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03123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民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 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

2、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 1897 年公布、1900 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 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 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 ,1911 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 1949 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2 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一、民法的性质:(预测题目:论民法的性质或者为什么说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 1、民法是调整社

4、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2、民法为文明法。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4、民法为实体法。 5、民法为私法。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一、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 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二、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

5、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 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三、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 2、在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均衡。 3、当事人合理的承担民事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五、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

6、利益。 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和效力一、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者表现形式。我国民法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法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法律(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规范)2、法规 3、规章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5、国家政策和习惯 二、民法的效力: 又称民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 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1)法律不溯及既往 (2)新法改废旧法。 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7、: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有三点要注意: (1)全国性的规范文件适用于全国,但仅为某一地区制定的,则该规定仅适合于该地区。 (2)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仅适用于该地区,而不能适用于其他地区。 (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律仅适合用于该地区,我国民法不适用于这些地区。 3、民法对人的效力(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同时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 ) 。 第六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一、民法的适用:民法的适用指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强行法优于任意法。 3、例外规定

8、排除一般规定。 4、具体规定优先于一般性条款。 二、民法的解释: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种 1、文理解释:又称文义解释,指依据法律条文文句的字义或文义所进行的解释。 2、论理解释: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切情事,依推理而阐明法律规范的真意。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解释。又称扩充解释,是指仅依法律文句的文义解释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时,而扩张该条文文句的含义作出解释。 (2)限缩解释。又称缩小解释、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文句含义过于广泛时,对其含义应予以缩小的解释。 (3)反面解释。又称反对解释,是指法律条文所规定的事项,就其反面的意思进行解释。 (4)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无

9、直接规定的事项,选择法律关于类似事项的规定进行解释,以类推适用法律。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预测题)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 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

10、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 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 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 财产关系 是指直接与财产有关的具体由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关系 是指与主体不可分离的,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2 义务主体的范围 绝对法律关系 是指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人以外的一切权利人均为义务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 义务主体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3 内容的复杂程度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 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

11、的民事法律关系。 4 形成和实现的特点 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民事主体依其合法行为而形成的,能够正常实现的民事法律关系。 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因不法行为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民事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基本特征为客观性和法定性。民事法律事实的意义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以下情形: 1、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

12、 1、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2、人的行为。指与人的意志有关,直接体现人的意志,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第三节: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一、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含义: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 财产权 是指是否以财产利益为

13、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 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2)权利的作用 支配权 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抗辩权 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 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权利的效力范围 绝对权 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 相对权 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 (4)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主

14、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 原权 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 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权利有无移转性 专属权 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 非专属权 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 3、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自由行使权利。 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

15、用原则。 4、民事权利的保护 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复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分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1) 自我保护:又称私立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分自卫和自助行为。(2)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5、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预测题) (1)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2)须情事紧迫来不及请求国家保护 (3)须采取法律许可的方式 (4)须事后当即请求国家保护 二、民事义务 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民事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发生根据 法定义务

16、 是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的而非由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约定义务 是指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义务 2 义务的内容 积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为一定行为(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消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不为一定行为(不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3 义务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不得将其移转给其他人负担的义务。 非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可将其移转给他人负担的义务。 三、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有以下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

17、的强制性。 (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民事责任的分类: (1)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 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 是指因债务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债务而发生的民事责任。亲权的民事责任 是指因实施亲权行为而发生的民事责任。 (2)民事责任的内容 履行责任 是指责任人须履行资金原负担的债务的责任。 返还责任 是指以返还利益为内容的责任。 赔偿责任 是指以赔偿对方损害为内容的责任。 (3)承担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按份责任 是指责任人为多人时,各责任人按照一定的份额向债务人承担民事责任,各债务人之间无连带关系。 连带责任 是指债务人为多人时,每个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责任人相互

18、间有连带关系。 (4)按民事责任的内容有无财产性。 财产责任 是指直接以一定的财产为内容的责任。 (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非财产责任 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责任。 (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赔礼道歉。 第三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的特点:

19、1、平等性; 2、内容的广泛性和统一性。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 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 各国对胎儿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别规定,大致有以下三种: 1、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胎儿为已出生。 3、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认为在某些事项上视胎儿为出生,仅是在某些事项上对胎儿的利益予以保护。我

20、国现行立法采取的是第三种体例。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依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至自然人死亡时其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终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终止的法律事实。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 又称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终结。 宣告死亡 又称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后经厉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该自然人为死亡。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宣告之日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日期。 *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

21、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继承人分别继承。 五、预测题: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得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和行使权利、设定和履行义务的资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有两个显著特点: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一种资格,不是由其自行决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剥夺。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即意识能力为依据。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

22、括 18 周岁以上和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民事活动但不能独立进行全部民事活动的资格。包括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未满 10周岁以下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它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指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制度。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须具备下列条件: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被申请的当事人

23、须为精神病人。 3、须由人民法院经特别程序作出宣告。 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当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一、 住所:自然人的住所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场所。 (只能有一个)居所:一个人总要居住在一个地方,起居住的地点称为居所。 二、住所的确定: 有意定住所和法定住所之分,我国民法通则15 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三、住所的法律意义 1、 确定

24、民事主体的状态,确定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地点。2、确定债务的履行 3、确定案件的管 4、确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某些特定行为的实施地。 5、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 第四节:监护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 监护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制度。监护具有以下特征: 1、被监护人须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3、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监护的目的: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监护的设立 也就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确定监护人。 预测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何设定?

25、二、监护的设立 3 种方式: 1、法定监护: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 2、指定监护:由有关单位或者法院指定监护人。 3、遗嘱监护:由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其设立的遗嘱种指定监护人。 三、监护人的职责:(预测题)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2、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3、管理和教育被监护人。 4、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四、监护人的更换、撤换 1、 监护人的更换:指在监护人无力承担监护职责时,经其请求由有关单位或者法院更换他人为监护人。 2、 监护人的撤换:指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经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由法院撤消该监护人的监护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撤消监护人资格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有关人

26、员或单位申请。2)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3)须由人民法院撤消。 五、 监护的终止监护的终止指监护关系的消灭,是指不再设立监护人。 第五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 1、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意义: 宣告失踪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的人宣告为失踪人的制度。为消除因自然人长期下落不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法律通过设立宣告失踪制度,通过宣告下落不明人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由代管人管理失踪人财产,以保护失踪人与相对人的财产权益。 2、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 (2 年) (3)须

27、由人民法院经过法定程序宣告。 3、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没有以上人选或有争议的由法院指定代管。代管人负有管理失踪人财产的职责,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想法院请求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 ,也可申请变更代管人。4、宣告失踪的撤消: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切知道他的下落,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消对他的失踪宣告。撤消后,财产代管关系终止,代管人停止代管行为,将代管财产交给被撤消宣告人。二、宣告死亡 1、 宣告死亡: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下落不明的满一定期间的自然人为死亡

28、的制度。2、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 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 (下落不明满 4 年、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日满 2年)(3)须由人民法院宣告 3、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后果。被宣告死亡时间和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之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4、死亡宣告的撤消: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撤消对他的死亡宣告。宣告死亡的判

29、决一经撤消发生以下法律后果: (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民事主体资格不消灭,其仍可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 (2)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3)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在其宣告死亡后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则不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4)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子女在被宣告死亡期间被他人依法收养的,该收养关系有效,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第四章:法人 第一节:法人概述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

30、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特征有: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2、法人是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独立性体现在: (1)组织上的独立性。 (2)财产上的独立性。 (3)责任上的独立性。 二、法人应具备的条件:(预测题:法人的成立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人的历史沿革和本质 1、法人的历史沿革: 法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时期形成法人的雏形,欧洲中世纪的教会财产法创设了社团所有权、信托以及基金等制度,确认了中世纪教会社团的主体地位,此可谓法人独立财产制的产生。

31、11 世纪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一些人联合起来组成联合体,后来出现海上合伙,合伙人责任仅限于其最初的投资,此可谓法人有限责任制的产生,到中世纪末期随着罗马法的复兴,注释法学派提出了法人概念。1807 年的法国商法典中确认了法人制度。1900 年的德国民法典完善了法人制度。我国自成立后,在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一直使用法人概念,但一直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真正从法律上确认法人制度的是民法通则 。 2、法人的本质: (1)拟制说: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注释发派,后为德国学者萨维尼所倡。 (2)否认说:包括:目的财产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布林兹。受益主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耶林。管理人主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赫尔德

32、。 (3)实在说:包括:有机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基尔克。组织体说,代表人物为米休德等。 实际上法人的存在根源于商品经济,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的联合赫财产的联合,这种联合有着不同于个人的完全独立的利益,从而法律须赋予其主体资格。四、法人的分类: 1、学理上对法人的分类:1)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规 公法人 是指依据公法设立的法人。 私法人 是指依据私法设立的法人。 2)法人成立的基础社团法人 是指以社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其以有一定的成员为成立条件。 财团法人 是指为一定的目的的财产的集合体,其以捐助的一定财产为基础,以一定的捐助行为为成立条件。 3)社团法人成

33、立的目的上分 营利法人 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其设立的目的是为成员谋取经济上的利益 公益法人 是指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法人。 中间法人 既不以营利为目的,又不以从事工艺失业为目的的法人。 4) 根据法人的国籍上分 本国法人 是指根据本国法设立的具有本国国籍的法人。 外国法人 是指本国法人以外的法人。凡依据我国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法人,均为我国的法人。外国法人在我国可设立分支机构。 2、法律上对法人的分类: (1)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 (所有制性质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等; 企业组织形式分: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 (3

34、) 非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机关法人 是指从事国家管理活动的各类各级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法人 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是指有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或者有一定的捐赠财产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预测题: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相比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消灭。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人自然属性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互相有差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