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新闻学 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 随着传媒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越来越频繁的开始出现电视荧屏上,女性形象的色彩描述也在不断的光鲜化。而电视作为承载和传播女性话语的大众媒介,就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塑造女性内外形象的“造型师”角色。电视生动的音、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性别的建构祈祷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五千年来的传统封建社会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生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媒介发展。电视对两性观念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地位,也反映了价值取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对电视 中女性形象的学术研究和分析。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到
2、20 世纪 60 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再度形成第二次高潮。这时的女性主义 (feminiSm)己远远超出了前期“女权主义 (运动 )”所指涉的政治运动的范畴,进入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文化加以批判的女性主义批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多被称之为“女性主义”时期。 “女性与传播”话题最早出现于 1977 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中。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 始有了女性、黑人、亚裔等“少数群体”( minorities)这一分类。 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渐成气候,从中也建立起众
3、多相关的交叉学科。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观看大众媒介,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涉足传播领域,似乎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学术动向。 1978 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 炉边 与家庭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存在两个视角:一是秉承女性主义批判路线,认为在男权话语主导下,媒介所塑造的 女性形象充满了忽视、偏见和歪曲;另一是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已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性别话语权的争夺与重新分配是传播活动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领域。 与西方相比,我国新闻传播
4、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对于女性与媒介问题的关注 , 直到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才真正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研究一样,中国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许多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如杭州大学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等等,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 他许多学科相融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女性与媒介”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中国新闻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对西方女权主义的移植。初期的研究是实用性的和带有启蒙性的。 1995 年第 3 期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集中刊出一批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其中有来自国内的 2 篇调查报告和 2 篇论文,另有 3
5、篇译自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女权主义者的文章和 1 篇曼谷增进妇女权利传播大会宣言。这几篇国外女权主义者的文章描绘了她们国家的媒介与妇女的情形。国内学者讨论的是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和传播权与妇女人权等问题。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概 念,即社会性别。中国新闻研究者看清这一概念的价值,将它 引进到中国新闻传播的研究中。因为,在西方语境下,社会性别概念本身假设男性与女性的对立,认为现实社会中女性具有对男性的依附性和非主体性,因此,社会性别视角就意味着发现、批评和改造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者正是沿着这条女性主义的研究思路开始自己的本土化研究的,她们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了几个具体的内容,主要有
6、 :第一,传者研究 :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第 二 ,媒介内容研究 :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第三,受众研究 :妇女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对媒介的需求是 什么。研究方向明确后,实际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这期间关于传播与性别研究的论文有了较大数量的增长,但是专著和大型的实证研究还相当有限。目前已出版的重要专著主要有: 1994 年台湾学者张锦华出版的专著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 理论与实例, 2001 年卜卫的媒介与性别,以及 2004 年刘利群的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2008 年曹晋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2009 年张敬婕的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等。 卜卫所编著的媒介与
7、性别 2001 版, 汇集了作者多年以来对媒介与性别的研究结 果,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媒介与性别理论的专著。书中探讨了社会性别与传播学研究的关系、媒介刻板印象的表现及形成机制、我国有关的性别与传播政策及其效果、媒介素养等性别与传播问题。 2004 年出版的由刘利群所著的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首先对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的关系、社会性别研究中的媒介进行了论述,接着分析了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态环境以及美国女性频道的社会性别,并以美国氧气频道为个案作了剖析,又着重就社会性别与媒介的几个主要议题,即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媒体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中的性别形象的影响以及在女性 媒介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媒
8、介制度、媒介政策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国情特色,从实践到理论论述媒介传播如何确立社会性别意识、和媒介确立社会性别意识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例如李兰青的透视女性名记者的性别尴尬,郑妍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话语权观照 从凤凰卫视女记者 说起, 陈崇山 、 卜卫 的 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 , 沈美华 的 传媒 部 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及对策的战略思考 ,林林、张玉川 的 女性报道者的角色擅变 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对“女性和传播 ”进行多维角度的分析演绎。具有深刻的阅读与借鉴价值,拓宽了我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与认识。学会以更全面而规范的方式,进行科学而理性的
9、把握。所以说,这些专家的文献作品,在对我明确本篇论文的主题,定位,角度与方向的把握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本次 论文力图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一次严肃的、实证的、批判的研究。通过归纳、演绎、实证、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女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形象进行定性的分析并加以个案说明,详细论证电视新闻节目中女性的形象。本人认为女性要从根本改变媒体、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和刻板印 象,传播思想是很重要的途径,逐步改变传媒的女性形象描绘的角度,灵活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将西方理论加以中国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传播女性观念的视角得以平衡和客观 。 参考文献 图书: 1刘利群著 :社会
10、性别与媒介传播 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9 2曹晋著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8.5 3刘利群、曾丹娜、张莉莉著 :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 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 4张敬婕著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 视野 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4 5杨凤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8 6卜卫 :媒介与性别 M.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8. 7(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丁宁译 .媒体文化 M.商务印书馆 .2003. 8李银河 :女性权力的崛起 M.
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期刊及文章: 1陈阳:性别与传播 J.国际新闻界, 2001 年第 l 期 2陈崇山、卜卫 :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 J.妇女研究论从, 1996 年第 3 期 3卜卫、 刘晓红: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 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4黄苗 :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J.妇女研究论丛, 2002 年第 2 期 5沈美华 :传媒部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及对策的战略思考 J.妇女研究论丛, 2002 年第 3 期 6林林、张玉川 :女性报道者的角色擅变 J.现代传播, 2003年第 3期 7罗婕 :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 J.当代传播 .2002第 10期 8黄蓉芳 :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 J.新闻记者 .2000第 6期 9杨珍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 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J.妇女传媒检测网 . 10罗婕 :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 J.当代传播 .2002第 10期 11林如鹏 :论女性传媒工作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J.广州大学学报 .2001 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