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849251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 年 6 月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相关部署,结合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为统筹谋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制定本规划。序 言“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战略资源。国家长远可持续创新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目标,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筑牢我国科学技术大厦,必须对基础研究实行长期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科学筹划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原始创新、蓄积长远发展原动力、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的

3、新经济、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变革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抉择,是改革国家科技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是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30 年来,科学基金不断探索科技管理改革,创新资助管理机制,完善同行评议体系,提升资助管理水平。通过长期持续支持,培育和稳定了高水平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加强超前部署,全面推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促进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

4、供持久动力。第一篇 发展形势第一章 形势与需求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面临“六期叠加”的形势,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经济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全面转型期、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突围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决胜期、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筹划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必须目光远大、统观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酝酿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

5、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为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为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精彩纷呈,学科交叉特征突出。需求牵引更为凸显,科学、技术、工程相互渗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基础研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原动力。为更有力地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各国科学资助机构纷纷加强战略部署,推进科学与工程前沿,应对新挑战。坚持将培养和凝聚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和高端人才作为构筑卓越科学的持续保障。实施科学中心等先进支持机制,强化资助工具的高效组合以鼓励学科交叉与原创突破。加强智库建设和科学传播,致力于提高科学服务决策

6、的能力,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创新网络格局不断演变,科学资助机构成为全球科学界最活跃和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组织,在世界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实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 年达到 671 亿元。研究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 2 位,2005 年至 2015 年(截至 2015 年 9 月),我国论文共被引用 1287 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 1%)15011 篇,均居世界第 4 位。

7、学科繁荣发展,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显著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呈“星星之火”,蓄积“燎原之势”,取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鸟类起源研究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与生殖、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仍有差距。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二是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三是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8、、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着眼上述问题与挑战,开拓进取,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产出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为科学基金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赢得了发展空间。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约

9、888 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 17.5 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 20 万项,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资助工作进一步拓展。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成功实施,助力完善资助管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行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评审流程更加科学高效,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化、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工作、资金管理、管理队伍建设等成效显著。科学基金工作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大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推动资助管理升级发展。(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

10、新驱动发展成为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成为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的主要战略支撑。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基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思考资助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谋划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引导和鼓励科学家增强使命感和创新自信,推进科学前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科技

11、源头支撑,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重要国计民生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第二篇 总体战略第二章 发展目标(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要推进科学和工程前沿,催生更多科学突破,培育科学英才,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形成学科繁荣发展、原创成果充盈、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郁的局面,奠定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础。“三个并行”的总体目标:2020 年达到总量并行,即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的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奠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学基础。2030 年

12、达到贡献并行,即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可与诸科技强国相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贡献,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助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 年达到源头并行,即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工作,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源头支撑。“三个并行”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整体表征,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项“并行”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是一个积叠、渐进的循序发展过程。到 2020 年,“三个并行”的参考指标包括:“总量并行”:(1)经费投入方面,基础研究经费占 R&D 投入比例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经费达到与合作对象大

13、范围等同体量。(2)论文总量方面,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3)论文影响力方面,论文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 10%;篇均被引用次数接近世界均值。“贡献并行”:(1)热点研究方面,每年涌现 10 项左右里程碑式的学科前沿工作;主导 5%以上的学科前沿热点形成。(2)学科发展方面,在全球学科地貌图上形成若干“隆起”区域。(3)人才队伍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全球前 50 位科学家占比进入前 4 名;更多科学家进入世界主要学术组织的核心领导层。“源头并行”:(1)原创成果方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每年涌现 35 项具有原创意义的重大成果。(2)创新高地建设方面,形成一

14、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3)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产出一批从原创到应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机制,建设评审制度公正、绩效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的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促进科学基金成为学术探索的灯塔、创新思想的熔炉、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驱动的引擎、科学文化的沃土、专业管理的典范。评审制度公正:建设具有持久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专业化管理示范作用。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评审程序更加公正,信息支撑更加有力,评审结果更加可信,激励科学突破更加有效。到 2020 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同行

15、评议质量监测体系。绩效回报丰富: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绩效,激励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不断拓展科学家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更多的原创突破,占据科学制高点,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发挥基础研究的支撑引领作用。全球视野开阔: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更好参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学合作计划,与各国科学家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科学挑战。管理服务高效:完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资助管理体系,弘扬科学基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资助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建设稳定可靠安全的

16、信息系统,促进资助管理科学化、智能化。资源总量宏大:精心管好用好科学基金,进一步提升科研资源配置的公信力,争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到 2020 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高度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资助覆盖宽广,资助规模宏大的世界级科学基金组织。资助谱系多样:完善资助格局,优化支持机制,统筹实施多层次资助工具。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多样化人才资助模式。夯实广泛学科基础,关注支持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濒危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第三章 发展思路(七)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

17、、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要国计民生,把握战略定位,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推动学科发展,营造创新环境,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坚持创新发展,强化原创价值导向,繁荣创新文化,孕育科学突破,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原创能力。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战略引导与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学科均衡协调演进,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其他科技计划的配合衔接,

18、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科学体系。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区域和行业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信息支撑平台,推进成果开放共享,加强科学传播,履行社会责任。遵循科学规律、加强分类管理是新时期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成效的必然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实行差异化的有效资助机制。对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扩大自主选题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对于体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

19、要发挥源头孕育作用,引导科学家在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战略必争领域攻坚克难;对于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服务人类进步;对于满足区域或行业发展特殊需求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育种”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部门的协作,通过指南引导科学家深入研究,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有机结合。科学基金将继续坚持以资助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为主体,统筹兼顾其他类型的基础研究和重要基础性工作,鼓励科学家将学术兴趣和国家目标有机结合。聚力前瞻部署是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科学基金应计虑长远,突出支持科学前沿、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关注影响长远发展和产业

20、变革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做好前期预研,更加注重培育下一代基础研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聚力科学突破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具有自身优势、蓄势已久、可望突破的关键科学领域,加强资助部署,鼓励科学家不断开拓,抢占科学制高点。聚力精准管理是提升资助绩效的有效途径。梳理整合资助格局,优化评审程序,建立体现学科差异的战略引导机制、科学评价体系和资助管理机制,提升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效能。(八)总体思路坚持定位:把握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更加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更加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坚持把鼓励自由探

21、索作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学术生态,引导科学家勇于向科学之渊的更深处开掘;坚持把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提炼和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溯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坚持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复杂难题作为战略重点,引导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交叉研究;坚持把发现培养科技才俊作为根本使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激励原创:瞄准科学前沿,激励科学突破,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树立原创价值导向,尊重首创、包容多元、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加强原创导向的资助部署和机制设计,激励新概念、新构思、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完善从非共识学术争议中甄别发现原创思想的工作机

22、制,探索加强对挑战传统范式的变革性研究的资助力度;凝练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加强系统部署,稳定支持科学家潜心研究。统筹支持: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增强资助工作系统性、协同性,为全面培育原创能力提供战略支撑。统筹当前与长远的部署,既关注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又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竞争与稳定支持,在竞争择优中实现对优秀人才团队、重要学科领域的长期稳定支持;统筹面上部署与重点资助,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精准选择重要战略领域;统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布局;统筹基础研究关键要素,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形成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体的资助

23、格局。升级发展:实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升级,促进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更加注重学科特点,实现差异化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开放共享,实现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资源配置战略管理,保障评审质量,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资助绩效;更加注重以法治基金建设推进改革发展,提高法治管理水平。第四章 资助格局(九)构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适应基础研究资助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需求,统筹基础研究的关键要素,将科学基金资助格局调整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探索系列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24、等;人才系列主要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工具系列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融合系列主要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围绕科学基金发展目标,统筹实施各类项目,增强资助计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自下而上的自主选题和自上而下的战略引导相结合,鼓励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并举。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宏观精准调控。深化学科战略研究,适时调整学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有效性。第三篇 发展任务第五章 培育创新思想(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加强科学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

25、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着力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其他重要科技计划孕育源头知识、提供成果储备。根据我国基础研究转型发展需求和科研队伍发展状况,遵循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发挥资助率和资助强度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导科研资源优化配置。面上项目要支持自由探索,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要着眼关键前沿,结合战略需求,兼顾学科发展,集成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重视可能催生新概念、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强化颠覆性技术的科学基础。探索建立针对风险高、回报大、探索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特

26、殊评审和管理机制。第六章 培养创新人才(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和团队支持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针对人才发展学科广泛性、路径多样性等特征,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对不同年龄段优秀人才实行全谱系支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探索创新提供舞台。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持续支持研究生参与基础研究,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多学科、广覆盖,给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以及时、有力的支持,保持合理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蓄积人才之源。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支持。深入贯彻党的民族

27、政策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培养。完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机制,鼓励项目负责人走出“温室”,参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调整完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规模和评审机制,促进各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均衡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高端引领,发挥凝聚海内外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品牌效应。争取适度增加规模,激励基金获得者聚焦科学前沿、攻坚克难,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原创性科学探索,提升国际影响力,造就学科领军人物。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扩大外国

28、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规模,探索设立外国高级科学家来华研究项目,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长期工作,支持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完善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资助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环境。充分发挥境外科技资源优势,支持内地与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第七章 打造先进工具(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突出科学目标引导,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颖手段和有力工具,开拓研究领域,催生源头创新。加强宏观指南引导,加强对优先和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仪器研制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国家其他科研仪器设备研制计划的衔接和协调

29、,共同提高我国科研装备自给水平。明确不同层次仪器研制项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分层细化管理。规范经费管理,加强预算指导与评估。探索项目评审、监督检查及监理的管理机制。探索加强大额经费监管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研制高水平科研仪器、扎实推动重要战略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目标。探索开展项目结题后仪器应用效果评估。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等要求,推进仪器有效利用和向社会开放。第八章 推动交叉融合(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汇集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服务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实施重大研究计划,凝练科学目

30、标,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集成整合,推动跨越发展。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制高点,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科学研究高地。针对重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性研究需求,探索实施项目群资助方式,加强研究交流和成果集成。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发挥联合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领域、行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第九章 拓展国际合作(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实质性合作,推动战略型合作

31、,切实营造有利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中国科学更好融入全球科学体系,推进新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引领科学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才。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协议渠道向中国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研究与培训机会,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科技活动参与能力。强化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功能。依托优势学科和机构,加强与全球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合作,实现由单纯的研究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合作方式转变。加强对“一带一路

32、”沿线国家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大型科学装置上开展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协同应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加强与重要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学组织议程的设计与决策,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在科技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提升。第四篇 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第十章 夯实学科基础(十五)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科学大国向科学强国的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系。“十三五”期间,要继续

33、重视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各学科 SCI 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用次数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力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各学科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国际上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学术高地。“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重点突破方面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继续做好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广泛凝聚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线科研骨干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引导科学家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于国家

34、需求提供战略视野和科学依据。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侧重于发现新的科学前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支持的未来 20 年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支撑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所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二是加强资助工具的优化组合,推动学科交叉。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资助工具,探索基础科学中心等资助机制,切实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加强问题导向的综合交叉研究,如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

35、三是加强学科布局及资助管理。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态势分析与评估工作,绘制学科发展“地貌图”,制定更加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更精准的学科资助政策,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资助管理模式,鼓励各科学部在学科结构调整、评议方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学科管理方式。在综合考量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的学科发展布局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制定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

36、、工程科学、信息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等 18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包括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等学科。数学既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众多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未来五年,将推动数学各分支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同时推动应用数学更加满足实际需求,使数学在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到 2020 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争取产生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在前沿领域形成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团队,培养和造就具有竞争菲尔兹奖实力的青年数学家;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力争解

37、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几何分析、代数几何和代数数论及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重点扶持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大力推动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统计学和数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重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系统科学、经济金融等应用领域中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研究。力学: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已形成以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为主要分支学科,以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环

38、境力学、物理力学等为重要交叉学科的力学学科体系。未来五年,将继续鼓励原创性及引发学科理论创新的研究,重点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支持薄弱方向,不断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到 2020 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力学家,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地。“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多场多过程下固体的本构理论及极端力学行为、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场内局部稀薄气体流态机理和方法研究、高速流动中的可压缩湍流问题、非线性系统的跨时空尺度动力学耦合机理及其应用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新型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超常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湍流理论及机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模拟与实验、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生物组织与仿生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等优势学科;着力扶持多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关注航空、航天、能源、海洋、环境、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人类健康等重大需求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形成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支撑能力。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体,包括太阳和太阳系内天体、恒星及其行星系统、星系和星系团,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天文学研究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