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与研究湖北中医学院 陈如泉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开始,历代众多医家提出了一系列之理论、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现今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地临床与实验研究, 使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一、深入揭示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论突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同时,精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是身体强壮、不老延年的本源。气,指精微物质,又指脏腑活动的能力。气又分为精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脏气、经气。人的生命结束就是:
2、 “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篇)。神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由是,精、气、神谓之为人身“三宝”。因此,后世养生家、老年病研究者,多注重养精、益气、怡神。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天人一体” 是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人体是由自然所造就的,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对于人体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的生理、病理都与自然规2律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法则。 素问
3、 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养生之道的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与天地协同一体。要顺应一年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仅起居的规律要顺应自然,在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养生的各种方法中,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使人体与自然浑然一体,做到“道法自然” ,这一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注意不治己病治未病中医学的养生保健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未病先防,未老先养,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观点,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它要求在养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
4、重视疾病的预防,要把握疾病的征兆和发病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防病强身。这一原则不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养生保健过程中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如起居调摄方面,内经强调“风雨寒暑”等“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具体预防某些疾病方法,如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内经还提倡用3针灸来预防疾病、养生益寿。因此,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未老先防。提出脏腑亏虚及瘀血痰浊致衰理论根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提出脏腑亏虚及瘀血痰浊致衰理论,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论点。肾乃五脏之一,为先
5、天之本, “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脏精气的盛衰,直接支配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若肾元充足、旺盛,则人体生长、壮盛;反之,肾元亏损则人体衰老、早夭。随着增龄,至中年阶段,人体由于肾气自然的衰变和长期不良因素或疾病等的作用而出现肾气不足,可导致衰老的发生。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到处流行,内而五脏,外而皮肉筋骨,周身上下无处不到,致病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脏腑尤其是肾脏气化功能的减退,水津运行代谢迟缓而停聚,体内的无形之痰会不断增加,故中医理论素有“老年多痰”之说,说明衰老与痰密切相关。血是构成人
6、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运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循环不休,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而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脏腑无以滋养,人体必因之而虚,进而对衰老的过程必然产生影响。老年常见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肿瘤等都与瘀血有密切关系, 4二、总结中医养生保健基本方法心情舒畅: 人的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情志变化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逆乱而产生相
7、应的病理变化,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并引起疾病。现代医学实验也证实,不良的心理,可以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引起一些疾病。自己的精神状态要注意自我调节,使之与外界保持平衡,要求:保持乐观情绪,不要患得患失,不要过喜过怒,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要贪得无厌。减少忧思烦恼,要顺其自然,要有平常心,不要思虑无穷,善于自我劝导、安慰和自我排解。热爱生活,加强修养,做到思想充实,知识丰富,加强交往,培养广泛兴趣与爱好。(二)起居有常: 人的寿夭与起居保健有密切关系。起居有常就是起居有一定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保障身体健康。起居有常包括生活规律,衣、食、住、行得当,另一方面也包括房事有度
8、,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5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不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样则“半百而衰也” 。起居保健主要包括: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不妄作劳,养成良好劳逸习惯。尤其注意欲保肾精,不能房事过度。睡眠适度。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又可调节脏腑功能。良好的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必须注意,衣着也应适宜,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三)饮食有节: 饮 食 、 起 居 与 人 体 的 健 康 关 系 亦 很 密 切 ,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
9、,伤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在 素 问 上古 天 真 论 有 “饮 食 有 节 , 起 居 有 常 , 不 妄 作 劳 , 故 能 形 与 神俱 , 而 尽 终 其 天 年 , 度 百 岁 乃 去 。 ”又 说 : “以 酒 为 浆 , 以 妄为 常 , 醉 以 入 房 , 以 欲 竭 其 精 , 以 耗 散 其 真 , 不 知 持 满 , 不 时 御神 , 务 快 其 心 , 逆 于 生 乐 , 起 居 无 节 , 故 半 百 而 衰 也 。 ”保精 、 保 气 、 保 神 , 对 于 寿 命 的 长 短 甚 关 重
10、要 。 说 明 了 饮 食 起 居等 生 活 方 面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规 律 , 才 能 使 身 体 健 康 。 注意饮食宜忌,“食不可过饱,条令简少“,“ 常宜温食 “,“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还应注意饮食方法、饮食卫生,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6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四)锻炼形体: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祖国医学认为,运动能够强健 体魄、柔韧筋骨、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自我锻炼,持之以恒中医学自我锻炼的方法,包括气功、导引、按摩等,近
11、代所谓气功,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等锻炼方法,关键是调身、调心、调息。它们可使人体排除内外干扰,形神合一地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对整个生命过程实行自身调控,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潜力,祛病延年。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 ,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五)药铒养生: 人生在世,禀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
12、,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药膳养生就是药物和食物相结合,进行防病治病、健身7强体的种养生方法。古人即有“药食同源”之说,又谓:“善用药者,使病者进五谷者,真得补道也”,因此,药膳食疗保健不仅是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的体质不同,进不同食物也很重要,气虚与血虚者应五谷搭配,痰湿者进糙米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三、中医养生保健的现代研究1、研究中医药治病养生保健的规律 著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局的医疗保健工作,对老年病的治疗,善于辨证立法,精于遣方用药,他提出养生抗衰用药的经验与规律:祛邪勿忘扶
13、正 慎施戕伐。大凡老年之人,诸脏腑功能多为脆弱,机体调节之适应性锐减,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疗治之法又不可与年青体壮之人同日而语。治疗上尤以重视正气为本,驱邪勿伤正气,扶正亦能逐邪。老年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邪实宜除,但不可过。凡病皆重胃气 善护宜养。胃气乃人的生命之本,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人体健康与否及生命的存亡,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强,则运化功能亦强,机体气血生化有源。因此,凡病之发生和转归莫不与脾胃关系密切。故善察病者,必察其脾胃之强弱,治病者,必先顾其脾胃之盛衰。保护胃气应为临床治疗老年病的前提。气血宜当调和 贵在疏通。人到暮
14、年,精力日疲,因积年久病,或久病后血气衰少,或因多思远虑,过伤七情,导致气机郁结,气血凝涩,8终至郁滞不畅之证。其治之法,应以“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用”为原则。选方择药之时,既忌壅塞粘滞,呆板蛮补;而贵在气血流通,冲和活泼,则虚者得补,损者受益。遣方用药宜轻灵,中病辄止。用药慎重而精炼,圆融活变,轻灵而平稳。所以,遣方用药贵在约,用药以味少而胜多,最忌广络原野,以求幸中的做法。不可急于求功,认准后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用药宜精,药量宜轻,处方宜小不宜大,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处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要充分体现“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的治疗原则。2、老年疾病的中医
15、药诊治规律:多病相兼、病势缠绵: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亦为一重要特征。老年人脏腑亏虚,自我调节的恢复力也不足,患病容易去病难,脏腑精气易损而难复。常有一病尚未愈,而加一病又生。再则脏腑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脏患病,如久未愈,常累及它脏,导致脏腑受损、多病相兼缠绵之病兆。易受外邪、虚实夹杂:四时气温变化无常,风、寒、暑、湿、燥、火,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可以适应,而老年人正气不足,脏腑多有虚损,多有本虚,腠理不密,易于受邪致病。故老年易因外感致病,易成虚实夹杂之证候。 气血亏虚、隐袭发病:老年人脏腑亏损,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者,如气虚不用,卫外失固,外邪乘虚入侵;或血亏失于濡养,致使健康状况低下,或
16、则生化不及,脏腑功能受损;亦可生痰成瘀,均可致病。阴阳失调,易生突变: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阴阳失调乃至阴阳两虚者9较为多见。或由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生化不足,或由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源,均可致阴阳失调。甚则易生突变,有亡阳或亡阴之虞。脏腑虚损,重在脾肾: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中西医结合研究并证实肾与内分泌及衰老有关。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气衰则易患病或加速衰老。脾肾虚容易致病,亦可累及其余各脏,甚则可致五脏俱虚。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养生保健。(1)总结老年病证诊治规律 王金荣等虚证是人体衰老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证候。通过 1065 例老
17、年虚证的前瞻性临床实验研究,提示气血阴阳辨证以气虚证为主占 556,阴虚证次之点 231,兼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脏腑辨证心虚证的检出率最高占479,肾虚证次之占 38.0。老年虚证以五脏为主,常涉及多个脏腑,二脏虚证占 401,三脏虚证占 21. 4,并有随增龄证情加重的趋势。有人调查 94 例 90 岁以上的健康老人,肾虚率达100,其中明显肾虚者占 478。有人对一般人调查也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肾虚呈递增趋势,30 岁起已有一定的百分率,40 岁以上达 70,70 岁以上达 95。并且,以补肾法对健康老人或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老人予以抗衰老处理,均取得了一定效果。(2)研究养生保健的有效药物
18、依据中医药理论,结合古今文献和临床经验,发掘养生抗衰有效方药,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探讨作用机理。运用现代药学技术,进行植化分析,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开发养生抗衰新药。综观古今养生抗衰老方药,其中多10为补肾之品,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龟龄集、清宫寿桃丸、还精煎等皆属此类。据统计 384 首延年益寿方中补肾类有233 首,占 699。如陈可冀等,搜集清代方剂,已或开发研究多个有效药物。清宫寿桃丸:原名蟠桃丸。由益智仁、胡桃仁、枸杞子、天冬、人参、当归、大生地等 12 种药组成。经在健康老年人303 例临床研究证明,可提高老年血浆性激素水平,并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可不同程
19、度地抑制大鼠体外肝匀浆过氧化脂质生成,也可提高老年鹌鹑的生存率。(3)探讨有效养生保健方药作用机理 现代老年医学研究主要从中年以后,大脑、性腺及肾上腺皮质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骨骼等随增龄出现组织退化和功能降低,DNA 修复能力下降,核酸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血浆cAMP、cGMP 浓度降低,SOD 活性降低等,这些改变及其外在衰老体征的论述与中医肾元虚衰表现基本一致,并与中医学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等藏象理论有相通之处。老年肾虚具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轴的功能降低,免疫功能降低,大脑形态、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化等在中医“肾”本质研究的同时,针对性地应用补肾中药,证明益肾填精中药的调理对于减缓衰老症状、改善记忆力和耐劳能力、增进性功能、益寿延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从治疗老年人常见心脑肾及内分泌方面的一些疾病,而其疗效卓著就不难发现其延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