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要问题前言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理论话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最初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时候,就强调社会要更加和谐,强调要形成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候,又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了出来。现在经济学界也好,社会学界也好,政治学界也好,党界理论界也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取得很多很好的成果,我感到其中有一些基本的,或者重大的理论问题是要进行深刻的探讨的。这里面我就提四个理论问题,谈一下
2、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人们关注和谐社会问题,不仅是因为党中央提出了这么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社会中有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需要执政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加以解决。我们注意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的时候,它的理由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使命的必然的要求。显然,党中央是为了适当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么一个历
3、史任务的,所以这个历史任务是和执政党这么一个历史特点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今天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成为执政党之前,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党的工作主要是,解决敌我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创建和谐的新社会提供政治条件。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把理想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地变为现实:第一步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
4、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步则是进一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建设不断缩小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因此,党要通过发展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的任务,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工作要求上,还是舆论的引导上面,我们都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政,而不能相反,也就是说,要用执政党的意识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
5、求上,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又比如讲在舆论引导上,既要讲我们现在有哪些问题,哪些矛盾,包括收入差距扩大,地域差距扩大等等,但是又要讲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步骤,使人民能够有信心去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而不是丧失信心。这样的一种目标和口号,都并不超越我们的国力和兑现的能力,能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困难,齐心齐力去克服困难。有人说,解决问题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能沦落到激化矛盾、影响和谐社会构建。所以这是非常高的要求。
6、总之,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不能把积极因素变为消极因素。必须始终围绕着并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围绕着并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绝不能动摇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叫做以执政党意识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明确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个问题,明确和谐社会的性质。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别的什么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现在很多说和谐社会,这不过是个简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个全称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称告诉我们在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中,我们选择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无论在
7、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应该如实的承认,都出现过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现象,比如在我们中国,且不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仰慕的三个是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这当然需要考证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朝廷的盛时,比如讲,汉武的振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可以说是和谐社会,或者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用意来说是传统的和谐社会。在中国有典可考的历史中, “传统的和谐社会”也有各种形式。比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始皇帝他是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在接受丞相王绾关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建议时就说过,他说郡县制,是为了避免过去的分工制容易造成
8、战乱这个局面,所以秦始皇就采纳这个意见,不搞分工制,而是郡县制。设郡县制以求宁息后,他又下令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运送汇集到咸阳,熔毁后铸成大钟和钟架,以及 12 个铜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宫廷中,其目的是求得长久和平,不再有战乱。特别是,他采纳丞相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以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当时李斯给他怎么说呢?说儒家知识分子在朝廷里面口是心非,花言乱语,在街头巷尾乱于朝政,有好多措施都是他发明创造的,标新立异,把人心搞得很乱,所以你要使社会稳定,就要焚书坑儒,所以秦始皇采纳他的意见。秦始皇想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什么和谐社会呢?是专制集权制的和谐社会,他希望尊为始皇帝,后世以继续,二世、三世以至于万
9、世,传之无穷,结果我们都知道,历史给了很大的嘲讽,他二世而终,而亡。这是一个典型的专制集权制的和谐社会,通过控制来达到和谐, 一味的控制达到和谐,这个是我们认为不可取的。当然也有改良性的和谐社会,比如西汉人丁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期间,也应该算是一个和谐社会。大秦当中建立起来的汉王朝,由汉高祖实施轻徭薄赋政策、修养民生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国家渐趋稳定。特别是到了汉武帝,一方面继续实施中央集权统治,另外一方面在许多方面采取新政,比如人事方面,他设立“举贤良”制度,网络人才;在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推广进一步的农业技术;在文化上引入“明教化” ,建立大一统的精神
10、文化,结果西汉汉武帝时候到全盛时期。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建议,这样的政策,不是简单的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是把战国以来,各家各派的学说,以及儒家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归到孔子名义之下来、在“春秋公羊”学名义之下统一起来,把“尊儒”与“尚法” ,即儒家和法家的观点融合起来,以融合各系各派学说要义的儒家“今文经学”统一思想,把提倡仁义道德与依靠严刑峻法结合起来,就把儒家的一套和法家的一套结合起来,使得儒家学说改良了,就是把实行的是“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集权制度。其结果就是汉武盛世,造就了西汉政治、军事、文化的强盛时期,形成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和谐发展时期。这样的
11、和谐社会是中央集权下面的把王道与霸道结合起来的和谐社会,它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是我们所要的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从思想流派来讲,除了这两种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外,还有最底层老百姓长期追求、但没有实现的和谐社会,叫平均主义和谐社会。陈胜吴广起义,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莽起义,李自成起义,都把平均主义作为一个目标,而且受到农民的拥护,尤其是到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他提出天朝天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平均主义的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在历史上就没有成功过,这也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来讲,就有各种和谐社会,西方的和谐社会很丰富,我就不在这里
12、讲了。刚才我讲古代的各种和谐社会和制度理想,我们感到都可取,但是在这个理想中包含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可以批判的加以继承。一种思想式的角度来讲,作为古代和谐社会的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肯定的见解,有三方面见解很值得我们重视。(一)把“和谐”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是应该肯定的第一,把和谐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是应该肯定的。据专家考证,和谐的和字最早出现金文和,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和字,这集中的反映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社会文明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我们现在和谐的“和”字大家都会写,一个禾苗的禾,右边是个口,最初“口”是在左边的, “口”字偏旁与禾苗的“禾” ,大家可以查说文解字 ,说得很明白,后
13、来把“口”从左边移到右边,这个“口”原来在左边的时候也是一个简化字,而最初“和” ,清朝有一个大学问家叫翁同龢,就那个“龢” ,那个“龢”是现在的“和”的古字,可能不一定所信,左边上面是一个人,一横,上格口,旁边就是禾苗的“禾” 。这个字很有意思,左半部的上一部,一个人,像这个房子,下面是一横三个口,这是木器,下面这个册字是书,旁边禾苗的“禾” ,古汉语里面就是粱,高粱的粱,当时指的小米,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在庄稼旁边听听音乐,看看书,这就是人们在农工社会中所追求的那种没有战乱、悠闲自治的文明境界,就是和。这个复杂的龢字后来简化了,一个禾苗的“禾”又把“口”从左边移到右边,社会也在不断进步
14、,从农工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对“和”的追求也更高级了,但它的本意始终保留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传统和谐社会并非是我们追求的,同时又强调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思想的意义之所在。(二)把“和谐”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应该肯定的第二,把“和谐”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应该肯定的。在中国古代,对和的含义解释有多种,其中最普遍的解释就是顺畅的、协调的、不坚不柔的是和,这个字广韵里面怎么解释?顺也,潜也,不坚不柔也,不刚不柔就是和,这样的和什么意思呢?就是方法论的意思,在处理各种矛盾当中,一切对抗、斗争、一直到战争固然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有另外的方法,不走极端,和缓地处理问题,
15、化解矛盾,使双方和解,这也是处理矛盾的方法,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这两种方法都有人研究过,并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而且思想非常深刻。比如兵家,我们的孙子兵法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但是中国古人,尤其通过和谐的方法来解决矛盾,我们说孔子说的“和为贵” ,古人强调“求同存异”等等观念和方法,这是在古代占主要地位的思想和方法。孔夫子甚至把是否“和”作为处理矛盾、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把和与同区别开来了,同是完全一致的,和是承认有差别,有矛盾,但是能协调差别和矛盾,君子能够把差别和矛盾协调到和谐的程度,君子和而不同。事实上,在处理个矛盾的时候,应该要排除斗争
16、是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不通的;但是在矛盾中求的和顺或者和谐,这一处理矛盾的方法是有道理的,也是可取的,尤其是非利害性矛盾,何必搞得你死我活呢?和为贵。所以古人讲和谐,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处理矛盾的方法,这样的方法里可取之处是可以肯定的。(三)认为“和谐”是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动态地实现的,是应该肯定的第三, “和谐”是矛盾运动过程中动态的实现的。我们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非常丰富,把和谐不光看作人的要求,道德规范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把它看作世界观或者宇宙图景。我们都知道,阴阳学说中,不仅把“阴”和“阳”看作宇宙万事万物的最终矛盾,而且认为这个矛盾它不能统一的,首先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渗透的,然
17、后强调这种对立不是机械的、静止的,有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的,阴可以转到阳,阳可以转到阴,动态当中可以使“阴”和“阳”达到和谐的程度。尽管这个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不可能比拟,还有循环论的、认识进化论的不足,但是它强调和谐是动态的运用当中实现的,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应该肯定的。我就列举这三方面,古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制度我们不一定可取,但是它的一些思想观点我们可以认真研究并借鉴和继承的。在这其中要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怎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介绍这些资料和情况无非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性质和谐社会,它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18、但是又可以从古代的、近代的和谐的思想当中借鉴一些有用的智慧、知识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财富。这也是重大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小康社会的关系第三个问题,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小康社会的关系问题。前面讲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什么关系呢?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些对应什么关系呢?因为现在我们根据很多,根据多大家感到搞不清楚了,我认为这个理论问题是可以探讨、研究的。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小平同志的观点就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
19、斗才能巩固发展的。 ”他这个论断不仅讲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而且实际上告诉我们尽管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但又是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或者可以说把它看成是一个社会实体。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实体范畴。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然了,这个范畴同邓小平使用过的“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 “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一样,都是讲社会主义某一方面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属性的范畴。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或者说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实体,和谐是这个实体中的一个属性。 ”搞清了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
20、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所以有些同志把和谐社会看成是 20 年前的小康的奋斗目标,我们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达到全面小康我们就一定能和谐。但千万不要以为 20 年就能把和谐问题解决。他用了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建成的和谐社会。二是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现实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好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任务,我们在近期可以从实际出发解决近期的一些问题。既有长期的目标又有阶
21、段性的目标,要把长期的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我们就务实了,既不急于求成,把几代人几十代人做的事情现在就完成,也不是毫无作为。要脚踏实地地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是往前再走一步,就是让社会更加和谐一点。有了这两个结论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重要结论,就是说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阶段性的。邓小平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说明现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适应,归根到底要为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这就是和谐社会在初级阶段要构建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和谐社会。今天我们的任务
22、是什么呢?就是十六大提出来的,要紧紧抓住 21 世纪头 20 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关键一仗。因为 21 世纪全面的小康社会以后,为 21 世纪后面的问题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初级阶段历史使命就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十六大提出的任务。也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当前来讲就是贯彻落实好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形成全体公民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
23、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从上述分析中获得的第四个重要结论,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阶段性的目标我们要为之去奋斗。这样才是以一种清醒的态度来构建和谐社会。四、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第四个理论问题,也就是最后一个问题,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弄清楚什么是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锦涛总书记有重要讲话,这个重要讲话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四中全会上对构建和谐社会上的一些认识,他明确的指出,我们要建
24、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么一个社会。这里六个关键词实际上是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些人看来不是社会范畴里面的,因为它讲的自然,我们的世界里面可以分为自然界和社会两大块,那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里面,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的问题,但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也好,人们在改造自然界中对生态的保护、破坏也好,实际上最后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所以这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归到和谐社会这个范畴里面来,我感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提出来和谐社会的,或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而且锦涛同志在中央讲话里
25、面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高度,做了深刻阐述,也就是过去我们讲社会建设的时候,主要是三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现在加了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建设,就是社会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建设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化,或者叫理论上的重大推进。我感到这个问题根据锦涛同志的提出问题或者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因为这个基本特征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究竟怎么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根据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26、六个特征的和谐社会,当前我们在社会建设中也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也好,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四个问题。哪四个问题呢?(一)既要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第一,既要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社会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社会,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刚才讲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和谐社会我们不要, “霸道”和“王道”结合的和谐社会我们不要,平均主义和谐社会也不要,那么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和谐社会要不要呢?我想也不是我们共产党所追求的和谐社会,锦涛同志讲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我感到非常重要。我们充满生机活力
27、并不是说无序的、没有规矩的,我们强调,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缺乏保障的社会,一个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社会更谈不上和谐社会,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一个生机又活力,同稳定团结统一的社会,动态和静态能够有机统一的社会。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中保持稳定发展,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种和谐社会。(二)既要信任和依靠能够带头致富的社会群体,又要救济和帮助困难和弱势群体第二,既要信任和依靠在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具有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能够带头致富的社会群体,又要救济和帮助社会中那些困难和弱势的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很大的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大家勤
28、劳致富,这样就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怎么看待他们?很明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排斥那些带头致富人群的,而是更好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继续带头致富,为我们国家、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另外一个,改革开放中有种种的原因,仍然还是贫困的人群,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尽快的脱贫致富,这个既包括提供给他们创业的条件,也包括我们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我们要尽力发展慈善事业,能够救济社会上贫穷的一些群众,也就是说我们政策是两手,一手是致富
29、的政策,一手是扶贫的政策,两手统一起来,这两方面的人群应该也很好的兼顾好。作为领导干部来讲,我们既要“访贫问苦” ,又要“访贤问能” ,把这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兼顾起来。也就是说一句话,叫做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一个很大的政策,需要我们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做到。(三)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到重要地位,又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能够达到的公平只能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公平第三,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到重要地位,又要清楚地认识到分配的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发展及其效率,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能够达到公平只能
30、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公平。现在在讨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理论界谈了很多的社会公平问题,之所以提出来因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客观的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和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是必要的,而且及时的。不能较好的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确实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推进和社会的稳定,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公平的、正义的主张,把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来解决这类复杂的问题。我说的复杂的问题,因为人类历史上的公平,仍然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的追求,但是各个阶级、各个学派,都有各自的公平观,你要查阅公平的定义,诸子百家,不
31、一而足,而且有些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唯物史观要求,把公平问题置于非常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强调在生产与分配中,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这是个非常基本的观点,也就是说一个生产的性质对什么样的社会会导致什么样的公平,一个生产的结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讨论分配问题,首先考虑可供分配的东西多少,生产的效率怎么样。所以一切生产的发展,一切的效率提高,孤立的来讲公平是不可取的方法。当然只讲生产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次一点,马克思唯物史观历来认为,公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马克思曾经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后面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面,我们能够得到的公平无非是两
32、条,一条是消灭阶级差别,第二条,按照劳动作为分配的统一尺度,来进行分配。因为这个尺度标准是一样的,紧接着马克思说了,由于个人的劳动能力不一样,如果按照同一个劳动尺度分配结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它只能是一种劳动权利上的公平,但不可能达到劳动分配结果的公平,这是非常务实的态度。而且马克思说了,你如果要绝对公平,按需分配,第一是财富高度涌现,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第二,到那个时候权利是不公平的。所以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我们要好好重温。作为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连马克思所说第一阶段都没有到,我们的分配不仅要按照劳动来分配,还要按照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来参与分配。因此我们今天要讲分配的公平,我想千万千万
33、谨慎,我们能够提供什么呢?就是让每一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结果只能到相对的公平,不可能绝对的公平,我把这个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当然马克思作为公平观也强调,确立这个分配之前,不能不折不扣的都分掉,要扣除,就是哥达纲领批判中六项扣除,扣除有的是用生产的补偿的,有的消费的补偿的,其中包括办教学保健设施等,也包括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请同志们注意,救助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马克思不赞成那些不劳动的人也共享社会成果,因为哥达纲领批判有一句话, “劳动所得不折不扣为社会群体成员所享受” ,马克思说难道社会群体成员,难道不劳动的人也享受吗?所以这些思想,按需分配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是解决丧失劳动人民救济问题的。我在这里重温一下马克思这个思想,也列举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更多是希望我们能够按照唯物观点的要求来考虑公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否则的话我们离开国情实际,离开初级阶段能够提供的社会产品,向群众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与许诺,把群众胃口调高,最后怎么样?无法兑现、失信于民,不仅不能构建和谐社会,将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