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788336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会计理论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什么是理论?2.理论的特性3.理论的作用4.什么是会计理论5.会计理论的分类6.会计理论的作用7.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异同,孰优孰劣?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还有哪些流派?第二章1、从实务发展角度来分析会计理论的作用,准确不准确,有没有更多作用,观点?论据准不准确,够不够,有无更多?论证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更合适的过程?2、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者水平理念的不同来分析会计理论的作用,准确不准确,有没有更多作用,观点?论据准不准确,够不够,有无更多?论证过程是怎样的,是否有力?3、规范学派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用从实务发展的角度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同两种方法恰不恰当?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视角?4、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上,规范学派和实证学派有何不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5、对于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论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有什么不同?我们分析时是站在哪一方分析的,有什么不同?6、实证会计学派对会计理论的认识?论点,论据,过程?7、对会计理论的认识区分实证学派和规范学派有没有局限?有没有更好的分析方法?8、会计研究方法有哪些?9、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流派?10、对于每一个流派:定义(是什么) ,方法产生的条件背景是什么?; 流派的内在逻辑理论渊源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流派方法相比较其他的流派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具体研究方法工具有哪些?;有哪些典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典型的实践

3、有哪些?11.、收益的确定是如何演绎的?12、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如何确定的?第三章1.如何理解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什么)1 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2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实质上是一个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或应用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发展历程,将概念转换过程说清楚。3.系统梳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代表性逻辑思路1 假设-原则2 目标起点 假设- 原则3 会计假设-基本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原则4 财务报表

4、目标- 要素-会计原则4.系统分析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需求(从需求侧分析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作用)1 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理论的辩解作用2 会计职业界:会计准则的制定权3 企业受准则影响4 美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5 国会议员等职业政治家5.系统分析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供给(从供给侧分析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作用)1 准则制订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2 会计研究部6.分析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否充分发挥其选择的功(职)能。1 主要功能:辩解借口 例如认股权实现制定权实现指导制订首尾一贯逻辑一致的会计准则不可能 不一致7.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是演绎的:以财务报告的目标为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

5、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不一贯:抽象概念演绎 前几号概念公告,特别是一、二号;具体概念归纳 例如财务报表要素 后几号,特别是五、六号。8.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逻辑矛盾。1 从财务报告的目标转换到财务报表的要素2 第一号公告所界定的目标没有贯穿始终:决策有用信息现金流量信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业绩信息3 资产的定义与确认计量之间的不一致:定义可能的未来收益;确认应为未来收益现值或未来现金流现值;计量:五种计量属性9.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会计目标演变决策有用信息现金流量信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业绩信息10.美国财

6、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目标与要求之间关系的分析。目标:现金流量信息;要求:现金流量表目标:主体资源、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的信息;要求:除现金流量表以外的报表11.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定义可能的未来收益;确认应为未来收益现值或未来现金流现值;计量:五种计量属性12.加拿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梳理与分析。与美国比较相似1 财务报表概念主要是归纳法的产物2 财务报表概念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而不涉及其他财务报告3 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为提供对资源配置决策或评估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两个方面,没有强调现金流量信息。4 信息质量要求较少5 财务报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权益

7、、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项6 确认标准比美国具体7 计量属性强调历史成本13.澳大利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梳理与分析。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和美国模式不存在根本性差异1 概念公告可对实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2 概念公告因会计准则的要求而变更3 首先讨论报告主题而不是财务报告目标4 既将决策有用性作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同时也强调受托责任是目标的另一部分5 将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合并在一起讨论,问题明确化,提高概念结构的可操作性。14.英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梳理与分析。先领先后落后于美国1 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义为“ 向广泛的使用者提供有关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财务适用性的信息,以对其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

8、和制定经济决策有用”2 将信息质量分为内容质量、报表编报质量和约束性限制三个部分3 财务报表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得、损失、业主投入、业主分配等4 将资产定义为一个主体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法定权利或其他权利5 按照确认的不同阶段,分为初试确认、后续再确认和终止确认6 对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表现出高度灵活性7 增加了一个部分:财务报表的编报,使得概念结构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15.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发展趋势。提高可比性;理论模块化、实用化;会计准则制定科学化;制定界定严密、内在一致的概念结构第四章1.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概念、区别、联系。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系统运

9、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职能:会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区别:目标是主观要求,直接;智能是客观存在,抽象联系:会计职能为会计目标设计,会计目标层次高,现实难以区分,都是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可能期望。2.会计目标及其演变。 (内涵丰富的过程)财务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和管理控制系统,其基本目标就是“提供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以满足有关方面的信息需求” 。而对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会计学界主要形成了两派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种会计的具体目标在时间上也存在继启性。会计的具体目标经历了报告受托责任、决策有用和投资者保护的历史变迁。一、报告受托责任19 世纪下

10、半叶,社会生产力发展孕育出了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开始向社会筹集资本,这种筹资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从此资本主义经济步入“经理式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当时市场范围较窄、市场的深度不高,公司经营的规模较小、经营结构不太复杂,经营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市场直觉和管理能力行使经营权,在经营者的决策中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并未凸显。其时,财务会计信息体系本身也不具备决策性特征,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向所有者报告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报告受托责任一方面可以了解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受托责任合约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投资人的所有者也可以了解自身投资的回报情况。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显然要求财务

11、会计提供客观的历史信息,特别强调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经营者受托于所有者承担四大责任。财产责任,经营责任,法律责任和会计责任。二、决策有用20 世纪初期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趋势得以加强。同时,公司制企业也进一步发展成为股份制企业,并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最有效率的筹资和生产组织方式。股份制企业因其股权的标准化和可流动性使得公司可以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公司规模也得以更加巨型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下设的特鲁伯鲁特小组( Trueblood Group) 于 1973 年发布了研究报告财务报表的目的( Object

12、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认为财务报表主要服务于那些没有权力、能力或渠道受到限制的使用者,他们主要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1978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表了第 1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即 企业财务报告目标 ,也将满足投资者决策的信息需求作为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要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具有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一方面,要求提供的信息能够揭示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如资本结构比率、资产变现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求提供的信息能够揭示公司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未来变动趋势,如在利润表中要求揭示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比

13、重,要求对非经常性业务引起的收支进行单独披露,甚至直接要求公司披露未来盈利预期的信息等等。投资者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外部证券市场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 包括资产收益权) ,从外部形成对公司经营者团队的激励和约束。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下,重视财务报表信息在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调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认为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下所采用的收入费用观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收益,实际的会计盈余是经济意义上的,为此应采用资产负债观,通过资产负债表计算出实际的会计盈余。三、投资者保护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投资者没有能力也无法关注公司自身的内部治理和经营管理状况,导致内部人控制

14、、市场逆向选择现象和经营者团队的悖德行为时有发生。投资者行为目标的变化,导致了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对实现公司治理、确定公司价值的有用性。另外,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局限于公司内部,忽略了与企业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凸显了会计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第一,决策有用观没有关注股东和经营者团队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第二,决策有用观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决策差异的需要; 第三,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报告信息对投资者短期股票市场炒作的决策有用性,而忽视了对公司价值的长期评价的有用性; 第四,决策有用观提供的会计信息,忽视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内容结构的改善和透明度的

15、提高对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第五,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信息仍然是事后信息,投资者只能根据事后信息做出调整投资组合决策,不能实现投资者保护的前馈控制机制。会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如 Watts,1977) 。Levitt( 1998) 指出会计的目标由早期的“强调决策有用性的用户需求观”逐渐演化为“强调透明度的投资者保护观” ,La Porta 等( 1998; 2000) 指出会计能为投资者提供行使相关权利的必需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会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公司价值的定价和公司治理上。3.会计目标研究的演变。 (里程碑式的几点研究写出来) 。描述性

16、目标,是什么,归纳规范性目标,应当是什么,演绎1921 提到会计的目的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直接研究会计目标1960, 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 ,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FASB 第一号概念公告发表,会计目标的研究受到全面重视,并被作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4.经济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国家经济体制、资金来源、市场特征等方面,这些因素是显性状态的“投资者环境” ,主要是投资者的构成及特征,其变化必然导致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第一阶段: 20 世纪 30-70 年代上个世纪 30 年代以后,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成为普

17、遍的社会现象, 委托代理责任表现得更为普遍,对企业经营则存在着狭义观念,即主要探讨“公司是谁的,控制公司的又是谁” ,其焦点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区分,强调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吴水澎,2007) 。要使受托责任能够顺利地履行,就必须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或者说,如果受托与委托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模糊与缺位,都将影响到受托责任的履行。上述经济环境促成了狭义的受托责任观(stewardship) ,意为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的、对资源所有者交付的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葛家澍、杜兴强,2008) 。井尻雄士(Yuji Ijiri)认为,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18、 ”。在此,受托人是指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财产托付后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即受托责任。对受托责任观的内涵进行更具体分析, 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础,受托方接受资源投入方委托,合理管理资源,向投资人和公众如实报告履行责任的过程及结果。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关注资本保值和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 它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现象, 相应的财务报表应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第二阶段:20 世纪 70-90 年代这一时期是决策有用观的成型时期。在对

19、会计目标深入探索的过程中, 古典的会计目标观念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受托责任观要求存在着实质上明确、可辨认的委托方。然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化和资本趋利性流动,社会资源逐渐分散化,形成这样一种格局:股权分散,小股东不愿意对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只是心满意足地接受公司管理当局定期支付的股利。这样,原本明确、对应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化,而受托责任观下即定的委托代理决策逐渐演化为个人决策,投资者需要决策的会计信息来帮助进行投资决策, 以降低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 决策有用观逐渐发展起来(葛家澍、杜兴强,2008) 。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20、委员会(FASB )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标志(吴水澎,2007)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制定了 7 份会计概念公告,值得一提的是,FASB 在其建立的财务会计概念(SFACS )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决策有用观。该观念的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报表目标日趋一致, 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利于现存或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有用信息。这一观点符合现代企业运行模式,因此较短时间便代替了古老的受托责任观,成为会计理论主流观点。决策有用观首先在美国产生,这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即社会经济环境密切联系。美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资本市场发达,股东股权非常分散。第二,市场信息灵敏度较高。上

21、述经济环境均对明确的委托代理责任产生了冲击,并在此背景下逐渐产生新的会计目标,即决策有用。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公司治理的内涵不断扩充、外延不断扩大。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在公司治理领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 管理当局的高薪引发不满、敌意并购的涌现、股东投诉案件的激增、机构股东的兴起,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在公司治理中出现了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出现解决了股权分散情况下股东缺乏动力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的弊端, 由于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 所以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使受托责任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得到扬弃。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 它们均与

22、具体的经济环境完善相关连。离开具体的经济环境争论孰优孰劣均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首先,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成熟, 受托责任并不能涵盖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全部动机。第一,受托责任观不能合理解释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如果不存在现实的财产委托关系,用虚拟的受托责任解释这些所有者设立会计系统的目的就显得不切实际, 而在财产权上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企业不存在受托责任关系。第二,为数众多的证券持有者和被投资企业并不存在委托受托关系, 他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而不是了解管理者经管责任的完成情况。而公司公布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向市场传达一种信号,以吸引投资

23、者获取资本;委托方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时刻都处在变化中, 因此很难说公司是为了哪些委托人报告经管责任。可见,在资本市场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较为切合实际。它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与其经济行为相一致。而在资本市场发育十分成熟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下, 决策有用观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黄志忠,1997) 。但是,决策有用观同样存在着缺陷。第一, 决策有用观仅仅强调了会计反映职能,不能够涵盖会计所具有的其他职能。第二,由于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迥然不同, 表现在不仅外部使用者与企业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不同, 而且不同外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差异也很大。因此,以决策有

24、用来涵盖会计信息需求者所有的目标, 可能在形式上掩盖了事实上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的冲突。由此,两观融合的观点逐渐产生。龚光明认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不矛盾, 受托责任观是决策有用观的基础, 决策有用观是委托责任观的发展,明确经管责任的目的仍在于决策,可以说决策有用观包括受托责任观 ”。5.会计职能及其演变。1.会计职能的形成阶段( 原始的会计) 。当会计处于原始或者雏形阶段时 , “单式记帐“会计的职能只有一个, 那就是“计量 “, 即人们通过头脑的或帐本上的简单计算来衡量其劳动成果。当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人们通常需要对这种计量进行必要的核查及比较, 此时会计的管理职能就诞生了。马克思

25、曾在(资本论) 中指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 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必然是关心的, 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关心的程度不同。“而计量这种最初的会计行为就是在人们“关心“的想法下产生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楚的看到:计量不仅体现了人类原始会计思想的产生, 还体现了人们对生产活动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生产生活资料进行合理配置。虽然这种管理行为本身也是原始的, 但它却是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的。如果用一职能来描述时, “核算“应是这一阶段对会计职能较简明及准确的表述。2.会计职能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后) 。14 世纪, 欧洲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94 年, 意大利的卢

26、卡 巴乔里在他的著作 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里总结出了复式记账这一方法。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产业革命给当时欧洲, 特别是英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适应资本主义大企业需要的经营形式- 股份公司出现了。而此时, 会计已经从原始的“单式记帐阶段“ 转变“复式记帐阶段“, 会计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 使资本向有良好效益的企业积聚, 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 由于股份公司的所有者分散于广泛的社会阶层中,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多数所有者远离经营实体失去支配能力。但作为所有者集团, 他们又关心其投人资本的保全, 以维护其利益的

27、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管理职能就逐渐显得重要起来。3.会计职能的逐渐成熟阶段(一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泰勒的“科学管理法“ 逐渐渗入产业界, 为现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打下了基础。科学管理的管理思想给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 而会计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表现为管理会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及“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管理“等会计管理方法的出现。另外, 多种形式的会计分析方法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会计的管理职能逐渐开始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由此产生了急剧的资本集中, 许多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的预测、计划、决

28、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便会计的管理职能开始被社会广大阶层普遍接受。4.现代会计阶段(计算机的应用) 。1946 年, 电子计算机问世界。其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被引入管理, 成为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部分公司中计算机部门“相当于会计部门的一个延伸机构, 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工薪账单、财报表和总账。 ”其后, 人们便渐自“把计算机看作公司严密管理资产的一种信息工具。 ”这种电子计算机实践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 (从会计职能变化看会计的本质 王华)6.对会计职能认识的演变。早期,在内容上与会计目标不存在本质差异50 年代

29、后期,信息系统提出使会计职能在美国不被重视同时在中国成为研究热点,不提职能,只提任务60 年代,经济管理的工具80 年代中期,两大代表性流派90 年代 式微7.受托责任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上个世纪 30 年代以后,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委托代理责任表现得更为普遍,对企业经营则存在着狭义观念,即主要探讨“公司是谁的,控制公司的又是谁” ,其焦点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区分,强调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吴水澎,2007) 。要使受托责任能够顺利地履行,就必须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或者说,如果受托与委托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模糊与缺位,都将影响到受托责任的履行。上

30、述经济环境促成了狭义的受托责任观(stewardship) ,意为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的、对资源所有者交付的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葛家澍、杜兴强,2008) 。井尻雄士(Yuji Ijiri)认为,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此,受托人是指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财产托付后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即受托责任。对受托责任观的内涵进行更具体分析, 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础,受托方接受资源投入方委托,合理管理资源,向投资人和公众如实报告履行责任的过程及结果。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关注资本保值和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

31、信息。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 它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现象, 相应的财务报表应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会计学者对受托责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系统化的过程,其包含的内容不断拓展。开始时,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由两权分离引起的财产受托责任。佩顿(pato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将受托责任分为财产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property)和管理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management), 前者属于董事会、管理当局及全体员工对股东所承

32、担的责任,后者属于员工对管理当局、管理当局对董事会所承担的责任(吴水澎,2007) 。库珀(kooper )和井尻雄士合著的科氏会计师词典将受托责任分成 3 类:一是货币受托责任(dollar accountability),指流动资产流动及由此发生的业务活动的责任;二是业务受托责任(operational accountability),指组织的管理当局有效使用全部资产及资源的责任; 三是财产受托责任,指管理和报告资产的存在、存放地点、用途及相关情况的责任。后来受托责任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包括财产交付产生的责任,还指整个社会托付的结果,即除了维护包括股东、职工等利益外,还包括利益相关的社会就业

33、、公共事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但不管受托责任的内容如何拓展,受托者责任都包括 3 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受托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保值增值并适当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 二是作为资源的受托方, 承担了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 三是作为资源受托方的企业管理当局, 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持并提高企业所处社区的良好环境, 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Yuji Ijiri,1975) 。至此,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已经完全发展成熟,并被会计实践所广泛认可。关于受托责任的英文表述最早用 Custod

34、ianship(意为管理人的职务或地位),由宗教用语延伸而来(葛家澍,2004) ,表示欧洲中世纪庄园主和管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之后随着受托责任在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化,Stewardship(意为经管责任)逐渐取代了 Custodianship,更明确地表示出了资源的受托方对资源委托方交付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 ;1975 年,以井尻雄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 Accountability( 意 为 会 计 责 任 )替 代 Stewardship,将后者的内涵进 行了扩展,除了包括 Stewardship 原有的经管责任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责任。现在,人们常将 Accountability

35、 译作“受托责任” 。不难发现,由 Custodianship 发展到 Stewardship,受托责任的涵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表述,但是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从 Stewardship 发展到 Accountability,受托责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会计信息使用者由资源的委托方扩展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不仅包括有关受托资源管理业绩的信息,还包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比较各国对其会计目标的描述不难发现,许多国家将会计目标定位于提供对使用者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为满足这一会计目标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要,或者说满足受托责任已经成为决策有用会计目标下的一个子目标。现在

36、,很多学者在探讨受托责任观的时候,事实上更多地说的是这种发展了的受托责任观,其信息需求、确认和计量等已与传统的受托责任观不同,大家将这种发展了的受托责任观称为“现代受托责任观” 。 (会计目标的发展和演变 田璧)在受托责任学派看来,受托责任之所以存在,首要原因在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如果没有资源的两权分离,而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也就不可能产生受托责任这一概念。换言之,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所有者,将不负有向任何别人解释与说明其经营情况的义务的(当然,对经济加以管理的税务机关等除外 )。 在西方,受托责任的概念由来已久。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一切财产归上帝所有,人类能否拥有这些财产的

37、使用权,取决于他是否有效地管理与经营上帝交付的财产。这样.人类就对上帝负有受托责任。封建社会,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一些封建地主接受国王的委托,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他就对国王承担了受托责任;同样他再将这些土地转租给农民.这些农民又对地主负有受托责任(Chen,1975)。 到了商品经济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资源(主要体现的是资本) 的两权分离现象表现得极为普遍、彻底。因此,受托责任也无处不在。只要存在两权分离,就存在受托责任。著名的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对此有过以下论述:“受托责任的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政府或有关联的公众承担受托责任。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部门的负责少、对分部经理负有受托责任,而部门经理对更高一层的负责人也承担受托责任。就这一意义而言.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毫不过分。“(Ijiri,1975) (从经济环境看财务会计的目标 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