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试题】.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75266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复习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复习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复习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专题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2012东城期末)近几年, “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 ,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 “过犹不及”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解析】C 先“立己” ,才能 “达人”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关系,故选 C。2.(2012 金华十校联考)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秀诛而不怒(过分)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

2、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 B “弱者,道之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至文武王,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是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 ,符合法家的思想,故 D 项是正确。3.(2012济宁质检)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解析】B 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故选 B。4.(2012黄冈期末)李英华

3、、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韵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解析】 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5. (20

4、12枣庄期末)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 A罢黜百家的思想 B天人感应的思想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独尊儒术的思想【解析】 B 从材料“天出灾害以潜告” “出怪异警告”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分析可知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上天对“有失道之败”的警示。答案 B。6.(2012苏北四市联考)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 )这一言论( )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体现出

5、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 B C D【解析】B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可能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选 B。7. (2012日照调研)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解析】A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

6、,故选 A。8.(2012黄桥模拟)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解析】A “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把天理何儒家价值观统一在了一起, “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

7、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又把天理与宇宙秩序统一在了一起,而这两者又都统一在理学之下,故答案选 A。9.(2012保定调研)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 ,他的著作中有焚书 续焚书 ,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B 反对盲从孔子C 提出绝假纯真的“ 童心说” 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解析】A 李贽是明末“ 离经叛道” 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故选 A。10. (2012蚌埠一模)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

8、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解析】 D 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理解分析可知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答案 D。11. (2012黄冈期末)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 项和 C 项只是心学的观点,D 项只是理学的观点。 B 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正确选项是 B。12. (2012安徽师大附中模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

9、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 “平等”的思想【解析】C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承,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如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等,故选 C。二、非选择题13.(2012苏北四市联考)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

10、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夫仁、谊(义) 、礼、知(智) 、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11、,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解析】第(1)问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由“大一统”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总结,汉武帝的措施结合教材从教育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天子受命于天” “其尊皆天”信

12、息中总结,其作用从政权和国家统一方面总结。第(3)问回答是结合材料从土地方面回答。第(4)问要从儒学发展历程中认识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答案】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14.(2012黄桥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

13、;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 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 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 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 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优质文档优质文档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

14、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仁政”的主张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影响回答;第三小问注意关键信息“爱民必先于节用” 。第(2)问提取关键“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第(3)问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回答。【答案】 (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董仲舒的主张: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 。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3)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