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58990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考前复习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600009 政治经济学 简答导 论1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2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

2、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5 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

3、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

4、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

5、大的思想武器。(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第 1 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

6、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4 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6 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

7、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第 2 章商品和价值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

8、础。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3)

9、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第一种: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2 / 66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7 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

10、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 3 章货币与信用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这才产生了货币。(3)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本质表现形式职能)(1)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

11、表现出来的。(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试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2)商业信用的特点: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二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三是其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局限性:一是其规模受资本数量的限制和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三是其范围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12、(4)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二是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三是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它既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4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哪些作用?(1)作用:一,信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二,信用加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2)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是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四是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五是可以有效地调节着

13、国民经济运行。(3)信用加深市场经济矛盾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二是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三是刺激投机,引起经济秩序混乱。第 4 章剩余价值的生产1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虽然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

14、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4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1)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第 5 章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割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

15、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自己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2)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3)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没有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就没有时间上的继起,并存是继起的前提;同样,没有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也就不可能有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并存又是继起的结果。2试分析

16、怎样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1)产业资本的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来衡量和反映。(2)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3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和目的是什么?(2)划分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3)划分目的: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4 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是什么?(1) 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2)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和意义

17、。(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c 。含义: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意义: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要求,互相提供产品,互为市场,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 v+mx)= (c+c) 。含义: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3 / 6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意义:集中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为条件、互为制约的相互关系,以及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8 简析

18、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家阶级之间分割的。(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获取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商业利润。(2)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利息。(3)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银行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银行利润。(4)农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地租。(6)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工人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第 6 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1.自

19、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1)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2)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必要。(3)生产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2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存在的原因。(1)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2)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3)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局外企业” 。(4)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和竞争的关系。(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取代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但垄

20、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2)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其一,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其二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其三,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3)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其一,竞争的目的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其二,竞争的手段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甚至不惜采取暴力和经济间谍等犯罪手段。其三,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四,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要剧烈得多,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也更严重。4简述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1

21、)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大大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而只是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2)一是因为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二是因为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5简述资本主义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及其表现。(1)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由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2)具体表现在:一是有足够的货币资本为企业提供巨额、长期贷款;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银行必然十分关心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采用扩大或缩小贷款规模等办法来影响和控制企业

22、,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三是大银行的重要作用,也使得大工业企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大银行。6试述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 方式,采取“拉出来” 、 “打进去”的方法来实现的。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1)对输出国来说,剥削经济落后国家是进行国际垄断的基础。一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二是可以带动国内商品的输出。三是可以从经济、政治、

23、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四是大量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影响了整体经济的运行。(2)对资本输人国来说,通过吸收外资,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但在同时,也容易出现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输入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9垄断资本

24、主义的经济实质是什么?(1)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2)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其他经济特征不过是垄断统治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表现。(4)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其垄断统治,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1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形成途径。(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国有化

25、” ,二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直接建立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资本家共同占有和经营的垄断资本。其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二是国家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卖给私人垄断资本家;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联合投资建立新的企业。(3)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1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实现充分就业。1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1)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

26、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4.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及爆发原因和根源。(1)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2) 2008 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是: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而后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实体经济日趋萎缩,整个国民经济虚拟化;各个阶层包括工薪阶层过度消费,使国民经济形成了严重的“消费泡沫” ;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4 / 6场国家。(3)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经济过分虚拟化,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

27、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四是美国金融霸权制度的作用。(4)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6 简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2)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3)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第 7 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 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3)改造个体私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1)公

28、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 简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 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企业自主、间接调控、法制管理)(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29、(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济管理法制化。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6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8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3)坚持

3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9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1)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2)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10.试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2)原因:其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其三,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不同劳动者的劳动

31、之间存在的差别。(3)特点:其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其二,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其三,按劳分配只按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分配。第 8 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什么?(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一般用百分比来衡量。它表示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它的计算公式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一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00%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率就是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程度。(2)经济增长反映的只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要是经济总量增加了,也就实现了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其与经

32、济增长的区别是什么?(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包含着比经济增长更广泛的内容。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是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没有经济质量的提高,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展。3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 第一、第

33、二、第三产业各自的内容是什么?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2)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也就是广义的服务业。(4)规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5优化城乡结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城乡结构优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人口结构、工农业生产结构、城市化进程的问题。7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

34、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8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9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

35、要5 / 6支撑。(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第 9 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什么是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 1 年)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分为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实物形式是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价值形式是 1 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2)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

36、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3)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增加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三是通过节约使用生产资料实现国民收入增长。2 什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3 什么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国内、外供给)(2)

37、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消费、投资、国外需求)(3)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社会生产与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过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在总供给大干总需求的情况下,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通过扩大需求的政策,鼓励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出口,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使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能够得到缓和。在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则长期实行相反的经济政策。4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38、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要做到二者的兼顾。(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和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避免结构上出现过大的缺口。(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4)在一定时期,确定一个合理的积累率。总体上应该逐步提高消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5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性?(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6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主要政策是什么?(1)主要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 主

39、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7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运用哪些手段?(1)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同时也运用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价格、信贷、汇率、补贴等。(3)法律手段是依靠国家法权的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程序,以法律法规为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达到对经济活动的调控。(4)行政手段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各经济主体必须执行。8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是什么?必要性:一是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二是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其一,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

40、“安全网”的作用;其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其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9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是什么?(1)基本原则: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原则;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的原则;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3) 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第 10 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

41、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体系。(3)资本垒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2 经济全球化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1)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2)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3)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3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

42、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2)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蕴含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4 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按照征收商品的流向,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按照征收的一般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2)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制、 “自愿”出口限制、行政手段限制进口等。5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等条款。(2)透明度原则。(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7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有何影响?应如何应

43、对?(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外部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侵害。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第五,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影6 / 6响。(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第 11 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1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挥优势、掌控经济、转移矛盾)(

44、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极大地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地发挥。(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世界经济的运行。(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2 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又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经济矛盾。(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的联系。第二,发达国家之间在贸易领域的联系。第三,发达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的联系。(3)发达资本主义

45、国家之间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领域,其中贸易领域的矛盾最为突出。3 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影响较大的经济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府首脑会晤协调机制。(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在垒球众多区域经济联盟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4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2)机遇: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二,经济全球化拓展了发

46、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3)挑战:a.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波动的可能性。b.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c.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d. 经济垒球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2)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贸易、投资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剥削。7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

47、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2)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的经济发展。(3)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用资源。(4)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第 12 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简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国内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2)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4)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5)是适

48、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 ,从而有助干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3)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4)中国将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成员对中国开放市场要求过高。3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

49、(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4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有哪些?(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对外资金交流。 (引进外资、对外投资) 。(3)对外技术交流。 (引进技术、输出技术)(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国际旅游业。 (旅馆业、饮食业、交通客运业、旅行社与游览娱乐业等) 。5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是怎样的?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6 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实施“走出去”战略。(4)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