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65245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合一”备课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右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导入本课。自主学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2、: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日益显露。 1 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 进 2行改革。 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 “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 3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材料展示:1931-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 12 倍,农业只提高了 40%,1953 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 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答:1913-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

3、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所以改革目的在于摆脱困境。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文档优质文档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 年,

4、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历史纵横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内容: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历

5、史纵横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 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 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 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 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由于耕作粗放,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2、自主学习,改革内容是什么?农业上(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上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

6、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如何评价“秘密报告”? 积极:否定斯大林模式及个人崇拜值得肯定;消极:全盘否是的极左思想,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走向另一个极端。问:大垦荒和玉米种植运动有什么作用?结果怎么样?为什么?粮食增加;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结果: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破坏生态。失败的原因:管理不善、脱离实际。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

7、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怎么样?有哪些不足?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有什么不足?其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收效甚微,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不足:理论上没有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幻想扩大耕地面积,盲目垦荒,导致生态破坏。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来的体制上的小修小补。3.评价(1)积极:在一定

8、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 。到 60 年代初 ,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即时练习】1.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9、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思路解析】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10、。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答案】C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内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

11、滞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 年 78 8519711975 57 7.4%19761980 年 4.3 44项目 内容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工业(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导致上边现象的原因: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2.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12、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3、结果的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

13、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内容、问题及影响【阅读下面教材,自主归纳】内容 问题(原因) 影响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1

14、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即时练习】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思路解析】此题用排除法,导致苏联解体的改

15、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而不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答案】D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D. 改革给苏联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思路解析】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而是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答案】A教师讲述: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 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

16、低劣。1985 年,苏联人均 GNP 为3396 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面对困境,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

17、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学思之窗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思 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比较填写下表: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转向

18、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合作探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相同:改革经济体制。不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合作探究】4: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教师小结: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

19、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即时练习】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思路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背离

20、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改革引向歧途。【答案】C2. 苏联国旗降下已经 17 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 1978 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思路解析】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答案】A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答案要点: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