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州市质监局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一 、 上 半 年 工 作 总 结今年以来,我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打造升级版、建设新质监”的目 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体制调整。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充分汇报情况、尽力争取政策,主动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的沟通衔接,有序完成全市质监系统垂管体制下放和市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工作。研究制定市局“三定” 方案,积极谋划市局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全力推动解决稽查人员参公等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化解体制调整后产生的各种矛盾,力求实
2、现平稳过渡的同时为质监事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与各市(县)、区党委、政府积极沟通,指导各地质监部门做好与工商、食药监部门的“ 三合一” 工作,除工 业园区外各市(县)、区市场监管局顺利挂牌成立。与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对市场监管局的业务指导,联合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对基层骨干的质监业务培训工作。加快推进机关与挂靠协(学)会的脱钩工作,5家协(学)会换届选举和资产财务划转交接工作基本完成。2.聚合职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一是质量强市建设不断深2入。牵头完成对各市(县)、区政府2014年质量强市工作的考核,修订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5年行动计划,
3、积极做好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准备工作。完成第四届市长质量奖评定工作,宝时得等3家公司入选;完成2014年名牌产品评定和发布,省名牌总量保持全省第一,2015年各类质量奖和名牌产品评审工作全面启动。广泛开展质量文化宣传,公开征集城市质量精神标识。二是标准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国家新兴产业标准化苏州协作平台获国标委批准,成为国内首家面向新兴产业的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巩固扩大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果,成立苏州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中心,做好今年新立项的4项国家级、省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强企制标活动,完成采标135项,在纳米、新型平板显示、机器人等行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省级
4、农业地方标准项目立项2个、通过评审3个。起草我市深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启动苏州宋锦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三是检验检测认证监管得到加强。首次开展对全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全面调查分析,出台调研报告,报告起草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的意见。建成苏州市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享信息网站,搭建B2B检验检测认证交流平台。加强对认证市场和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协助吴中区做好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55张。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有力。完成对全市304家“万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 的首次能源计量3审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测,培育能源计量示范单位。联
5、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组织开展锅炉燃煤质量检查,对78台在用锅炉开展能效测试。新增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5张,做好对1项国家级、2项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指导工作。3.全力以赴守牢质量安全底线。一是持续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发布2014年我市特种设备安全白皮书,公布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状况。开展老旧电梯和“无物管、无 维保、无资金” 电梯的统计摸底,联合市人社局、总工会和市电梯商会举办首届电梯维保技能大赛。组织解读、广泛宣贯新修订的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继续开展电梯、气瓶、压力管道和涉氨(冷冻)承压设备专项整治,检查742家单位,发出整改指令书138份,消除各类隐患9
6、71个。二是创新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编制并发布2014年苏州市产品质量分析报告。首次面向社会征集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目录,首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产品质量检测,完成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430批次,发现问题265批次,及时发布相关消费提醒。会同公安交管部门探索实施汽车安检机构工作质量绩效考核,做好家用汽车“ 三包” 争议申诉和咨询受理工作。三是圆满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历史使命。承担第53届世乒赛期间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牵头协调食品检测组工作,确保了大赛的成功举办。做好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为食品生产企业免费培训3期424人次。我局自2004年承担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4监管职能以来,恪尽职
7、守,奋力工作,为全市食品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1日,我局已将该职能顺利划转市食药监局,4.扎实有效抓好强企惠民工作。一是实事项目成效凸显。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服务范围扩大到吴江,实现对市区5.3万余台在用电梯的全覆盖,今年15月份共接警共处理电梯困人故障1491起、及时解救被困人员3008人次;开展与电梯生产企业的物联网监管技术合作,发动市民参与96333标识“找茬赢奖品”活动。二是计量工作力度加大。市政府出台苏州市计量工作发展意见,建立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计量闭环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展市区工业企业计量管理情况普查,完成中心城区8家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计量专项检
8、查。免费检定、维修家用血压计1627台,免费检定市区商贸流通领域计量器具2416台。组织开展2015年度“两免费” 检定工作,并首次将乡镇卫生院纳入免费检定范围。三是打假维权常抓不懈。开展“ 质监 利剑” 、“双打” 等专项行动,检查 各类生产、经营场所161家,立案34起。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受理12365投诉举报126起、咨询1709起,受理12345便民中心、 “寒山闻钟” 论坛、局长信箱各类来信269件。与国家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测处置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打击利用互联网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5.多措并举提升队伍能力水平。一是认真开展“三严三实”活动 。严格按照市委部署和要求,组织开
9、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中心组学习计划,召开动员部署会,5市局主要领导带头讲好专题党课。二是深入推进质监法治建设。市局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法治质监建设的意见,推出20个方面的举措。针对体制调整后的新情况,梳理、制定市局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市、县两级事权划分清单,下发做好当前质监稽查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修订苏州市车用气瓶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草案并上报市法制办。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1件。三是着力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市计量所获批筹建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器质检中心,这是国内地级市计量所首次获批建设国家质检中心。根据苏州特色产业需求,积极申报筹建国家光电显示制造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检验
10、检测机构加大市场化、国际化探索力度,在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了收入增长。市情报所全力参与“三证 合一” 改革,确保了 质监、税 务、工商“三证合一”并联审批平台的顺利上线。四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抓好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的落实,继续推进廉政建设标准化工作。坚持抓好日常廉政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组织开展“清风行动” 专项督查,坚决整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二、下半年工作思路下半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质监工作新体制,努力打造质监事业升级版,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创新型、智6慧型、廉洁型质
11、监,顺时应势、改革发展,奋力开拓、勇创一流,为把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提供坚实保障。主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1.突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质监。一是深入推进管理体制调整。根据市编办下发的“三定” 方案,确定市局机构人 员、职数设置。研究出台市局直属事业单位整合方案,做好食品检验检测相关人员划转工作。继续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尽快解决好稽查人员参公等历史遗留问题。指 导 县 (市 )、区 全 面 完 成市 场 监 管 局 组 建 工 作 ,改 进 业 务 考 核 机 制 ,引 导 市 场 监 管 部 门 更 加重 视 发 挥 质 监 职 能 作 用 服 务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12、 发 展 。二是全面构建质监法治体系。抓好市局推进法治质监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推动市政府出台苏州市车用气瓶监督管理办法,研究修订我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和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及时清理规范性文件并向社会公布,梳理、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出台市局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市、县两级事权划分清单,厘清各自监管职责。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继续推进“三证合一”,及时跟进“一证一码”改革。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做好“六五普法 ”总结验收工作。三是着力强化稽查执法工作。认真研究、解决稽查执法工作在体制调整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坚决扭转稽查执法力度下降的趋势,
13、杜绝有假不打、打假不力的现象。要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在抓好“质监 利剑” 、“双打”行动 的同时,针对各地实际开7展重点领域整治工作,建立完善特种设备案件快速查处机制;要创新执法思路,积极探索通过对企业专项检查、加强与检验检测机构沟通、收集分析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深入挖掘案源;要强化行政指导监督,牵头办好跨区域大要案件,与市工商、食药监局建立行政执法沟通协调和联合督查机制。2.突出质量强市,建设服务型质监。一是更高层次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年内开展考核验收。学习借鉴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凸显质量工作在地方政府全局工作中的重要
14、地位和作用,使“苏州质量” 成为 推动我市新一轮经济振兴和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对全市质量强市工作的组织协调,修订出台质量考核办法,有效改进质量状况分析统计、考核评价和信息公开制度。密切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作用,加快形成质量工作的社会共治格局,构建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二是更大力度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认真研究“中国制造 2015”和苏州行动纲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要把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质监服务的关键点和主战场,整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等质监工作基础职能,在改造提升传统
15、产业中当好推手,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当好拉手。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品牌培育和品牌创建工作。全8年争创省名牌产品 80 个(含复评)、苏州名牌产品 400 个(含复评),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三是更实举措增进人民群众质量福祉。突出抓好消费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历年 5 个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放大惠民成效。继续扩大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服务范围,推动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继续做好“两免费” 检定、民用“三表”计量监督、机动车停车场计时计费装置监督等民生计量服务,推动农贸市场计量器具“四统 一” 长效管理。坚持依法管理
16、、 齐抓共管的原则,强化民生计量闭环管理。广泛开展质量知识宣传、普及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继续畅通 12365 等投诉维权渠道。3.突出开拓进取,建设创新型质监。一是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努力构建“放、管、治” 三位一体的 质量监管格局,推进质监工作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打造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新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整改、查处到位。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要加快落实新体制下各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市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作用,持续保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气瓶、电梯、压力管道、涉氨设备、小锅炉等薄弱环节专项整治,强化对公共场所的安
17、全检查。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调整、优化抽查产品的结构,探索监督抽查承检机构公开、竞争性选择,试行监督抽查有效性第三方评估制度。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开展家用汽车“三包” 调解处理和9机动车安检、电商产品等新领域的质量监管。二是加快建立标准化工作新机制。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精神,积极推动标准化改革,建立更具活力的新型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建好国家新兴产业苏州标准化平台,积极探索运作机制,在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机构和苏州新兴产业企业之间搭建畅通高效的沟通合作渠道。依托苏州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中心,总结、推广国
18、家级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果,整体提升全市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强企制标(准)” 工作,新增国际、国家标准化工作组织 2 个,组织起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 40 个,采用国际标准 280 项。力争吴中区“水八仙” 、“苏州宋锦”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有效提升计量与认证认可工作新水平。抓好苏州市计量工作发展意见的实施工作,推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测试服务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计量体系,更好发挥计量工作在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及民生改善方面的作用。牵头起草苏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全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扶持。继续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和节能节
19、水等产品的认证工作,开展自愿性认证获证企业巡查,加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监管,做好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的监督评审和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指导吴中区做好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104.突出技术能力,建设智慧型质监。一是加快推进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器质检中心,力争国家光电显示制造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指导张家港、昆山市加快推进国家化工设备质检中心和国家模具质检中心的建设。加强对已建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平台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检验检测机构要针对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继续开发检验检测平
20、台项目。二是积极推动检测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根据苏州检验检测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市局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做大做实做强质监检测机构。积极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推动质监检测机构加快构建市场化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运营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实现建设速度快、检测质量高、投入产出好的运行格局。要拓展面向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提供质量分析、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研制、问题整改、咨询培训等综合服务,努力成为产品质量的公正评价者和质量信息的权威提供者。三是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按照“统一标准、整体 规划、需求主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保障安全、服务社会”的要求,以服务社会公众为出发点,以满足质监政务和业务需求为落脚点,以信息共享与整合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质监信息化项目,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质监系统“ 两网一库 四平台” ,以信息化手段、互 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有效提高监管工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