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考材料题 40 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 40(1)和选修题(1)考查【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 ,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分析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的特别或突出之处。具体来说, 历史事件 的特点可以考虑其背景原因、领导阶级,主力、斗争目标、斗争方式、斗争经过、斗争结果或影响、历史地位等,如课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的分析:所处历史时代和革命任务;
2、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等; 历史文献 的特点则可从背景原因、阶级属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内容特点、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资政新篇 ;历史时代 的特点(特征)则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某一历史现象 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特点,主要依据材料信息,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
3、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分类做题思路】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相关真题:2016 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6 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2015 年新课标卷二 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 年新课标卷 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政治制度政
4、治局面政治事件阶级关系政权性质政治方面 原因、内容性质、阶级立场、结果和影响等分裂与统一、清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等原因、领导阶级、主力、性质、斗争方式、斗争目标、过程、结果和影响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阶级属性,即代表哪些阶级的利益经济方面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经济政策经济结构经济重心经济形态 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有无变化及各自状况农、 (手)工、商、资发展的表现原因、内容,领导者、性质、推行方式、结果、意义等各种经济类型和成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可能是地理方位,也可能是 哪一部门或类型对外政策外交史实原因、内容、实质、范围、影响等原因、领导
5、阶级、主力、性质、斗争方式、斗争目标、过程、结果和影响等对外关系思想领域科技文艺原因、内容、性质、代表人物及主张、传播方式、影响等原因、表现、反映问题、性质、影响等 文化方面22013 年新课标卷 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做题思路:答案 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做题思路: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
6、,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强化训练】1、 (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71 个市镇,明代达 316 个,清代增至 479 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7、(12 分)2、 (3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 , “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 “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 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 (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 “皆中国所需要” ;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 “好中国绫缎杂缯” ,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
8、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 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659.9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3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494.5 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 41184 个。1983 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 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
9、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 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相关真题:2016 年新课标卷二 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
10、16 年新课标卷 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 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做题思路: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其他同设问一思路。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相关真题:2015 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2016 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3做题思路
11、:比较两者的异同,先分别概括各自的特点,一定要关注角度,便于更好的进行比较(具体见设问一思路)同一角度出发,可进行归类比较,找到相同与不同。针对训练:1、 (16 年 3 卷,40)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 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
12、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
13、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40. (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 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
14、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
15、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 ,于是倡导“实学救世” ,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 ,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 ,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 “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16、 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13 分)高考材料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之概括类答案12、( 2 )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1、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也可以写成政权巩固) 。 (应该主要是从政府或者统治者角度出发,先直接目的再根本目的进行分析) (6 分)相同:政府主导(救济力量或者主要承担者) ;设置救济机构(救济手段) ;立法保障(救济方式) ;因类而异(救济对象) 。 (8 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英两国国情和指导思想决定的)(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4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 分)2.(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