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13362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知识精讲上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三化学第二章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上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二. 教学目标1、知道二氧化碳主要性质和用途;2、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及危害;3、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4、会判断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难点:判断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三. 具体内容人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虽然很低,但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在自然界的循环产生二氧化碳

2、吸收二氧化碳人和动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室效应。产生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砍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地面吸收的热不易散失,使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温度过高部分地区无法居住土地沙漠化危害农业减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措施开发新型清洁能源3、对人体的影响(1)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对人体有害,甚至死亡。(2)减少危害的方法:室内经常通风;进入含二氧化碳较多的地方,进行灯火试验。4、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三态变化:也有

3、固、液、气三态变化。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常压下,在-78以上可直接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5、化学性质(1)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 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6、用途(1)灭火: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2)人工降雨、做制冷剂: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3)制碳酸饮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4)气体肥料:促进植物光合作用。7、实验室制法(1)药品的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2

4、)反应原理: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 二氧化碳(3)实验装置: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由气体的密度、溶解性等决定。(4)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验满:将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6)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7)放置:用玻璃片盖好瓶口,正放在桌上。(8)步骤: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固体药品;固定实验装置;从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收集并验满;整理。8、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定义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 一变多 多变一通式 AB+C+D+ A+B+C+ D【典型例题】例 1

5、、四只没有标签的集气瓶,分别盛有洁净的空气、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它们。答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四只集气瓶内。空气:无明显变化;氧气:燃烧更旺;氮气和二氧化碳:熄灭;再向熄灭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氮气。例 2、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请你指出(1)图中编号的仪器名称。_(2)指出图中的错误。_;_;_。(3)若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实验,现提供以下药品:木炭、氧气、铁粉、氧化铜、浓盐酸、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稀盐酸,你认为仪器中应选用的试剂是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答案:(1)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水槽(2)长颈漏斗下端管

6、口没有插入到液面以下 导管插入到液面以下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3)大理石和稀盐酸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 水+二氧化碳例 3、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填“A”或“B” )(1)若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气体应从装置的_端通入;(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装置的_端通入;(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内装满水,然后氧气从_端通入;(4)若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端流入。答案:(1)A (2)B (3)B (4)A例 4、相同条件下几种常见气体的性质如下表。回答问题。空气 甲烷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氢气 氨气密度(gL -1)

7、1.29 0.72 1.98 2.86 0.09 0.77一体积水中溶解气体体积 0.033 0.83 40 0.018 680(1)收集甲烷使用的装置是_;(2)收集二氧化硫使用的装置是_;(3)收集氢气使用的装置是_; (4)只能用收集的气体是_。答案:(1)B 或 C;(2)A ;(3)B 或 C;(4)氨气【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0 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没有颜色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C. 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2. 存放石灰水的瓶子内壁会出现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 )A. 氧化钙 B. 氢氧化钙 C. 碳酸钙 D. 氯化钙

8、3. 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有( )A. 它是气体 B. 密度比空气大C.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能溶于水 4. 二氧化碳的用途,既与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灭火 B. 制干冰 C. 制纯碱 D. 制尿素 5. 下列过程不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A. 呼吸作用 B 汽油燃烧 C. 化石燃料燃烧 D. 氢气燃烧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有毒B. 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C.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 0.94%D. 可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定二氧化碳 7. 用盐酸作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时,制得的气体中,常混有( )A. 空气 B. 氮气 C

9、. 水蒸气 D. 氯化氢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 )A. 长颈漏斗 B. 锥形瓶 C. 酒精灯 D. 集气瓶9.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该气体的密度( )A. 一定比空气大 B. 一定比空气小C. 可能大也可能小 D. 接近空气密度10. 实验室用大理石制二氧化碳不能使用硫酸是因为( )A. 这两种物质不能反应 B. 反应太快C. 制得的气体杂质太多 D. 产物阻碍反应进行二、填空题11. 二氧化碳是一种_颜色的气体;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_。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_。它_溶于水。12. 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通常不采用_法收集,又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而采用_法收集。

10、13. 洗去装石灰水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应用_。14. 用文字表达式回答:(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二氧化碳,溶液变红。_(2)加热(1)中溶液,溶液又由红色变为紫色。_(3)向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_三、简答题15. 如图,点燃两只蜡烛。沿烧杯壁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1)观察到的现象为_。(2)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两条性质:_;_。16.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各举一例。分解反应:_;化合反应:_。17. 在实验室通常用带火星的木条、燃着的木条、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区别下列三组气体。(1)氧气和氮气_;(2)氮气和二氧化

11、碳_;(3)氧气和二氧化碳_。四、实验题18.(1)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氨气是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氨气时,应选用装置中的_和_;(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共热制得氯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3)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_作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是 D,气体由_进入集气瓶。【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BC 4、A 5、D6、D 7、CD 8、C 9、C 10、D二、填空题11、没有 大 干冰 能12、排水 向上排空气13、稀盐酸14、 (1)二氧化碳+水 碳酸 (2)碳酸 二氧化碳+水(3)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三、简答题15、 (1)下层蜡烛先熄灭;(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6、分解反应:过氧化氢 水氧气化合反应:碳氧气 二氧化碳17、 (1)或(2)或(3)或或或四、实验题18、 ()A、F (2)C (3)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