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3 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皇帝制度”:(1)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的位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4)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5)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2.君权对相权的削弱:(1)秦朝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2)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
2、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3)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4)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5)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3.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汉时期中央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地方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2)汉武帝在公元前 106年,分天下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历朝设置的监察机构主要有御史台、都察院等。(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3、,但监察体制在专制制度下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王朝末期的腐败,使得监察系统遭到严重破坏。4.古代的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主要施行于汉代。(3) 九品中正制:地方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凭据。主要施行于魏晋南北时期。(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一直实行到清末。5.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
4、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
5、,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八股取士所带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
6、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理清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具备微观政治史的知识之后进行中观和宏观的长时段的历史分析。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6.历代地方行政体制沿革表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秦汉 郡、县(道)二级制魏晋 州、郡、县三级制隋 郡、县二级制唐
7、道、州(郡、府)、县三级制宋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明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民国 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现代 省(直辖市)、市(地)、县(市)7.元朝的行省制度:(1)设置的主要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作用: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省的设置,
8、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3)中央对行省权力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述职。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 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 D.修建万里长城2.西汉形
9、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3.西汉时期形成的“中朝”A.与外朝同属一个机构 B.与皇帝容易产生矛盾C.掌握司法与行政大权 D.行使国家的决策职能4.汉武帝对相权成功削弱的表现不包括A.频繁任免丞相 B.起用布衣为相C.组成“中朝”决策机构 D. 取消了三公九卿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10、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7.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优质文档优质文档8. 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分天下为 13 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9.下列职官(或机构)与监察无关的是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都察院 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11、11.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2.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13.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14.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15.元代单列的两个地方行政区是中书省直辖地 岭北行省 宣政院辖地 河南江北行省. . .
12、 16.元朝宣政院的所辖地不包括A.澎湖和琉球 B.四川 C西藏 D青海17.元朝中央为节制行省权力采取的措施有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各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央的诏旨各省不得调动军队 以省互迁等形式控制行省官员 18.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9.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 D.元朝的行省制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21.汉至元地
13、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 。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摘自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 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
14、元前 2 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摘自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摘自汉书刘辅传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
15、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 引自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回答: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16、?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武(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 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
17、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如洪定“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举制度的弊端?(2)据材料概括这两种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3)为改善以上两种选举制度,中国后世开始采取什么选官制度?三、问答题4.阅读下列政府机构示意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根据示意图内容,概括唐朝中央政治制度 的主要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原因。优质文档优质文档(3)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
18、归纳唐朝完善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5.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 在三省六部制的机制中,皇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比较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变化的趋势?6.关于中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 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7.著名历史人物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2)唐太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比较汉武帝和唐太宗改革政治制度的主要相同点。8.最高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
19、要组成部分。概括汉至元时期我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过程。分析元朝改革最高行政机构的主要历史背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案详说随堂自评1.C 2.A 3.D 4.D 5.C 6.B 7.D 8.A 9.D 10.B 11.B 12.B 13.A 14.B 15.B 16.A 17.D 18.D 19.D 20.C 21.A综合评价二、材料解析题1.(1)由秦朝的将相多为贵族变为汉朝的将相多出身布衣。刘邦起自布衣,辅佐刘邦得天下者也多为平民,刘邦建立政权后按功授爵封官,形成“布衣将相”局面。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
20、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建立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是加强皇权。2.包括了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上, 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这与明朝时期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3.(1)东汉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2)察举制发展到汉末使徇私舞弊、沽名钓誉之辈成为孝廉;中正官为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举人唯亲、好酒好色之徒垄断,很难保证
21、九品中正制的公正,并能选拔出优秀人才。(3)科举制。三、问答题4.(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三省均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协助机构;政事堂是合议军国大事的中央机构。最后,全国一切大权均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2)原因:唐朝实现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吸取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提高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 (3)作用:使相权一分为,减轻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典范。5.(1)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2)分相权为三,既
22、削弱相权,又使其互相牵制,降低三省长官的品级。(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工如下:丞相是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掌握行政权;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管军权。丞相权力很大,此后,出现皇权与相权之争。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趋势:削分相权,加强皇权。6.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考
23、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7.(1)汉武帝改革:起用布衣为相,以控制宰相;起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组成中朝决策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划分监察区,加强对地
24、方的控制。 (2)唐太宗改革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皇权,提高了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对地方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削弱宰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8.过程:西汉初期,宰相掌握最高行政大权;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和外朝,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和执行两个机构;唐朝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后设政事堂合议军国大事。北宋时期,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背景:元朝实现统一,统治疆域空前扩大;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能够综合蒙汉政治制度;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特征:宰相的权力逐渐削弱;皇帝独揽大权的实力逐渐增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权臣篡权的现象逐渐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