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747211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制造2025广元行动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中 国 制 造 2025 广 元 行 动 方 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以及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广元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行动方案。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改革促动,深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突破性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广元制造业升级版,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

2、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加强服务提升,突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创新发展,人才为本。坚持把创新作为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本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政产学研用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引人、育人、用人机制, 2 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和运用。加强智

3、能制造基础建设,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保障。准确把握产业变革趋势,鼓励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抢占发展制高点。智能转型,优化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结合,加快制造业向自动化、信息化、数控化、智能化转变。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园区、行业建设智能示范车间,开展先行先试,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向中高端迈进。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强化质量监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坚持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建设质量强

4、市的重要着力点,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走绿色发展之路。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制造业水平稳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制造业在全省的地位有较大提升。 3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0.6%,拥 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不低于 50%。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10 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3 家,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1 家,重点培育 30-50 家行业领先、具有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 高新技 术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50%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

5、兴产业产值达到 300 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22%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 10亿元企业达到 10 家以上。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两化”融合水平明显上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培育 5 家以上互联网协同制造标杆企业,建成 3 家以上智能工厂(车间)。规模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制造业总产值 1350 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 450 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410 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 1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 18%以上,利润总额年均增长 12%以上,产销率稳定在 98%以上。绿色 环

6、保 低 碳 显 著 增 强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万 元 增 加 值 能 耗 累 计下 降 15%以 上 、水 耗 比 2015 年 下 降 29%以 上 ,单 位 工 业 增 加 值 二氧 化 碳 排 放 量 下 降 18%以 上 ,工 业 主 要 污 染 物 排 放 强 度 明 显 下 降 。 4 到 2025 年,全市制造业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推动一批企业迈入全省制造业前 100 强,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 2020 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 2000 亿元以上,迈入全省制造强市行列。2020 年和 2025 年广元市制造业主要指标类别

7、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610.5 1000 2000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74.5 90 90规模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16.08 22 28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18 0.6 1创新能力 规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35 0.45 0.5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5 10质量效益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6.7 10宽带普及率(%) 95 100 10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13 15 20两化融合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10 20 30规模以上工

8、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21 2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18 20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下降幅度(%) 28 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3 95绿色发展工业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 完成省规定任务完成省规定任务注: 内 为 5 年累计数四、主要任务(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在“广元造” 高端制造装 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汽 5 车、电力装备以及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9、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责任单位: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高校、重点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孵化基地,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就地产业化。推进金融与科技产业深度结合,着力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建立完善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商业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金融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实施超大规格闭孔泡沫铝、硫酸钙晶须、非晶大磁环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本地新兴产业产品

10、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在政府投资工程和项目中选用,通过推广本地新产品,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做大做强。 (责任单位: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市金融工作局)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 持 和 鼓 励 企 业 建 设 高 水 平 的 企 业 技术 中 心 、工 程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重 点 实 验 室 和 院 士 (专 家 )工 作 站等 研 发 机 构 。依 托 四 川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和 省 内 外 高 校 、科 研 院所 ,联 合 市 内 制 造 业 重 点 企 业 ,整 合 创 新 资 源 ,建 立 政 府

11、 引 导 、企 6 业 主 导 、院 校 协 作 、多 元 投 资 、军 民 融 合 、成 果 共 享 的 政 产 学 研 用开 放 协 同 创 新 体 系 ,率 先 创 建 高 水 平 的 广 元 机 械 电 子 行 业 中 国 制造 2025 技 术 创 新 中 心 ,为 零 八 一 电 子 集 团 等 市 内 以 机 械 电 子 企业 为 主 的 传 统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提 供 高 端 人 才 、研 发 技 术 、应 用 推 广和 咨 询 服 务 。尝 试 由 政 府 、企 业 、科 研 院 所 三 方 合 作 ,在 广 元 联 合建 立 铝 材 料 、现 代 中 药 等 技 术

12、 研 究 院 ,探 索 建 立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联 盟 。(责 任 单 位 :市 科 技 知 识 产 权 局 、市 发 展 改 革 委 、市 经 济 和 信息 化 委 、四 川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4.打造研发检测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行业技术中心和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健全与全市产业相适应,布局合理的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提升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

13、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质量管理、计量测试、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栏 1 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高端领域创新发展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到 2020 年,成功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1 家;力争到 2025 年, 7 创建 2-3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1.加强智能制造基础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构架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统筹规划和共建

14、共享。加快广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川北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云、网、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信息通信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提升设备、产品、人、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连接、分析和处理能力。建设重点领域的“工业云 ”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各通信运营商)2.大力开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研发,加大对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合创新体系,鼓励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

15、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大力推动最新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并形成产业化。依托零八一电子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元器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依托广元机电产业园、长虹工业园、剑阁新材料产业园、医药工业园在机械、电子、家电、电池、医疗设备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强与国内领先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发展并推广智能照明电器、智能家电、智能电池、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为主的智能终端制造产品。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 8 3.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食品饮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开展

16、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创建锂电池、铝合金车轮、小包装食用油等产品智能制造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施监测的自适应控制,生产出一批低成本高质量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支持制造业新建项目采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4.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供需有效接口,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

17、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广元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装备协同制造” 平台作用,建设 一批高质量的工业 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等工业互联网新运用。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各通信运营商)专栏 2 智能制造工程开展 新 一 代 信 息 技 术 与 制 造 装 备 融 合 的 集 成 创 新 和 工 程 应 用 。支 持政 产 学 研 用 联 合 公 关 ,开 发 智 能 产 品 和 自 主 可 控 的 智 能 装 置 并 实 现

18、 产 业 9 化 。开 展 智 能 制 造 试 点 示 范 ,在 流 程 型 行 业 以 全 程 工 艺 优 化 为 重 点 ,在 离散 型 制 造 行 业 以 柔 性 制 造 单 元 、智 能 生 产 线 、数 字 化 车 间 、智 慧 工 厂 为 重点 ,率 先 在 食 品 饮 料 领 域 取 得 突 破 ,打 造 一 批 行 业 智 能 制 造 标 杆 企 业 。建立 智 能 制 造 标 准 体 系 和 信 息 安 全 保 障 系 统 ,搭 建 智 能 制 造 网 络 系 统 平 台 。到 2020 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19、 30%,不良品率降低 30%。到2025 年,制造 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50%,不良品率降低 50%。(三)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1.壮大产业规模。争取成都广元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 ,依 托 国 家 新 型 工 业 化 产 业 示 范 基 地 (军 民 结 合 四 川 广 元 )、国 家先 进 电 子 产 品 及 配 套 材 料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基 地 ,支 持 四 川 电 子 军 工 集团 等 军 工 和 四 川 兴 能 新 材 料 等 涉 军 企 业 做 大 做 强 ,支 持 零 八 一 电 子集 团 承 担 国 家 重

20、点 项 目 研 制 和 生 产 。积 极 对 接 国 家 国 防 科 工 局 、省国 防 科 工 办 ,加 强 与 各 大 军 工 集 团 互 通 往 来 ,争 取 中 核 集 团 、中 国兵 器 工 业 集 团 等 “十 二 大 ”军 工 集 团 在 广 布 局 大 项 目 ,充 分 利 用 广 元丰 富 旅 游 资 源 ,积 极 开 拓 通 用 航 空 领 域 等 产 品 市 场 ,打 造 特 色 产 业基 地 。(责 任 单 位 :市 经 济 和 信 息 化 委 、市 科 技 知 识 产 权 局 、市 发 展 改革 委 、市 投 资 促 进 局 )2.完善“军转民”。鼓励四川电子军工集团

21、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优势,参与全市科技资源统筹,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 小核心、大协作” 发展模式,支持零八一电子集团、中核八二一厂围绕军工产品,加快发展本 10 地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与本地制造企业合资合作,加快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大做强“军转民”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投资促进局)3.创新“民参军”。协调支持民参军企业办理军工资质认证,完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等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有实力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参与军工项目建设和科技

22、研发,参与军工企业关键零件、智能部件的制造;鼓励先进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搭建企业与政府间、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间、总体承包单位和配套供应商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地方优势资源与军工行业的协同配套,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和军民融合特色产品,打造新的增长极。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投资促进局、市保密局)专栏 3 军民融合工程完善军民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军工产品本地配套能力,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军民双向发展,重点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和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实现突破。到 2020 年,建成 3 个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 “民参军”企业达到 10家,开发一批 军民融合重大产品。到 2025 年,建成 5 个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 “民参军” 企业达到 20 家。(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1.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引导企业编制基础能力发展推进计划,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