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
2、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8、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9、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1
3、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16、学校教育的特征:可控性 专门性 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 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19、1972 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
4、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性的实体化教
5、育。制度化教育只要指的是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等人对非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他们认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3、学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之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24、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型、个别性。2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 地点的广泛性 内容的实用性 时间的终身性 形式的开放性26、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27、原始教育的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28、学校产生的条件
6、: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9、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另一种则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3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定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招生对象为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招生对象为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
7、子孙;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通晓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二馆: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地方官学:在地方设有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私学(私学最早创始人:孔子) 。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四书:论语 、 孟子 、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 书经 、 礼经 、 易经 、 春秋经 。其中春秋经包括: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教学的组织形式只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
8、机,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31、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班级授课制成为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3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 教育社会化 教育生产化 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 教育现代化 教育多元化 3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4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
9、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4、某类教育学科的对象是某类教育问题。35、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等。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包括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按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分:包括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36、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37、普通教育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38、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39、汇集孔子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言论的论语一书中,他主张“有教无类” (普及平等的教育
10、学)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一词创始人孔子) 。40、墨翟(又称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41、战国后期, 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42、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43、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 定义 助产术(又称产婆术)44、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45、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
11、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46、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47、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4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中,首先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549、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50、著名英国哲学家洛克:“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的缘故。 ”他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并把德行的教
12、育放在首位。5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老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的特点。52、1826 年德国福禄培尔写成人的教育 。53、1861 年,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 ,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54、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提倡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55、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现代代表人物)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
13、育即生长” 、教育是实验的改造和改组、 “学校即社会” ,主张“从做中学” 。 (即现代教育三中心:“生活” 、 “儿童” 、 “活动” 。 )56、前苏联凯洛夫主编教育学 。57、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58、1956 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59、1963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 ,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60、1975 年,前
14、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 。61、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 。62、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63、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 文献法 调查法 比较法实验法: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6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的性质:教育上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
15、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6、1960 年 12 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 ,它指的是
16、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能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文化:指科学、艺术、技术等创造发明物化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制度形态文化:指人类为满足或适应某种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及法则7观念形态文化:各种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沟通的手段活动形态文化:指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相应的团体、社会设施。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精
17、神风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和行为习惯等。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2、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13、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14、教育的
18、相对独立性:(1)含义:指教育就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5、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主要表现在:滞后性和超前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1、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重的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法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孟子是中国古代内法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法论的代表。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85、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
19、才能发展善。6、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教育决定论”的代表人物。7、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俩方面:(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着两个重要的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期发育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10、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0、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如,23 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1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12、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哺乳期(01 岁),婴儿期(03 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 岁),少年期(11、1214、15 岁),青年期(14、1517、18 岁),成年期(18 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13、区别对待: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
21、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15、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事件活动的影响。1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17、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18、遗传具有可塑性,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19、美国坦莱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9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20、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生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1、
22、格赛尔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22、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24、我国古代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泽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些观点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25、人的个体的能动性从综合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26、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
23、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7、少年期是人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28、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即广义的教育目的与狭义的教育目的。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主体的不同)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教育目的的作用
24、:导向作用 协调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和教师的教学目标。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0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收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 “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8、 “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
25、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9、 “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是: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概况: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12、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3、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三好”)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4、1985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索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15、1995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7、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