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73523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虞区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测试卷 学校 _ _ 姓名 _ _得分_一、名词解释:12%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

2、的助人过程。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用来描述和探讨团体内或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各种行为现象,这些包括了团体的形成,结构,关系,成员互动,运作,沟通,目标达成,领导,决策,合 作和冲突,绩效,权力等; 团体动力是由开放体系(open systerm),脉络主义(contextualism)与辩证思考(dialectual thinking)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团体情境是个体现象,团体现象与人类生存发展经验的关系,结合个体,团体,社会情境以及文化脉络的互动接触,产生团体运作的动力 (宋镇照,民 89:21-22).人们是群居性的动物,人类的生活也是团体的本质.团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团体提供成员们相互交流

3、的机会,人与人在团体中 不断的发生冲突与和解的现象,而就在此种交互作用中进而形成团体的共识,产生共同的力量,而这种团体的力量,就是一种团体动力.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二、填空题:18%1 咨询关系 是助人工作最基础的平台,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咨询才会发生作用。2共情技术是指咨询师一边倾听来访者的叙述,一边进入来访者的精神世界,能 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地体验这个世界,并能跳出来以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递给来访者知道

4、。3SFBC(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 、正向思考 , 由例外带来问题解决, 2) 、小改变带动大改变 滾雪球效益 ,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改变。3) 、 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心理专家,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所需的能力。4 理性 的理想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的困扰源自于本身的 非理性思考, 而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人运用理性思考时,会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而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5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同伴关系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而且是获得 社会支持 、 安全感 、 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6辅导教师在团体进程中感受到的所有的成功、

5、失败、挫折、遗憾,其实都是他利用或忽视了自己 辅导思路 的直接结果。7团体互动的前提是 参与 ,组织内的互动和组织间的互动 是团体互动的主要形式。8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 。9在实施形式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想品德课有很大差异,思想品德课侧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由 内 向 外 的 自 我 体 验 、 自 我 感悟、情绪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10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自己的课程特点:一是主体性,二是活动性,三是 生成性 ,四是开放性 。三、简答题 40%1心理咨询中的助人工作需要咨询

6、者具备哪些条件?答:需具备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1 热爱专业工作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2 热情真诚接纳尊重关心和理解3 具有必备的知识 ,有接触和交往的能力4 心理健康,情绪稳定 ,自我评价正确要想从业还必须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等级证才可以 ,不然也要是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毕业。2角色扮演技术有什么功能?使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答:角色扮演技术的作用:角色扮演可以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出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实验者让被试扮演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那个人物,以他

7、人的观点、立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促进了扮演者对与自己相左的人的理解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角色扮演可以促进学生对他人的理解。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 3试举例说明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的区别。答 (1)从实施过程来看,主题班会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它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2)从实施形式来看,主题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 的 , 而 且 师 生 间 缺少 一 种 完 全 融 于 一 体 的 互 动 状 态 和 心 灵 的 感 应

8、 ; 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 和 纪 律 规 范 保 持 一 致 , 或 者 有 意 识 地 向 这 些 权 威 的 标 准 靠 拢 。所 以 活 动的形式总会给人一种事先已设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觉。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是完全处于开放状态的,是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是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的,而且不必担心受到正统观念的指责和批评;教师也不必充当卫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和 学 生 一 样 , 也 可 以 敞 开 自 己 的 心 灵 。 因 此 , 同 样 一 种 活 动 形 式 ,在 心 理辅导课上就显得真实、轻松、充满活力和

9、随机性。(3)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主题班会课的重要区别还在于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主题班会课会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影响力,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强调教师要自觉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并且尽可能学习使用一些初级的辅导技术,如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4一节完整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括哪些阶段?试简述之。答: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结束阶段。1、团体暖身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要营造一种轻松、温暖、安全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具体来说包括:(1 )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

10、成员初步的互动。(2 )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3 )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如要倾听、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保密等。2、团体转换阶段此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来说包括:(1 )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如案例、小品表演、游戏、影视片断、歌曲等) ,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

11、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2 )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面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 (此阶段要把握好,若团体互动氛围不能有效地激活,后一阶段的团体动力就可能受阻)3、团体工作阶段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约 20 分钟左右。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问题探索”。 具体来说包括:(1 )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2 )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3 )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

12、(4 )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探讨有效对策。4、团体结束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结束得好,学生有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不屑和愤怒,他们就比较愿意将在团体中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才有效果。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问题解决”。 具体来说包括:(1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2 )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3 )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 (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赠言、寓意深刻的名言、感人

13、肺腑的歌曲等)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阶段,恰如起承转合,美妙而迷人。5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认为,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哪些发展危机?答: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

14、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0-1 岁婴儿期)感觉阶段。2.自主与怀疑(1-3 岁)肌肉发展阶段。3.主动与内疚(3-6)性器官阶段。4.勤劳与自主(6-12)潜伏期。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 )从儿童向成人的转折期。6.亲密与孤独(20-40)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7.生殖与停滞(40-60) 。8.自我整合与绝望(老年期)成熟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

15、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6试论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答: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

16、式。笔者在指导第一线的班主任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大量课例中,总结出了一些操作要领,并就目前班级辅导活动的偏误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一、班级辅导活动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

17、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只

18、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辅导,顾名思义,一为“辅”,二为“导”。 “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 “导”者,引导,疏通也。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这个“难”,就难在引导上。引导,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此外, “引导”总是通过问题来“引”和“导”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班级辅导活动中教师最难以把握的一点。怎么“引导”?其实,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在操作过程方面的基本程序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关于“不重教导”,不是不要

19、适当的教育指导,不能把这个观点绝对化。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即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其实,提出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本身在理论上就已陷入了绝对化。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指示性心理咨询,还是非指示性的心理咨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任何偏执一端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笔者个人认为,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辅导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排除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暗示和忠告。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许多方面还需要成年人的扶助,尤其是班级心理辅导课,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十几分钟,不可能像个别辅导那样可以多次访谈,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进行非指示性的会晤,耐心等待当事人的自我成

20、长。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和点拨恐怕就是无可厚非的了。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班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班级团体辅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上,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来达到辅导的目标。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1)学生能发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通过交流,自己理解和支持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往往比老师的评价与支持更为重要,因此大大增强了自信心;(2)使积郁得到宣泄,并

21、可重塑自我形象;(3)使学生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经验;(4)体验到自己在同伴中有所作为,可以和别人成功地进行交往,因而增加了安全感;(5)在不能确定自己应持的态度行为时,可以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以得到最大的收获。还要说明的是, “不重书面活动”不是不可以进行书面活动。有些游戏,有些测验,有些行动计划,有些自我描述,是必须动笔的。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动笔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团体氛围立刻就被冲淡了。另外,也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静思默想”,以为学生只要一想,问题就解决了,这实际上还是文化课上用思考求得认知性答案的习惯做法,不可生搬硬套用到心理辅导课上来。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

22、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可以为心理辅导课增添不少生机和便利,但这种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辅导目标的需要,不要只是为了变换一下形式。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如果教师吃透了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活动设计又比较贴近学生实际,那么,虽然未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同样可以开出效果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罗杰斯曾经提出,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

23、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团体辅导者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良好的气氛,一种对团体成员接纳与信任的气氛,可以使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使团体咨询产生效果,并促使当事人的改变和成长。所以,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套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而且许多时候,他们讲出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话,其实是出自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的信赖。每遇此时,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学会戴上一副假

24、面具,而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班级团体辅导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社会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证明,是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共

25、同行为创造了辅导的氛围,而氛围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会改变教师的行为。所以,辅导教师要十分精心地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活动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社会心态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

26、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重视和落实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种好的教学作风和习惯,但是班级心理辅导课却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我们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动感的,它的发展和推进往往是随机的、高度动态的。在师生双边多向和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学生往往会妙语连珠、才思横溢,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辅导者也将被辅导,教育者也将受到教育。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任何周密的设计都难以事先预料的。因此,

27、必须随机应变,随机引导,不要死守原定的活动设计方案。特别是当有的学生涉及到多数同学关心的共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充分展开。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班级辅导活动课的结束部分,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比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辅导,在总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时,是不是一定要辅导教师来加以概括?可不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评出两三条最佳的记忆方法,汇总起来交给学生排排

28、队、筛选一下,然后由辅导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两条呢?当然, “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也不是说教师就一定不能概括总结了。例如, “学会拒绝”,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比较高级的要求,学生很难一下子抽象出“拒绝”的若干种巧妙而得体的方法。此时,教师如果采取打开“锦囊妙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拒绝”时可以:共同推想后果;延迟决定;找借口;用建议替代;转移话题等。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认知上的飞跃。二、班级辅导活动模式四种偏误的防止.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防止学科化倾向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一般情况不要去解

29、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基本态度是“不绝对禁止,不正面提倡”。有些心理学概念是应该讲而且是必须讲的,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是如果放手让教师去讲心理学概念术语,那就很容易走到学科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因为这对于教师而言实在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学生却会因此而感到寡淡无味。二,是不要多写板书,不要追求文化课上那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投影的使用也主要是为了呈现情景材料,而不是为了诠释概念。三,是在活动课上不要用大块时间去读教材,或齐读投影片上的语句,或者在教材上划杠杠、标重点;不要老是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提问,如“是不是这样”“对不对”;不要按照文化课的模式去追求一种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在小结或总

30、结时也不要套用文化课的习惯用语,如“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什么”、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等等。四,是从课堂组织形式看,要改变文化课“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就要尽可能地改变插秧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千万不要怕麻烦,也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要求全班学生整整齐齐地面对教师,使教室的空间截然分成了两大板块,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授课模式的反映。这种“空间阻隔”扩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阻隔”,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极大权威性和学生的极大被动性的重要生成因素之一,不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需要。2.防止带有政治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

31、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很容易按照德育课的模式去操作,尤其在小学,很多教师分不清两种课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心理辅导课和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在某些方面虽有交叉,但有区别。从课程功能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解决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解决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辅导课则要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从实施形式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并要求认知、情感的内化) ,

32、而心理辅导课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张扬。作为辅导教师,应该细心地去领悟和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防止心理辅导课带有一般德育课色彩,在操作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习惯的政治概念、术语来替代心理辅导的有关术语,比如用“我的理想”来替代“我的未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用德育的教导模式替代心育的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从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的实施过程来看,两者似乎都可以采用某些相同的活动形式来组织,例如都可以采用小品、讨论、辩论、游戏等,但从实质上去分析,这些活

33、动载体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主题班会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绿化祖国、纪念香港回归及其它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它重在发挥德育的灌输和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要防止辅导过程的主题班会化倾向,在操作上就要注意:一是班主任习以为常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真正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班主任总要处理一些令人心烦的琐碎事务,有时忍不住就唱起了“黑脸”。在这种情况下,心态的转换

34、就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所以我们建议班主任分工合作,各自备好几个辅导专题,然后交叉上课,也许对这种情况能有所弥补。但一味回避也终究不是办法,说到底还是要在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二是班主任不要长时间地讲道理。若是班主任照背事先准备的台词,学生中就会出现“接受教育”时的恭敬神情,不过其精神的专注与情感的投入却不如主动参与时的状态,而且还冲淡了他们介入后续活动环节的气氛。三是注意不要动辄联系班级内部的具体事务,以为今天机会难得,氛围又比较好,可以抓住时机联系实际一番。心理辅导课联系实际是应该的,但这种“实际”应该是个人成长的实际,不是要解决班级的具体问题。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辅导主要

35、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一些教师初涉班级心理辅导,往往会有一种误解,以为辅导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那样,善于调度场面,长于调节气氛,因此就去模仿一些媒体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语言方式。应该肯定的是,辅导教师的确需要有驾驭团体的能力和一定的幽默感,也可以学习优秀主持人的某些技巧,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于节目主持人,提倡说真话的心理辅导课也不同于“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其原因首先是“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涵盖的内容常常是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圈内人士通常是站在旁观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不必深窥或袒露自己

36、的内心世界;而心理辅导课涵盖的内容却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有时候也会是比较敏感、比较脆弱的心灵深处的问题。其次,“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来调度、控制谈话主题、内容和时间的,来宾的年龄层次包括老中青少童;而心理辅导课主要是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多向交流,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要比跨年龄、跨文化层次的社会人士多得多。再次,媒体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中心,是聚光灯下多姿多彩的明星,而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只能是“配角”和“辅助者”,不应该取代学生的中心地位。最后,从现场氛围看,媒体主持人为了调节谈话节目容易出现的沉闷气氛,常常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而心理辅导课刻意追求的辅导氛围

37、应该是“真诚”和“理解”,对幽默和调侃只能偶一为之,不可形成风气。否则,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蜂起效仿,就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出一些庸俗的玩笑来,那就破坏了辅导活动必须具备的真诚、尊重和开放自我的现场氛围四、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 30%请从以下 20 个选题中选取一个主题,以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构思与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简述各项设计安排的主要理论依据。叙述中应包括以下内容:1本堂活动课的主题;2本堂活动课的主要目的;3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 4活动的主要过程;5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构思与设计选题:1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3如何帮

38、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4如何帮助学生调控消极情绪? 5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6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某一种学习能力? 7如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意志? 8如何帮助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9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10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11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与异性同学交往?12如何帮助学生与同伴更好地交往? 13如何帮助学生改善亲子关系? 14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自我形象? 15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16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或游戏机? 17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升学志愿? 18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恰当的消费?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20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21如何帮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2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危机事件?参考文选: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 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钟志农主编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 36 例 钟志农主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 40 课 徐德荣,徐蓝虹,邵静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