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40382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习资料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1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图 9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自 20072014 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历史试题,按人教版必修 2 各课顺序分解而成,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博客和 QQ 群交流,一经发现封锁其 IP,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 必修 2 分课汇总(人教版)分解、整理:张秋鸿 龚哲山 陶得洋 第 14 课 现代化史观视

2、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2014 年题组1 (2014安徽文综13)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故 A 项错误;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 题中不能充分体现,故 B 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

3、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 C 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 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 D 项正确。【答案】D2 (2014北京文综17)图 9 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饮食方式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2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ABCD【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 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 型的影响,故 正确;风俗画中已 经开始利

4、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 正确; 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 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错误, 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3 (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 A 项 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

5、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 维 新变法,故 B 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 为推行变法改制,故 C 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 D 项错误。【答案】B4 (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旗袍)【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 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式服饰

6、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 A 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 到合身适体,故 B 项正确;“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3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城市化,故 C 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 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B5 (2014江苏单科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

7、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剪辫【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 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 A 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 精华,故 B 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 C 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 D 项错误。【答案】C6 (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第 16 题图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

8、俗的变化剪辫【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 A 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B 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 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 C、D 项错误。【答案】B7 (2014上海单科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4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第 17 题图A19 世纪初期B19 世纪中期C20 世纪初期D20 世纪后期【考点】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解析】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

9、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国时期,在 20 世纪初期,故 C 项正确,A、 B、D 项错误。【答案】C8 (2014浙江文综17)右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变革;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发展【解析】由图片中的“中国江湖险要图志出版”可知出版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图片中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广告业的进步和婚姻礼俗发生变迁,故 B、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图片中的“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可知此时仍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10、答案】D2013 年题组1 (2013四川文综7)图 2 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图 2【解析】本题是图片类试题,考 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 动能力。从 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 “力士香皂芬芳馥郁, 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5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船既遇难,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

11、小艇。小艇既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 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A 项错在“都借助”;C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 项错 在“广泛认同”。【答案】C2 (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男人中流行灰 蓝色的“ 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 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 业产值产 量的

12、增长, 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 “大计划”。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 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 ,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 创造者,完全有 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故答案 D 符合题意。【答案】D2012 年题组1 (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

13、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 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C 2 (2012四川文综卷16)1912 年 6 月出版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6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介

14、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 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 2 月 5 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 年 1 月 10 日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 6) 。这反映出(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国初期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 A.【答案】A 3

15、 (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 2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表 2类别 成都( %) 北京( %)衣食住行 68 23书籍教育 23 32娱乐享受 9 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考点】本题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 查提取信息与准确解 读的能力。【解析】从表 2 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 费是在

16、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 项正确,表 2 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 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C4 (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7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 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票证供应制度,这是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答案】B5(2012江苏历史6)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

17、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 6 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 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 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 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

18、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2011 年题组1 (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 年 B19011911 年C19121927 年 D19281937 年【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 查考生正确解 读材料信息,分析辨 别问题的能力。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 C。【答案】C 2 (2011浙江文综17)据

19、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8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 项是正确的推断;C 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 D 项的合理性。【答案】A 3 (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

20、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 C D【解析】 “西式帽” 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答案】B 2010 年题组1(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

21、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 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 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选项。其它选项 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答案】D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9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2 (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

22、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和 C 错误;D 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B项。【答案】B 3 (2010上海单科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 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 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 选 B。【答案】B 4 (20

23、10海南单科18)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1925 年前后, 华商投 资 175 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 选 D。1925 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 A,材料所涉内容是 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 B,没有 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 C。【答案】D 2009 年题组1 (2009福建文

24、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第 10 页(共 23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B 项正确。【答案】B 2 (2009广东理基63)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 际通行的公历 代替中

25、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 庆、元旦等节日。【答案】C 3 (2009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A、B、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 C 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答案】C 4 (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 转变。【答案】B 5 (2009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 2 清革命色彩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