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1.自然遗产案例:四川九寨沟,中国南方喀斯特,四川黄龙, 三清山,湖南武陵源,中国丹霞,云南三江并流,中国澄江化石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等。2.文化遗产案例:明清故宫,福建土楼,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龙门石窟,元上都遗址,长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土司遗址,明清皇家陵寝。3.文化景观案例:苏州古典园林,红河哈尼梯田,菲律宾伊富高山上的稻米梯田的农业景观,厄兰岛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部第一个咖啡种植园,比尼亚莱斯山谷的烟草种植园,葡萄园景观,酿酒业景观等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文化景观4.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安徽宣纸、广东粤剧、浙江龙泉青瓷、青
2、海热贡艺术、藏戏、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昆曲,中国古琴艺术,京剧,中医针灸,珠算,皮影戏5.国际重要宪章文件的重要性:1933 年 雅典宪章: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其中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1964 年威尼斯宪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 年内罗毕建议:明确提出了“历史建筑地区”的概念1987 年华盛顿宪章: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
3、原则与方法等。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国际性法规文件。1994 年奈良真实性文件:重新定义了遗产保护界最基本的概念真实性2005 年西安宣言:其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6.美国国家公园体系:1872 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从此开辟了保护自然环境和满足公众欣赏自然的途径。国家公园按资源保护程度和可开发强化划分为自然区、文化区、公园发展区和特别使用区四大区域。(1)自然区:包括旷野区、环境保护区、特别自然景观区、研究自然区设立自然区主要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价值,确保它们为子孙后代享用。区域内允许自然资源欣赏的游憩活动存在,但应不影响风景性质。如分
4、散的游憩和管理设施:小径、标牌、小船码头,溪流测量仪器、气象台等。(2)文化区:保存区、保存与适度使用区、纪念区设立文化区的主要目标是保存文化资源和培养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鉴赏能力。包括公园至关重要的文化资源,已列入国家历史场所注册名单的财产及无资格注册但值得保护的文化资源。 (3)公园发展区:管理发展区、教育解说发展区、游憩发展区、住宅发展次区、交通发展次区、未使用公园发展次区、利用次区、游客发展次区、景观管理区设立公园发展区的主要目标是吸引游客,满足公众的户外游憩需求。包括公园内可更改的自然环境和在文化上有一定意义的资源。区内主要为车道、步行道、建筑及供游客和管理人员使用的设施。(4)特别使用
5、区:不适合其他分区活动的陆地和水域。商业用地、采矿用地、工业用地、畜牧用地、农业用地、水库用地、交通用地等。特殊使用区是指经预测不适合其他分区活动的陆地和水域。主要类型为商业用地、采矿用地、工业用地、畜牧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等。美国 ORRRC 分区模式:1960 年提出了以资源特性为依据的分区模式,分为特殊自然区、原始地区、自然区、历史文化遗址区、一般户外游憩区、高密度游憩区。7.风景名胜区常见分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1)生态保护区: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得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定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在
6、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2)自然景观保护区: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文设施,严禁机动交通极其设施进入。(3)史迹保护区:在风景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分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在史迹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文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
7、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4)风景恢复区: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盐浴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在风景恢复区内,可以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与设施,应分别限制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活动。(5)风景游览区: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分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在风景游览区中,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应分级限定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进入。(6)发展控制区:在风景
8、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8.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2)历史建筑 建筑遗产(3)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4)历史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5)古村落古镇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文物保护单位: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保护建筑: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
9、值,规划认为应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 11.历史建筑: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 构) 筑物。12.ROS(游憩机会序列)理论中的三个环境:实质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管理环境。13.ROS 理论中的六大指标因子:可及性,非游憩资源的利用,现地经营,社会互动,可接受的冲击程度,可接受的管理程度(1)可及性:到达游憩目的地的交通组织方式,包括道路系统与交通方式。道路系统与级别:高速公路还是乡村道路,游步道;交通工具:旅游巴士还是私家车、特种车辆、马、徒步;沿途开发程度:店面、设施等。这样由困难到容易形成一系列序列。游客对可及性的偏好与游憩机
10、会没有太大关系。例如,希望体验荒野游憩机会的游客,有的希望高标准道路抵达游憩地,有些希望完全没有道路,探险到达。(2)非游憩资源的利用:伐木、采矿等非游憩使用可能会和预期提供的游憩机会相抵触,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相容,例如放牧可以兼顾畜牧业与旅游业。规划师与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非游憩资源使用对游憩机会的冲击程度。(3)现地经营:指对现状游憩地所进行的改变。例如服务设施、外来物种、景观规划、交通设施(含路障)等。现地改变主要通过改变的(开发)程度、改变的复杂度、改变的明显度和设施的舒适度四个方面来反映。(4)社会互动:从六类游憩机会来看,原始性地区游客之间的社会互动接触频率和拥挤程度较低,反之,
11、现代化地区的社会互动程度高。互动程度还受到自然环境、经营方式(如可及性)的影响。因此社会互动不能完全通过游客分布密度来反映。需要了解游客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分布情形及各群体间互动的方式,才能确定某一点的适当社会容量。ROS 认为,不同的游憩机会有着不同的社会互动标准。互动的程度不但取决于接触的频率,更取决于接触的方式。(5)可接受的冲击程度:游憩使用必然对实质环境造成游憩冲击。冲击极限应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不是要完全避免冲突,而是鉴别什么样的冲突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改变,而什么样的环境改变是可以接受的。重点考虑因素:冲击的规模与冲击的重要性。(6)可接受的管理程度:游憩生活在别处。
12、游憩希望自由与自主,减少管制。不同的游憩体验需求对管制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ROS 认为不论是在 ROS序列中的哪一点,尽可能少地采用制度化管理。管制是为了经营,减少管制是为了保持游憩机会的品质14.ROS 理论中四种游憩机会类别:根据资源环境分为原始、半原始、半现代和现代四种体验类别15.LAC 理论中的九大操作步骤:(1)鉴别特别需重视和考虑的区域与议题;(2)界定和描述游憩机会类别;(3)选取资源及社会状况的指标;(4)全面调查资源和社会状况;(5)对各资源及社会指标定出可接受的标准;(6)鉴别各种游憩机会类别分布的替选方案;(7)鉴别各种替选方案的经营管理方案;(8)评价并挑选一个最佳方
13、案;(9)付诸实施并持续检测资源和状况。概念:1. 世界遗产委员会三个专业咨询机构:(1)ICCROM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心 ;(2 )ICOMOS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3)IUCN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2. 文化景观(1)1992 年正式采纳设立。代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风景园林遗产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文化景观。(2) “文化景观” 一词包含了人类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多种互动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 人类有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共景观 有机演进的景观遗址性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持续性景观关联性
14、文化景观体现了强烈的与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或文化的关联,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主要特征。 (3)见证了人类社会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也展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外部和内部的发展力量。文化景观通常能够反映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特殊技术,反映了以及与大自然特定的精神关系。保护文化景观有利于将可持续性土地使用技术现代化保持或提升景观的自然价值。传统土地使用形式的持续存在支持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有益于保持生物多样性。3. 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
15、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4. 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5. 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
16、地域。(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2)至 2017 年,30 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 244 处,面积 10.52 万平方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 807 处,面积 9.23 万平方公里; 总面积 21.4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2.23%。(3)自 1982 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 9 批、244 处国
17、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中国有 50 处世界遗产,其中有 25 处来自于中国风景名胜区。 (4)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5)什么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为了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而制定一定时期内的系统性的优化行动计划的决策过程 。(6)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应当自设立之日起 2 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20 年 。6. 遗产的真实性(1) “真实性”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的认
18、可。当时它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因而现在主要用于文化遗产。(2) 奈良文件第 13 款指出, “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时及其随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还在于,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某项遗产。 ”(3)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质;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位置和环境;语言和其它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它内外因素。(4)舞台真实性是指游客所接触到的当地文
19、化已由当地居民或旅游经营者修饰改造,并非具有原始文化特征。舞台真实性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接触的一种现象,即游客所接触到的当地文化,并非具有原始文化特征,而是经过当地居民或者旅游经营者经过修饰而搬上舞台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 内罗毕建议: 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正是保护规划产生的原因和目的。(2)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历史文
20、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也包含保护城市优秀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简答及论述1. 我国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那个表)2. 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异同?风景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工程设施等人文景观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21、异同:风景资源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一定是风景资源,如主题园;风景资源客观存在,是否开发都存在;旅游资源必须开发利用,为旅游所用;风景资源评价标准是相对稳定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是动态的,随市场和旅游者喜好而变化。风景资源不全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全是风景资源;被旅游开发利用的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风景资源是全人类的遗产资源。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1) 总体部分:总则;范围与性质;风景名胜资源评价;规划目标、容量与规模;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2) 专项部分: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旅游设施规划;基础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安全防灾规划
22、;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期发展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 强制性内容:风景名胜区范围;核心景区范围;分级保护区范围及其保护措施和控制规定;游客容量;旅游床位规模;建设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控制要求。4. 风景游憩地规划中的 LAC 理论。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憩环境容量概念中生长出来的一种理论,用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特质与提供所求的游憩体验间得到满意的平衡,以达到对风景游憩地之规划、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的目的LAC 理论随之而生。它试图建立一个规划和管理的操作步骤,使该地域的自然和社会状态达到其所设定的可接受
23、标准,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环境、经济效益。LAC 系统改变了理论架构,核心是将游憩容量的研究模式从“多少使用量(才算过分) ”转换为“什么样的改变才可以接受” 。意义:将经营管理上所最关切的课题“使用程度”转变为“所欲求的环境和社会状况” ,重点关注人们所求的状态,而不是游憩使用本身。LAC 将游憩容量的课题定位于规范性而非技术性的范畴。传统的容量研究认为建立容量是一个技术性过程,而 LAC 关注的是游客对于受到冲击后的环境改变的接受程度。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人的价值判断,而非科学的研究结果。技术性资讯只是可以帮助 LAC 了解“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根据 LAC 理论框架,游憩容量是
24、指游憩资源在既定经营目标和标准下,用于支持游人维持一定的游憩品质能力的极限。因此游憩容量的研究从最初的生物-实质研究向人文社会研究渗透。生态的:植物、动物、土壤等实质的:地形、空间、设施等社会的:社会、心理、美学等程序:LAC 认为“确立什么样的资源状况改变是可以接受的”比起“盲目地保护资源品质”更为重要,也容易操作。这种改变的可接受程度和游憩经营目标、资源特质、冲击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LAC 要求管理者确定荒野地的现状条件,鉴别由于游憩活动在哪里、什么范围发生了什么程度的改变,确立什么样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然后才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获得这种资源特性的维护。LAC 规划程序的四个方面:1、由
25、一系列可测量参数决定的可接受的社会与资源标准;2、分析现状和已被接受的状况之间的关系;3、鉴别为维护可接受状况所需采取的管理措施;4、项目检测和管理效益的评估。LAC 规划程序的九大步骤:1、鉴别特别需重视和考虑的区域与议题;2、界定和描述游憩机会类别;3、选取资源及社会状况的指标;4、全面调查资源和社会状况;5、对各资源及社会指标定出可接受的标准;6、鉴别各种游憩机会类别分布的替选方案;7、鉴别各种替选方案的经营管理方案;8、评价并挑选一个最佳方案;9、付诸实施并持续检测资源和状况。5. 风景游憩地规划的 ROS 理论及应用。该理论实质是一个架构游憩体验与实质环境的桥梁,广泛应用于游憩地规划
26、和管理中。理论内涵:ROS游憩机会序列,是指通过对特定实质环境中的游憩活动环境的组合,提供一系列多样化的游客所需的游憩体验,是一个规划、管理和研究的构架。游憩:其实质是在非强迫性时间段内所获得的具有实质价值的人类体验,它不是简单的游憩活动的参与,而是全新的心理体验。游憩体验可分为四种层次:为了活动;为了某种情境;为了某种特定的心理需求体验与满足感;为了效益游憩规划的目标:提供高品质的户外游憩体验,进而对社会产生终极效益。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是实现高品质游憩体验的唯一途径(方法)。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是社会平等的体现;且多样化比较有弹性,容易适应将来的社会变迁、科技进步与市场变化。游憩机会是由实质资
27、源状况和游客体验需求共同界定的。体验研究很复杂,因此 ROS 只关心高度依赖于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的游憩体验。不同的活动和情境的组合,可以使序列获得不同的体验。ROS 理论认为游客知晓自身的需求,并懂得如何选择。应用:(1)处理环境的“不协调”因素ROS 通过两种方法解决此类不协调:运用 ROS 系统,鉴别出什么要素的改变引起了此类不协调,进而恢复要素原先尺度,以保持原有的特质和机会类别。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发展此类不协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另一种游憩机会类别,例如引导原始机会类别局部向半原始和半现代转变。(2)引导游憩资源的规划和分配(3)预期经营管理结果,确定经营目标并鉴定管理执行的成果(4)
28、引导管理指标体系(5)直接进入游客解说系统案例应用方式:改变经营目标,进而改变要素条件。很多案例是从原野型向半都市、都市型转变。由于容量限制,进而改变经营目标,从都市体验向原野地体验转变。6.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不足:法律法规体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仅是规章,法律效力较低;管理体制和机构体制未理顺,遗产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为一体,多头管理,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尚未形成比较遗产保护完善的学科体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急功近利和短期目标;学术研究上存在基础研究工作缺乏,遗产保护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问题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就开始
29、忙着进入申报程序;在干部政绩考察上缺少必要的行政督察机制对于行政作为错误而导致遗产破坏的决策者,国家缺少惩罚规范;在人才结构上存在遗产保护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首先是缺少战略性的管理人才;在保护对象上,存在着重物轻人的问题技艺性文化遗产的活载体迅速消失,许多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匠人正在悄然离去。解决办法: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促使公民的保护意识得到强化;对立法工作进行强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长远规划科学制定,并且在规划中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促使又化遗产保护管理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文化遗产鉴定机构和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构建。保护内容上:从单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历史环境的保护,从有形的物质环境的保护到无形的文化保护;保护目标从原来的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加深对遗产的认识和利用;在保护方法方面,从原来的专业保护到综合保护,保护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扩大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