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怒江中学 课程 实施方案 一 、 学校背景分析 (一)主要优势 学校通过对“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品质研究 ”的实验主题的研究,初步形成了能够体现“自主发展,引领和谐人生”这一办学理念的课堂文化,积极推进以“ 以学为本 ”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在基础型课程中通过搭建导学平台以及学案教学,加强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得知识、技能系统的内容、密度等加以优化整合,更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要 求。同时加强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学校“篮球”、“演讲与主持”、“ 影 像 ” 、“河湾学堂”、“田园学堂” 等拓展型 、探究型 课程已形成特色。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提升高质量的办学境界有一定的难度。作
2、为一所公办初中,不仅需要充实发展内涵,形成办学特色,更需使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一层境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以体现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此还要主动实现各方面的发展资源的整合,完善与更新学校发展机制。 二、学校课程目标 (一 ):课程设计的目标与任务 1. 形成富有怒江中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结构。 2. 改进学校课程,体现国家课程改革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 3. 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小班化教学特色。 4. 改进课堂教学 ,以“有效教学”促进“有效学习”,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 ):课程理念 怒江中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推行“自主、
3、和谐”的教育 “ 自主发展,引领和谐人生 ” , 以 “ 自主发展教育 ” 为主旋律 ,不断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 ,通过学校规范、有序的管理、引导 ,让他们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养 ,得以最大的发展 ,为走向和谐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课程应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课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的发展 特点。 3 课程应关怀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德性的发展,引领学生走向和谐自主的人生。 4 课程应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有效教学以利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有效
4、学习方式的养成。 (三 )学生培养目标: (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心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用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 、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
5、能力。 (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 通过引导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 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及新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 不断提升教学和学法指导,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加强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的锤炼 。培养一支能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于自身教学行为 中,且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新课程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促使全校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 课程建设(发展)目标 : ( 1) 形成富有怒江中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结构。 ( 2) 完善学校课程方案,体现课改精神。 ( 3) 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小班化教学特色。 ( 4) 以
6、“有效教学”促进“有效学习”,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校本系列 课程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培养阅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识技能 过程能力和方法 培养欣赏、表 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技能 运用科技与信息的能力 激发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培养坚定政治信念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培养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 培养强健励志的体育技能、习惯和坚强品质 根据上海市普通
7、中小学课程方案的整体要求,初中课程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 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具体来讲,应该使学生能够: (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心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用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
8、保护意识;具有健 康的审美情趣。 (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 课程设置与实施 (一) 课程结构 根 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要求,我校 形成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其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 最基本要求,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 验 ,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
9、合作与发展意识 。课程内容涉及到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根据修习方式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必修课程、自主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具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怒江中学课程体系 架构平面图 1. 课程类型 1) 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学学 校校 课课 程程 拓拓 展展 型型 课课 程程 基基 础础 型型 课课 程程 探探 究究 型型 课课 程程 学学 科科 基基 础础 课课 程程 自自 主主 拓拓 展展 课
10、课 程程 限限 定定 拓拓 展展 课课 程程 假假 日日 探探 究究 活活 动动 限限 定定 选选 修修 课课 程程 学学 科科 基基 础础 科科 目目 必必 修修 课课 程程 学学 科科 类类 自自 主主 选选 修修 课课 程程 活活 动动 类类 专专 题题 教教 育育 类类 限限 定定 选选 修修 课课 程程 2) 拓 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找言语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怒江中学是一所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
11、,因而开设具有怒江特色的小班化拓展课程是形成怒江中学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使命,根据修习方式的不同,拓展型课程可以分为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课程两大方面。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版图案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有基础型课程眼神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您需要的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3) 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要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与创新精神、探究与时间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
12、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从学科出发,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2. 学习领域 与学科设置 学校 根据 上 海市 课改课程标准,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能、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各学习领域共设 19 门学科,以及学校文化活动、探究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等。 19 门学科为:语文、英语、数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科技、劳动技术、音乐、美术、艺术、体育与健身。 3. 修习方式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
13、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必修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 学科课程组成。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由上海市和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选修课程(简称“限选课程”)由必修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各类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选修课程(简
14、称“自选课程” )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 课程 设置及 说明 1. 怒江中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2012 学年第二学期 怒江中学课程设置及课时计划安排表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六 七 八 九 说明 基 础 型 课 语 文 4 4 4 4 学校在保证社会课程总课时数为68 的前提下,调整八、九年级的社会课程设置。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思想品德 1 1 2 2 科 学 2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2 2 社 会 1 1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15、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程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6 27 27 拓 展 型 课 程 限定拓展课程 限定选学方式 1+5/4 专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1 1 1 1 限定修习 随班级课表排入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 2 周一次校内外志愿者服务 学年内至少参加 2 次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类、活动类 5 5 4 4 自主拓展课程 语文类 1 写字 1 写字 1 写字 数学类 1 思维训练 1 思维训练 1 思维训练 英语类 1 听力 1 听力 1 听力 1 听力 理化类 / / 1+1理化实验 特色 1 摄影(校本) 1 手拉手、礼仪(区本) / 体育活动 1
16、 1 1 1 学生选学 课程见附件 课后 延伸 校本特色 (课外) 管乐 / 摄影 /篮球 管乐 /摄影 /篮球 摄影 /篮球 篮球 学生自主选择 体育 (课1 1 1 1 外)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晨(午)会 每天 15-20 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 40 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说明: 1. 按照市教委课程计划要求: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校 课堂教学 时间不得突破 34 节周课时总量。 基础型课程的周课时数控制在 27 节以内,以保证拓展型课和探究型课的开设。 2. 各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 34 节,每节课的时间按 40 分钟计。 3
17、 本学年教学时间 40 周,其中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 4 周,社会实践2 周,授课时间按 34 周计。 九年级授课时间为 30 周,结束新课的时间不得早于4 月底。 4 各年级每天安排 15 至 20 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思想品德课内安排 1 节课,进行重大时事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 5 各年级每天安排时 间约为 40 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 保证 3 课时的体育课并 安排两次时间为 40 分钟的体育活动, 时间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 。 6 探究型课程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 7 各年级拓展型课
18、程中的 “ 学科类 ” 、 “ 活动类 ” 科目为自主拓展,科目的开设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尽量兼顾各学习领域。六至八年级在 “ 学科类 ” 自主拓展科目中每周安排 1 课时的写字课。 8 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主线开设专题教育,作如下安排:六年级安排交通安全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七年级安排民族团结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八年级安排民防知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九年级安排人口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七、八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本年安排 5 6 课时。另外,各年级每周安排 0.5 课时用于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内容;本 学 年 2
19、 课时安排预防艾滋病教育内容;按 2 课时安排毒品预防教育内容; 4 课时安排环境教育内容。 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的内容,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 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9. 学校文化活动(包括升旗仪式、晨会、课间演讲、观影、少先队与共青团活动、美育节、健身节、英语节、科技周、人文社科周等,以及各类参观、观摩活动)、公益劳动与社区服务(包括学期内的校内外各类公益劳动和寒暑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包括军训、春游、秋游)等,分散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不再列入课时分配表。 (三) 课程实施 1. 基础型课程 根据我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充分发挥我校办学优势
20、,针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确立 了以 “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品质研究 ”作 为我校在推进 教学 改革实验的总课题 ,根据教学的特点,聚焦课堂深入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不断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主体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基础性学力得到提高。 在这一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怒江中学强调以教师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确保基础知识的落实,在充分发挥“传授式”教学的优势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之上,辅之以学生探究、自学和讨论等教学手段,从而充
21、分 发挥学生作为“发展性主体”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注重启发式的问题发现和分析性的思维推演,使得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怒江中学强调在课堂中积极推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将学校的德育活动渗透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进行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意”上的感染和熏陶,善于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素材,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假日探究活动课程,从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型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怒江中学积极强调信息技 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新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
22、识的工具,要求教师一句科学内容与教学实际,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转化为教学资料,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便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中进行问题的搜索、信息交流、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之间相互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 拓展型课程 我校 积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发挥小班教学的优 势。在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灵性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本
23、校的师资条件和办学特色,构建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 1) 学科类拓展 课程。 即八大学习领域类学科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这类课程通常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而展开,既有单科延伸、拓展,也有跨学科综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反映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不同要求。 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开设了门类齐全的学科类拓展 课程,如文学拓展类阅读课程、趣味科学课程、网页与 DV 制作类课程、影视和动画欣赏类课程、各种球类与体育小组活动类课程等等,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能力。 (
24、 2)活动类 拓展 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了学校各式文化活动和班团队活动,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除了每周举办的主题班会活动外, 怒江中学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种社团活动,如跆拳道、管乐队、合唱队、机器人、篮球队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多方面特长,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学校每年组织 社区、家校开放日活动 , 邀请 风曹杨两街道的领导和居委干部、 学生 家长代表一起走进课堂,感受我校 “ 小班化 ” 及 “ 两纲 ” 教育的风采 ,并邀请 金沙江路小学 共同举办“当一天中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区、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每年组织以学讯和学农为主的社会实践周,假日小队与社区调查服务活动等,极大地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