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宁波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草根型”联动模式研究 宁波是浙江省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的龙头,市政府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高度关注,将“物流业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作为重要的发展议题。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宁波市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基础设置和运营环境逐步完善,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服务水平提升显著。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断提高。宁波物流业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另一方面,宁波制造业企业面临一个高度竞争的、全球化的市场,客户期望高水平 的服务,为了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同时不降低盈利水平,企业必须在不增加成本的情
2、况下提供高水平服务,物流外包的需求和释放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1 国外研究现状 物流业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相关的观点可归纳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 Francois、 Diaz、 Park&Chan、 Shugan、Bathla 等国外学者坚持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要依靠制造业中间
3、投入需求的增加,并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 Francois、 Diaz 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关系,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 另一方面, 美国东北大学供应链管理教授 Robert C. Lieb 曾经研究美国和欧洲的物流外包情况,并进行合理对比。 Joho 和 Blanchard 提出 了客户企业进行物流外包的意义和途径。 Kern & Willcocks 等学者用社会交换理论对物流外包关系进行了研究。 Ghodsypour S. H.考虑价格、服务质量和服务商能力约束等因素,建立了一个物流企业选择的混
4、合整数规划模型。 2 Theodore and PartiCia( 2000) 基于制造商和物流提供商的合作关系, 运用了 样本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法 ,认为物流能力的大小、合作的专注性、资产的专用性、合作交易的大小等对物流合作关系起到正相关的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及问题研 究 2009,王茂林, 刘秉镰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一文中,提出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已成为业内共识,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并对对此展开了详细阐述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2010,黄有方, 严伟在我国制造业
5、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中,针对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以及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时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大的状况,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等概念的定义;阐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所具有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在剖析国外企业“两业”联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我国思考的 10 点启示,指出从拥有走向控制应该成为“两业”联动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 2011,苏秦, 张艳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及因为探析中,以 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十大振兴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 C D 生产函数和中国 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制造业各振兴产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物流业对制造业各振兴产业的
6、贡献作用两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九大振兴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现状。 此外一些学者也针对各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如: 李松庆, 苏开拓在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中,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联动发展对此提出了促进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黎忠诚, 徐磊, 段雅丽, 樊锐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中,利用湖北省 2003 年以来的部分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方析,得出了近年来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相对而言协调性不强,有一定的脱节的现象。 陈牧, 韦震华在广西制造业与物
7、流业联动发展探析中,针对广西 制造3 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阐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所具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归纳提出广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广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 5 项建议。 高晓红, 俞海宏在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与策略中,基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的现实基础,指出两业联动的制约因素。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具体策略。 2.2 共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我国的学者袁纯清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状;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造 状态;共生不禁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
8、。质参量与象参量的相互作用是共生单位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基本条件。 从共生稳定性角度分析的有:周浩, 2003 年“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王宇露, 2007 年“企业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李松龄, 2007 年“技术联盟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刘照德, 2009 年“合资企业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这些稳定模型一般都是以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经过二次微分来得出稳定性条件。 我国还有许多学者把共生理 论与具体行业、区域等方面更加细化的研究。朗春雷, 2003 年“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共生经济分析”;庄晋财,2004 年“区
9、域经济中大小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选择”等等。 近十几年来,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在经济学中典型的一个运用是提出工业共生,即区域企业间通过物理交换或物质、能源传递,知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交换形成的长期合作共生关系,从而实现环境效益和竞争效益。随后研究逐步拓展到企业集群、银企关系等微观企业主体上。如王子龙( 2006)利用 Logistic 建立企业集群演化模型, 并利用模型中的部分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类企业集群 1985 2004 年的整体演化轨迹进行了测定;何自力( 2006)分析银企共生界面的参数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参数的量化方法与计算公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方法的有效性进
10、行了初步检验, 提出了改善银企共生关系的建议。司尚奇等基于共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研企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研究了研企共生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研企不同共4 生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环境激励度,揭示了研企合作机理。 冯德连在 2000 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 ”一文中,指出共生机制,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共生机制与资产专用化水平、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各有其对应的缔约活动,以及发展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连续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2.3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机理研究 刘丹, 王健在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中,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和服务
11、差异化策略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现代物漉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杌理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福建省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现代物流业促进翻造业发展的四个路径:服务本地产业集群,推动幸 j追业转变生产模式;创新物流服务模 式,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促进制造业改善价值链;建立战略联盟,推进生产型嗣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彭本红, 冯良清在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中,应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建立了实力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的共生模型,通过求解分析,指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业实行物流资源外
12、包,会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两者协同共生发展的四条路径。 徐剑, 韩锡琴, 赵建荣, 赵江, 王永亮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 机理研究中,针对目前物流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致使制造业与物流业不能更好地联动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宏观角度的制造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连接和微观角度的制造企业供产销三方面物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机理,为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及共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简要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战略规划。 2.4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模式研究 计东亚在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浙江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研究中,以浙江省在 2000-20
13、08 期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成正相关增长,两业的协调性较紧密,但协调度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 5 闫莉, 薛惠锋, 陈青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中,在定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基础上,运用种群演化原理,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的基本假设,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是互利共生种群。 王晓艳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 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中,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
14、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组织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 王见喜在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中,研究了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必要性与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四种主要联动模式: (1)基于资源未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 (2)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 (3)基于 3PL-唧 B 的物流外包模式: (4)战略联盟模式。最后,基于集对、联系度和集对势的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构 建了联动发展的同异反评价模型,并列出了求解其的具体步骤。 吴群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出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
15、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各类企业都是以供应链的形式参与社会大发展的经济活动。作为产业关联极高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需要通过能力互补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依赖关系,最终实现两者的联动发展。并借助共生理论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并针对两业联动发展提出了具体策略。 汪标在 SCM 环境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战略联盟模式探析中,针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文中在环境下对两业联动发展模式进行探析,首先指出物流战略联盟是环境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理想模式,然后介绍环境下两业联动发展物流战略联盟的具体合作形式,最后给出环境下两业联动发展物流战略联盟的实施要点。 熊憬
16、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和集成优化的探讨中,提出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有较大的需求拉动和促进作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解决“两业”共同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针对各项联动内容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 施,6 确保联动成效。 郭淑娟,董千里在基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研究中,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对两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种模式做了具体说明。最后提出五种合作模式的选择条件和实施阶段。 王珍珍, 陈功玉在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中,引用生态种群中的 Lo
17、gistic 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及其在各种模式下的稳定性均衡点及均衡条件。经分析得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着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以及对称性互惠共生 等三种模式。 李肖钢 ,赵莉在宁波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中,针对宁波市制造业集群及集群物流的特征。提出了该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的协同采购乎台模式和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并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可行性。 2.5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研究 蒋照连,黄峰,吴丽娟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中,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
18、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推动两业联动发展的策略。 同时,众多学者也对地方情况进行研 究考察并提出政策与建议。如,贾海成, 秦菲菲在苏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对苏州市制造和物流企业的联动现状分析,提出了鼓励物流外包,提升供给质量,发展战略关系,建立诚信体系和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两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3 文献总结 如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的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部分学者对比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物流外包情况,阐述了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部分学者 应用共生理论 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及运用不同方法研究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机理研。此外,还有部分学
19、者研 究了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为两业联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参考的政策和意见。 自两业联动战略提出,宁波的两业联动的实现并不理想,反而出现了市场倒退的倾向。结合宁波是目前 “草根型”企业的数目多,急需转型升级的情况,7 本文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研究宁波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草根型”联动模式。 1 参考文献 1 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J 中国集体经济,2009( 15) 2 黎忠诚, 徐磊, 段雅丽, 樊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北省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 J. 物流技术 , 2009,28(10). 3 陈牧, 韦震华 .广西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
20、展探析 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 2011(4). 4 赵曼 . 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D.江苏:江苏大学, 2010 5 肖富民 .柳州市汽车制造业第三方物流绩效评价研究 D.吉林:吉林大学, 2009( 9) 6 高晓红, 俞海宏 .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科技管理研究 , 2010,30(20). 7 李英伟, 钟国柱, 熊毅, 许毓坤 . 泉州制造业转型与创新 基于机遇 与挑战的分析 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11(1). 8 贾海成, 秦菲菲 . 苏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 2011,27(4) 9 刘丹,
21、王健 . 福建省现代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1). 10 赵建荣 .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绿色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及方法 M.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0( 12) . 11 黄有方, 严伟 .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 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 2010,31(1). 12 王茂林, 刘秉镰 .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J. 现代管理科学 , 2009(3). 13 丁俊发 . 中国物流业首先从制造业突破 J. 中国流通经济 . 2008,22(5). 14 蒋照连, 黄峰, 吴丽娟 .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22、策略研究 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10(4). 15 闫莉, 薛惠锋, 陈青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 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 2011,31(1). 16 王晓艳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 机理和模式研究 J.物流技术, 2009, 28( 7) 17 Robert C. Lieb, Andy Millen, Luk N, van Wassenhove.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 A Comparison of Experienc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nufacturers J. Int
23、ernational Journal of 2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3 (6). 18 John, Blanchard. Successful Logistics Outsourcing J. Frontline Solutions, 2004(3). 19 Wei S L.A Lemons Market: An Incentive Scheme to Induce Truth-Telling in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20). 20 Theodore and PartiCia. A Risk-free Perishable item returns Policy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