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跨国并购能够绕过东道国的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迅速进入并占领其市场,因此跨国并购 已 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1997 年以来,随着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渐趋频繁,民营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并购中崭露头角。特别是 1999 年初我国政府确立了“走出去”战略以后,在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 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所有制优势”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 2001 年 8 月,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正式收购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UA
2、I 公司,开创了浙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而在此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该集团已先后并购了英国 AS 公司、美国舍勒公司、 ID 公司、 LT公司和 QAI 公司等多家海外企业,并开始涉足海外金融保险业。同年 10 月,浙江华立集团在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 2 家公司 美国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 PFSY)和美国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 PACT)的基础上,收购了飞利浦集团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 CDMA 移动通信部门(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分部)。 2002 年 10 月,浙江金义集团采用资产置换形式,不出一分现金收购重组新加坡上市公司“电子体育世界”,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种
3、种迹象表明,日益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支迅速崛起的生力军,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跨国并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并购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世界各国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不足 30%。特别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虽然近几年来风生水起,但是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再加上跨国并购经验的缺乏、企业领导者的非理性决策以及跨国并 购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等因素的存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总体来说并不成功。 因此,跨国并购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跨国并购,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多,提出了不少理论,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的研究
4、还十分欠缺,尽管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具有共通性,但也不能照搬来分析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我们得结合自己的问题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频繁的出现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加快了我国民营企业1 海外并购的步伐,今年也出现了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大型并购 案,可谓刷新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纪录,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此事件进行了评论,各有各的观点。当然,吉利还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企业的体制还算比较建全,人才也比较多,但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还是中小规模的,但其中很多也进行了跨国并购活动,本人认为研究这些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更具有价值,因此
5、本人选择了宁波市慈星针织机械有限公司来做案例,这家公司是一家成长速度非常快的中小民营企业,企业制度不是非常健全,人才素质也不是很高度,很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其并购的动机和并购后的整合战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实地的考查调研,挖掘出 一些本质的因素,最后再总结出一些可供其它企业参考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斯蒂芬海默 ( StePhen.H.Hymer, 1960) 提出的以企业优势为中心的直接投资理论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及其他学者的发展,形成了作为 FDI 理论主流的所谓“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认为,导致企业对
6、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通常包括:资金与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与机制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信誉与商标优势。垄断优势论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 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原因。但是,垄断优势理论主要是静态的经验性分析,缺乏动态和抽象的分析,在强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具备垄断优势的必要条件的同时,却不能解释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不通过出口和技术转移等其他方式进入别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不能解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维农( Vemon, 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FDI 是产品生命周期特定阶段演进的
7、结果。在其早期的理论中,维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二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 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并相继分析了这三个不同阶段产品的供需特点、生产对市场和资源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国际贸易和 FDI模式。维农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引入了“国际寡占行为”的概念来进一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产品的生命周期被重新定义为三个新的阶段: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老化的寡占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不同生命阶段各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看成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能较好地解释技术创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小岛清( 1978)总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提出的跨
8、 国直接投资理论学说。2 其理论出发点是: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样,应该遵循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原则。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该从己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比较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 20 世纪 60 70 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较好地说明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战略,以及美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减少的原因。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也掩盖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落后产业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来看,即使就发达国家
9、的利益而言,完全按照边际产业转移的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己经不能适应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需要了。 巴克利、 卡森( Buckley、 Casson, 1976) 认为 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公司就有动力将交易改成公司所属各子公司之间进行,从而形成内部化市场。当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时候,跨国公司就产生了。导致市场内部化形成原因:第一,外部市场失效。第二,中间产品交易困难。内部 化理论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提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种境外直接投资的现实发展。但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的主观单方面探寻其
10、从事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考虑不足等,具有片面性。 邓宁( J.H.Dunning, 1981)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 OLI 理论)。邓宁认为,以前的理论都只是对国际直接投资作了部分阐述,不能成为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一般理论。国际投资、对外贸易和向国外生产者发放许可证往往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这一理论把跨国公司拥有的优势分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优势和区位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不同优势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事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跨国公司拥有的不同组合可以解释企业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商品出口
11、和技术转让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如果企业只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FDI 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式。可见,折衷理论所提出的 关于跨国直接投资的三个优势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和融合的,如内部化优势的具体内容是针对所有权优势的内部使用而言的,而区位优势也要通过内部化来实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强调只有三种优势都具备时才能进行跨国投资,因此具有片面性,不能解释并不完全具备三
12、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3 ( 2)跨国 并购 的相关研究 琼森( Jensen, 1986) 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此举降低经理人的权利,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再度进行投资所需的 资金由于将在资本市场上重新筹集而再度受到监控。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不适用于成长性企业,它主要适用于那些能产生大量现金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流的企业。所以,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对杠杆收购是有一定的解释力的。 叶勤( 2003)从理论渊源上将交易费用学说、企业并购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统一为以交易费用学说和市场不 完全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并购动因的一般模
13、型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叶建木( 2003)以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跨国并购的驱动基础、以波特的战略并购理论作为跨国并购的驱动机 理构建了跨国并购的“驱动轮模型”,用以解释跨国并购的多动因集成驱动。已有的跨国并购理论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对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发展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没有考虑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性。 赵伟、古广东( 2004)分析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朱允卫、曹淑燕( 2005)分析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易开刚、朱允卫( 2005)分析了中国民
14、营企业海外并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的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各种问 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3)跨国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盖拉多、理查德( Pedro, Geraldo、 Richard, 1998)在 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学说分析证明了目 标 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当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重置成本,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率也高。 巴克利、 卡森( Buckley、 Casson, 1998) 利用交易费用这一工具,从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等二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东道国文化差异、行业结构、行业进入限制、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规模、海
15、外经营 经验 等 对外贸易、许可证、特许经营、合资、跨国并购等不同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品德科 ( Pindyck, 2000)认为企业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能够提高各自的效率。该理论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企业并购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其二是企业并购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即所谓 1+12 的效应(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同时也能增加社会福利)。 凯文斯( Caves, 1985)认为 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对4 产业进入的限制 , 都 可能对企业的行业进入形成产业壁垒,具体包括规模壁垒、
16、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等。而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规模、技术壁垒 , 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因此 , 东道国产业壁垒的高低会影响跨国并购决策。 钱志清( 2001)认为 直接进入当地市场,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 对于成比性行业的企业而言,跨国并购比自行开拓市场成本更低,时间更少,而且能够利用已有网络渠道。 干春辉 ( 2004) 指出欧共体 1990- 1991 年度的并购中有 55.8%是为了加强市场 势力范围和市场地位。 梁岚雨( 2002)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 。 首先,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
17、可以形成市场垄断的局面,垄断可以使公司定价高于获得正常利润的 水平; 其次,即使不形成垄断,由于并购扩大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成本降低,产品定价可以高于边际成本同时又低于市场平均利润价格,于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姚彩红( 2010)认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企业 在不同时期的兼并收购也有不同的动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是寻 求海外市场、资源、技术和 效率。 吴玉、文卫( 2010)认为 ,跨国公司进行并购是出于它们全球竞争的需要,或者基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竞争地位的动机,而绝不是到东道国搞慈善事业。 ( 4)跨国并购整合的相
18、关研究 康海燕( 2010)认为 跨国 并购整合的失败率一直很高, 民族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是导致并购整合失败的重要原因。双重文化差异体现在并购方员工和被并购方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并会直接影响双方员工的合作 。 辛婷婷( 2010)认为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 , 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转嫁产业危机 , 规避投资风险 , 化解企业债务 , 扩张企业规模。然而 , 与振奋人心的高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 ,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而 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并购中的整合。 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实证研究对整合进行了深入分析。 刘文纲( 201
19、0)认为 在跨国并购中 , 并购双方品牌资源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整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购方可以选择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主要有 : 品牌收购、品牌租赁、贴牌、使用自有品牌、树立本土化的新品牌等。在对各种整合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 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为样本 , 选择 MNL离散选择模型 , 对企业跨 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5 吴刚( 2009)认为 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 , 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困难重重 , 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甚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 , 并从战略的角
20、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 , 即 : 全面薪酬调查 、 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 、 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姜秀珍、王亚民( 2007)认为 跨国并购整合的全过程 , 是人力资源全面驱动的过程 , 发现企业在跨国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是避 免并购失败最重要的环 节。 从这一角度对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进行理论探讨 , 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具体的人力资源整合风险 , 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3.参考文献 1武美子浅谈跨国企业并购后的品牌经营 J现代商业, 2011( 1) 2戴婵浅析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J中国商贸, 2011( 1) 3杨颖,胡心媛五成
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不成功 J中国贸易报, 2011( 007) 4沈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企业管理, 2011( 24) 5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中国并购报告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6李桂芳,储贺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7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8姚彩红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研究综述 J商业经济, 2010( 8) . 9詹晓宁后危机时代全球对外投资发展趋势 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8) . 10王焯跨国并购的新特点 J经营战略, 2010( 6) . 11海霞跨国并购是实
22、力与规则的角逐 J中国 经济导报, 2010( B01) 12章远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初探 J经济与法, 2010( 5) 13李平,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 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 14孙洪庆,韩刚,邓英跨国并购或新建投资的选择 J宏观经济研究, 2010( 5) 15张军超,匡弈军跨国资产收购的博弈分析 J财经论坛, 2010( 3) 16吴玉,文卫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战略选择分析 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7) . 17康海燕跨国并购的双重文化整合 策略研究 J.商业文化, 2010( 7) . 18辛婷婷企业并购整合探析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
23、10( 1) . 19刘文纲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 J商业研究, 2010( 1) . 20王孝章浅析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风险 J经济论坛, 2010( 8) . 21刘淑云,傅新文我国企业并购的整合问题探讨 J网络财富, 2010( 6) . 6 22杨维芝 .从智猪博奕理论看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策略 J管理方略, 2010( 4) . 23李倩 .金融危机下的跨国并购提高中国软实力 J 商业文化, 2010( 4) . 24李善民,刘永新 . 并购整合对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 基于中国液化气行业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 2010( 4) . 25章新蓉,唐敏 .不同动机导向下的公司并购行
24、为及其绩效研究 J经济问题, 2010( 9) . 26王昊 .中国建设银行跨国并购绩并效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5) . 27潘颖 .公司治理与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28文海涛 .基于产业演进视角的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0. 29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30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1丁焕明,弗里茨克勒格尔科尔尼并购策略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2谈萧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
25、09 33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34王巍 .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 J环球中国, 2009( 9) . 35郑小芬 .浅议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策略 J经济观察, 2009( 3) . 36韩晔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析 J商业现代化, 2009( 580) . 37李小真,曾晓洋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风险与对策 J消费导刊,2009( 5) . 38姚战琪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变动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D. 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39王玲君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0李军
26、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D兰州:兰州理 工大学, 2007. 41施筱圆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2孙静静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3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报告 2004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4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M.America: United Nations, 2010. 45Homburg. Christian is speed of integration really a success factor of m
27、erger and acquisition? J.2006(27). 46Shimizu.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4). 47Meyer. Post Acquisition Restructuring as Evolutionary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 48Keith, Cross-Border mergers/acquisit
28、ions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gergraphy, 2003(6). 7 49MacDonald. Two Merger Integration Imperatives J.Strategy and Leadership, 2003(3). 50Williamson Christine. Not all M&A Produce a Happy End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02(2). 51Michael. Agency Costs of
29、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2). 52Mueller. A theory of conglomerate mergers M.America: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跨国并购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 现状 与特点 2.1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2
30、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2.3.1 跨国并购规模较小 2.3.2 跨国并购目标多为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 2.3.3 跨国并购区域 主要为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2.3.4 跨国并购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移 2.3.5 跨国并购类型主要为横向并购 3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以慈星为例 3.1 公司简介 3.1.1 慈星 中国电脑针织横机的领头羊 3.1.2 事坦格 全球电脑针织横机三大品牌之一 3.2 慈星 并购事坦格的过程 3.3 慈星 并购事坦格的动因 3.3.1 企业宏观战略上的驱动 3.3.2 为了寻求核心技术 3.3.3 为了获取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3.3.4
31、 为了绕过贸易壁垒,获得区位优势 3.3.5 为了延伸价值链获取更 多附加值 8 4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 整合战略 以慈星为例 4.1 慈星并购事坦格后的整合 4.1.1 企业文化整合 4.1.2 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 4.1.3 企业品牌的整合 4.2 慈星 并购事坦格的绩效分析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评价方法 4.3 慈星并购事坦格 的点评 5 慈星并购事坦格案例对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 几点 启示 5.1 加强后危机时代对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环境的分析 5.2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 5.3 明确跨国并购的目标,谨慎选择并购对象 5.4 制定科学的海外并购战略 5.5 努力
32、提高对目标企业进行 整合的能力 6 结束语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是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整合战略 ,主要 将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 EBSCO 等查找相关的文献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 宁波慈星并购瑞士事坦格案例的 大量 调研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 总结出一些对准备“走出去”或者即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进度计划: 第 7 学期第 1-10 周: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写作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第 7 学期第 11-13 周: 在导师 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 导师 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 15-16 周 :结合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始写作毕业论文。 第 7 学期 17-20 周: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进行指导写作,并完成初稿。 第 8 学期第 1-6 周: 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进行多轮评阅,学生修改和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7-8 周: 进一步修改 毕业论文 ;定稿 并上交 。 9 第 8 学期第 8-11 周: 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