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循环的魅力”说课稿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19139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碳循环的魅力”说课稿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碳循环的魅力”说课稿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碳循环的魅力”说课稿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碳循环的魅力”说课内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我叫艾璐。很高兴来到南宁这一四季如春的城市与全国的各位同行进行说课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碳循环的魅力”。 1学情分析本节课是续九年级学生学习完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后、基于课程标准而设计的一节课。因此,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 了解了氧气、水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割裂的,且不 善于从不同的化学变化中寻找相同物质,以认识物质之间的联系。另外,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具备了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对元素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建立起了元素概念,对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已有初步认识

2、;通过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也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且,作为初三学生,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刚接触化学,对学习化学的方法认识还有一定程度的欠缺。2教学目标设定基于中“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的明确要求,在对学生已有认知和技能水平进行分析后,我从三个维度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并确立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过程与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落实知识与技能,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体系;2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三种物质之间的联系;3认识实现碳循 环的途径是含碳元素物质进行转化时发生的化学反应;4了解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懂得通过构建循环去寻找物质之间的联系;

3、5培养分析综合、抽象归纳及演绎推理的能力;6初步树立“世界物质观、物质运动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增强学习兴趣,并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3教学过程分析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过程:3.1 引入课题课前播放一段笛子演奏的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放松学生的学习心情,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笛子上来,并引入骨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要介绍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测定骨笛中 14C 的含量来推算其年龄和 14C 最初是以二氧化碳为载体存在于大气中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碳中的 14C,是经过什么途径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本节课的“碳循环”课题。

4、3.2 认识“碳循环”查阅资料,我发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分为碳的生物循环和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在对史料的教育 价值进行分析后,我想如果能引导学生先分别构建起这两类循环图,再把两类循环综合起来,建构起自然界中的总碳循环图,这是非常富有意义的。考虑到学生通过生物及化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构建“碳的生物循环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组织学生首先建构碳的生物循环,同时补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后面运用“碳循环”的教学做好铺垫。建构完后,让学生根据循环图,思考先前提出的问题:最初存在于大气二氧化 碳中的 14C 到动物骨骼中去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5、寻找出一条二氧化碳循环的具体途径,如等,并接着问:根据此图可知,CO 2还有哪些具体的循环途径?以达到训练学生思2维的目的。讨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时,我首先呈现“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之一”信息材料,在引导学生复习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伴随着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与释放循环,水圈中也存在着二氧化碳先变碳酸,碳酸再变二氧化碳这一循环;然后呈现“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之二”信息材料,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信息中涉及的化学物质,让学生根据信息材料,自主完成信息中包含的如下循环,以培养学生利用化学语言去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把信息中涉及到的“碳酸钙”这一物质与学生先前的学习联系起来,为后续系统学习碳

6、酸盐的相关知识埋下伏笔。到这里,建构自然界中碳循环体系 图的教学基本完成。这时,我提出问题:图中涉及的物质,从组成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由此,你觉得“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 “图中涉及的物质组成都含有碳元素”这一特征抽象出来,使学生对“碳循环就是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循环,是碳元素的行走足迹”的理解水道渠成,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实现碳循环的途径大部分就是含有碳元素的物质进行转化时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碳循环本质的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另外,通过此图,学生一方面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水三种物质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通过构建循环去寻找物质之

7、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然界中大的碳循环体系是由若干个小的碳循环综合形成的,感受到了循环的复杂性和趣味性。3.3 运用“碳循环”这一环节中,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演绎推理的能力,我基于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挖掘了如下三个情境素材来实施教学:第一个素材是创设如下一个实验情境:首先在一株植物旁点燃小树枝,一段时间后,把燃烧的小树枝伸入集气瓶内,然后先倒入澄清 石灰水,再倒入稀盐酸。实验完后让学生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中,有碳循环吗?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化学所特有的化学方程式去抽象表征物质变化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提醒学生先考虑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然后再去

8、寻找碳 循环,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个素材是创设与“铜绿”有关的生活和实验情境。首先从铜绿的组成元素出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铜绿的形成过程,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认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铜绿的分解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在铜绿的形成和分解过程中,有循环吗?第三个素材我以哥本哈根会议为背景,创设了“低碳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碳循环,从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和产生量两个角度思考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碳循环中二氧化碳的量?以此来增进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利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至此,相

9、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第一能感受到循环可以给化学学习增添不少趣味,给认识不同物质的相互联系提供便利,这为后面学习涉及多个化学反应的计算提供良好的帮助。第二能认识到通过控制循环中某物质的量,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第三能感受到“同一物质的循环中, 有小循环,也有大循环”,认识到了循环的复杂性。另外,我还告知学生除碳循环外,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其它循环。正是这些循环,把生活中的许多不同物质联系在了一起,某种程度上讲,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变化中的永恒”,看似在循环的某个点消失了,却又能在循环的另一个点出现。而这正是“循环”魅力的集中体现。4作业设计最后的作业是开放性的,学 生通过自己

10、对 “碳循环”的理解,去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其3它循环,在寻找中体验和收获“循环”所带来的快乐。5板书设计结合“循环”的自身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画六个圆”给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物质中的碳元素用着重号加以标注,以深化学生对“循环”的理解。6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本节课的设计特点在于对“碳循环史料”教育价值的挖掘。从认识碳的生物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到认识总碳循环,再到碳循环的运用,我在关注史料所包含的知识主线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利用史料学习的能力主线。对于教学效果,我关注的是如何有效推进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碳循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注的是教材内容、化学史料与个性经验怎样有机结合,才能既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体现教师自身的特点。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隐性获取方式也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就学生收获而言,学生通过认识碳循环,感受了“循环”的趣味性和复杂性;通过运用碳循环,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恰恰是“碳循环”魅力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