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经验交流材料范文xx,男, 1962 年生于钓渭镇大湾沟村二组,高中文化,肢体四级残疾,xx 区 xx 塑料制品厂厂长。2011 年 xx 区人大代表。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杨 xx 自幼下肢残疾,但身残志坚。上世纪八十年代,杨 xx 与出生于 xx 区 xx 镇 xx 村的付 xx 相识。付 xx 不顾家人的好心劝说和坚决反对,毅然选择跟他走到一起,成为当地一段幸福佳话。1986 年两人结婚后,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决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凭借一身过硬的裁剪缝纫技术和永不服输的勇气。在 1987 杨 xx夫妇二人办起了一个裁缝部,杨 xx 主动承
2、担了大量的工作。不论严寒酷暑,从裁剪到缝纫,从接活到送货,风里来雨里去,他都不知疲倦,亲力亲为,从不叫苦叫累。一双儿女相继出生后,他更是超负荷运转,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机器,一边养育子女,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一边和妻子共同挑起裁缝部的工作。由于他们的服装做工精细,服务周到,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四邻八乡的人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为了满足家乡人成才的需求,夫妻二人与钓渭镇农技校合作,常年举办服装制作培训班,先后培养出优秀学员近两千人。这些学员都成为珍贵的技术人才,凭借技艺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深圳、广州等南方大型服装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还有人被选送到了国外就业。杨 xx 和妻子通过服装加工和
3、培训工作带领家乡村民共同致富,为钓渭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他们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05 年,他和妻子经过认真考察和论证,贷款办起了一个废旧塑料加工厂,进行废弃塑料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循环利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摸索,又掌握了塑料制品的全部生产技术。经过两年的市场打拼和资金积累,他们先后购置了六台制塑机,于 2007 年注册成立了 xx 区 xx 塑料制品厂,主要生产汽车塑料配件,拥有固定资产 200 余万元,年产值 400 万元,每年上缴国家利税 15 万元。成为钓渭镇民营企业一道亮丽的风景。xx 塑料制品厂成立后,杨 xx 任厂长。他和妻子一起,一面刻苦钻研生
4、产技术,一面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几年下来,将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但夫妻二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会回报社会,帮助家乡需要帮助的人尽快走上小康之路。他们所在的大湾沟村处于秦岭北麓台塬区,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尤其妇女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补贴家用。杨 xx 和妻子多年来一直想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却苦于能力有限。现在自己的企业成立了,他首先安排这些人培训上岗,解决了附近程家崖、张家村、莫家洼、大湾沟、乙家崖、高崖等 6 个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虽是劳资关系,但亲情难断。杨 xx 对所有职工真心相对,工资福利走在当地民营企业前列,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杨 xx 和妻
5、子深知,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们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内心深处不改善良本性,不忘服从大局。2008 年汶川地震时,儿子正在治病,当时企业周转资金遇到困难,正在联系贷款,但他们仍然带头为灾区捐款,虽然只有 500 元,捧出的却是一颗质朴的心。 2009 年玉树地震后,他们又自觉捐款 1000 元,并发动全厂职工集资捐款 600 元交到灾区,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2010 年西宝高铁全线动工,他们的工厂正好处在搬迁地带。虽然当时生产任务很紧,但他们毫不迟疑的选择了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停产将近两个月,在尚未接到政府搬迁通知之前,他们就主动联系新厂址,积极配合政
6、府,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受到 xx 市国土资源局高新分局的表彰奖励。2011 年,厂子因生产需要,急需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的机器设备。但是极大的资金缺口成为一个难题,就在这个时候,高新区残疾人联合会,伸出援助之手,为杨 xx 的 xx 塑料制品厂忙前忙后、多方协调,争得 20 万元的扶持残疾人的贴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杨 xx 和妻子艰苦奋斗,一路沥尽风雨走来,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本人曾被授予 xx 区钓渭镇 “科技致富能手”荣誉称号。2011 年光荣地当选为 xx 区人大代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 xx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残疾人,他的成绩并不是偶然的,这里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铭记了他所受的挫折、压力、拼搏、痛苦与欣慰;他是我镇弘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模范,是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标兵,是残疾人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