了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2007) ,課程選修部分的六個單元為歷史專題,以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不同層面的認識。為支援教師對高中中國歷史選修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的教學,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與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合作,編訂了本支援教材。本教材套分為兩大部分:知識分子在五四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檢討及知識分子在五四時期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與創新 ,涵蓋一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本教材套版權由教育局及中文大學哲學系共同擁

2、有。部分歷史圖片獲李傑泉博士授權使用,本局謹此致謝。任何人士不得翻印以作商業用途。若對教材提出意見和建議,請致函: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3樓1319室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或傳真:2573 5299 / 2575 4318電郵:ccdopsheedb.gov.hk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 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2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學習重心(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建議分析內容: 五四新文化運動

3、產生的歷史背景。 文化思想運動的意義:藉文化思想的改造來拯救中國。 反傳統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及批判。 反傳統思潮的激烈程度:全盤性反傳統主義的論旨及其駁辯。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以至辯護。 五四以降思潮的走向。 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正反兩面。探討問題建議: 五四新文化運動怎樣批判中國傳統文化? 什麽是全盤性反傳統主義?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了哪些重新整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張? 如何恰當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 3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五四運動有廣狹兩義,狹義

4、指 1919 年抗議巴黎和會的愛國運動,廣義指早於前幾年已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總的來說,是藉文化思想的改造來尋求富強、拯救中國。這種思路若溯之於清季自強運動以降,維新及革命的歷史發展,實其來有自。此即國人由器物改革、政治改革的步步反思,終及於文化思想的改造。既而把國家的積弱歸因於文化,傳統文化自然成為批判的對象,而當時風行的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亦自然成為批判傳統的利器。 新青年雜誌開宗明義的立場即是典例。不過,當時由各種質疑、反激所引發的論爭,卻不無激濁揚清的效果。其中如辨明民本與民主的不同;如深思乎文化思想運動是一切運動成敗得失的基礎,卻不應以之為能代替其他運動;又如拒斥新的民主科學

5、與舊的倫理道德應予調和的言論等。新文化運動之批判傳統文化,最明確者,莫如視孔子及其儒學為君主專制政治的護符而大加撻伐。至於批判激烈到何種程度,則是個富於爭議的問題。倘從新文化運動之某些打倒一切舊傳統的說話看,從廢除漢字看,及從三年代的全盤西化論看,反傳統亦可謂全盤矣!林毓生即以全盤性反傳統主義名之。然依林氏,這全盤性反傳統主義卻弔詭地根源於傳統的一元論主智主義的思想模式。林氏認為傳統的一元論主智主義思想模式乃是傾向於把所有的問題都約化為一個核心問題心性問題或曰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這思想模式,在二十世紀初,隨着普遍王權的崩潰及其他政治社會因素的催化,乃演變成一文化整體觀。文化整體觀是把文化視為一

6、不可切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部分的敗壞即足以否定整個文化的價值。而反傳統主義者正是通過這文化整體觀來形成其全盤性反傳統主義。不過,林氏的解釋之所以惹起爭議,正是因為假使我們從另外一些角度觀察,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到底是否全盤性的便十分可疑。王元化指出新文化運動致力打倒的只是儒學的權威,由是而追求思想百花齊放的局面。他批評林毓生的論旨只是以理論套歷史的先驗論,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對此,林氏辯稱他的論旨主要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立論。姑勿論孰是孰非,兩造的爭論,其實正清楚反映出新文化運動確如余英時所謂的本身是多重面相的及多重方向的。新文化運動及其反傳統的複雜性,在胡適身上尤其明顯。毋庸置疑,胡適是新文化運

7、動的健將,也是反傳統的象徵人物。然而胡適將新文化運動的共同精神理解為重估一切價值,具體化為整理國故,後來更把新文化運動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可見由始至終,他從沒意圖要徹底地全面地否定傳統。此所以他改陳序經全盤西化的口號為全心全意的現代化,並深信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就是那些能經歷現代化洗禮而仍保留下來的部分。此亦所以他整理國故的主張,嘗遭受反傳統者的懷疑,以為是調轉槍頭的背叛。面對反傳統的大氣候,胡適只得強調整理國故是為了打鬼與捉妖。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4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胡適的例子,顯示新文化運動反傳統的同時亦打開了整理傳統文化的

8、新一頁。胡適的建議,是結合乾嘉考證學與近代史學,以中國文化史的形式來整理傳統文化。與此相較,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自始則批評胡適的路子走不通,而建議要復興中國文化必須恢復其中能引導人生能教人安身立命的哲學智慧,亦即宋明理學的睿識。梁氏舖設一個宏觀的文化哲學架構,通過對比西方、中國與印度三支文化,來論證中國重道德倫理的文化亦即儒家文化,當為世界未來文化的走向。綜上所述,可見要恰當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余英時的提醒十分重要:我自己從不曾視它為一種宛如受歷史鐵則所統御、導致某一預定目的、單一且又連貫的運動。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之受批判乎之受肯定乎?也應作如是觀。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

9、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 5探討問題建議(1):五四新文化運動怎樣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藉文化思想的改造來拯救中國?因此我們可以為五四運動作定義如下:五四運動是一個複雜現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工商界的罷市罷工,抵制日貨運動,以及新知識分子所提倡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改革。這一連串的活動都是由下列兩個因素激發出來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條要求和山東決議案所燃起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是知識分子的提倡學習西洋文明,並希望能依科學和民主來對中國傳統重新估價,以建設一個新中國。它不是一種單純不變,組織嚴密的運動,而是許多思想紛歧的活動滙合而成,可是其間

10、並非沒有主流。 資料來源:周策縱著,鍾玲譯:五四運動的定義 (五四運動史選輯) ,收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 (台北:時報文化,1985 年) ,頁 22。原書名為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6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當 1840-42 年的鴉片戰爭證明了西方勢力強不可當以後,中國的知識分子領導人物開始覺悟到

11、中國實有學習西方科學的技術之必要,儘管他們仍舊認為中國傳統的制度和傳統思想比西方高明,因此不需要改革。在 1894-95 年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以後,她對西方文明的第一個反應階段也宣告結束。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鑑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就,認為除了要學習科學的技術之外,中國還應當效法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但他們仍然堅持那些他們心目中認為更基本更實質的中國哲學、倫理觀念、和傳統社會的基礎原則,不應當改變。張之洞在一八九八年用一句話簡單扼要地表達了這個觀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可是一八九八年的百日戊戌維新無法把倡議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改革付諸實現,而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也只把它們完成了一部份

12、。民國建立以後,軍閥勢力的抬頭和兩次復辟帝制運動的企圖都證明,倘若只改革法律和政治制度,而不作其它方面的變更,則一定不會有什麽成果。於是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就是五四運動時代。在這一運動期間,新興的知識分子不僅公開主張需要介紹西方科學技術、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也宣稱:中國的哲學、倫理觀念、自然科學、社會學說和制度,都應該徹底重估,參考西方的這些部門,重新創造。這不同于前些時候鼓吹的那種有心無意的改革,或者局部革新,它是一種廣泛的、熱烈的企圖,要掀翻那停滯不前的舊傳統的基本因素,而以一種全新的文化來取代它。 資料來源:周策縱著,鍾玲譯:五四運動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史選輯) ,收周陽山編:五

13、四與中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 (台北:時報文化,1985 年) ,頁 35-36。在現在最重要不過的根本問題,可以說是文化運動了!我們這次運動的失敗,也是由於文化運動基礎太薄弱的緣故。因為思想的來源,是一切運動的原動力;沒有思想未曾改變而行動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文化運動的目的是以思想革命,為一切改造的基礎。 資料來源:羅家倫: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 (1920.6,原載新潮2 卷4 號) ,收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一卷,頁686。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五四

14、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 7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8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潮准斯以談,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願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說短道長,希冀其脫胎換骨也。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是在一二敏於自覺勇於奮鬥之青年,發揮人間固有之智能,抉擇人間種種之思想,孰為新鮮活潑而適於今世之爭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置於腦裏,利刃斷鐵,快刀理麻,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自度度人,社會庶幾有其清寧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資料來源:陳獨秀:敬告青年 (1915.9,原載青年雜誌1 卷 1 號) ,收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一卷,頁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