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方县百纳乡大元煤矿矿 井 灾 害预防处理计划大元煤矿技术科第一章组织领导及矿井基本情况第一节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的组织领导一、编制目的及机构设置:为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预防和处理各种灾害,矿成立灾害预防和处理指挥部,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总 指 挥: 矿 长 副总指挥: 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成 员: 调度室主任 、安全科科长、通风部部长、机电部部长、技术部部长、供销部长、综合人事部部长、计财部部长、保卫部部长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人的任务职责1、根据规程第 14 条的规定:“矿井发生重大事故时,矿长和技术负责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矿长负责抢救指挥” 。矿长根据事故情况,
2、紧急召开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制定灾害处理计划,采取果断措施,积极组织抢救。2、总工程师要立即召开有关业务部室负责人会议,根据灾害程度,制订处理事故的技术措施和方案。3、副矿长要根据自己分管的业务范围按业务保安的规定,积极配合抢救。4、矿调度主任负责组织安排调度室有关人员,立即有条不紊地投入事故处理工作,切断与处理事故无关的电话,按顺序通知救灾指挥部全体成员到矿调度室待命,并根据总指挥及指挥部的命令,协调、平衡指挥各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灾、事故处理工作,对事故抢救过程中所有发生的情况,包括领导指示、时间、地点、执行人、汇报人、进度、难点等诸项因素,均需详细做好记录,并及时向上级调度汇报。5、供销部
3、长要根据需要积极供应各种抢救材料,以最快的速度运到事故现场。6、机电部部长要根据总工程师的命令负责改变矿井主扇风机工作制度,并掌握矿井的停送电工作和完成其它有关任务。7、综合人事部部长根据打卡情况迅速查清下井的人数及其姓名,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未经矿长签发特别许可证,任何人员不允许下井。8、技术部部长负责准备好必要的图纸和数据,并协助总工程师制订处理事故的技术措施和方案。9、计财部部长、综合人事部部长和保卫部部长做好对遇难人员及家属的妥善安置、治安保卫和救灾人员的住宿以及其它生活事宜。第二节矿井基本情况一、矿区位置大元煤矿位于大方县县城东北方向的百纳乡大元村,隶属于大方县煤炭管理局,企业性质为
4、私营,有乡村公路通往矿区,距县城约20km,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55008-1055203,北纬 271406-271542。图 11 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及河流 本区属侵蚀剥蚀溶蚀高中山地貌,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较发育。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线山坡北面无名山头,标高为1827.60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矿界拐点处,标高为 1550.20m;相对最大高差为 277.40m。矿区总体地形多为山峦斜坡及台地,其间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冲沟,坡度一般 6-15,含煤地层植被发育,为著名的百里杜鹃风景区。 3、气候特征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特点是冬季长
5、,夏季短,春秋相近,多雾、多阴雨、少日照;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 11.8,极端最低气湿为-7.2,最高气温为 31.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5%,年平均降水量为 1126.71mm,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的 3月为枯水季节,4-9 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5.3%,日最大降水量为 106.2mm。四、地质构造1)褶皱矿区位于大方县近南北向斜中段东翼的次级向斜大荒坡向斜。该向斜从矿区南部至 304 孔附近走向近南北向,304 孔往北至矿区外变为北东向,平面上略呈向西凸起的形状,走向长约 3.2km,向斜西翼地层倾角 68,东翼地层倾角 612,轴部出露地层为龙潭组中下部地
6、层,两翼出露地层为茅口组地层;总体上向斜西翼较陡,东翼平缓,基本为一对称向斜。2)断层通过地面地质填图和钻探揭露的地层,本区无断层构造。3)陷落柱区内目前尚未发现陷落柱,以往地质报告也未对陷落柱发育情况以及对煤层和煤层顶底板的影响进行文字描述。五、矿井水文地质1)地形地貌本区属侵蚀剥蚀溶蚀高中山地貌,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较发育。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线山坡北面无名山头,标高为1827.60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矿界拐点处,标高为 1550.20m;相对最大高差为 277.40m。矿区总体地形多为山峦斜坡及台地,其间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冲沟,坡度一般 6-15,含煤地层植被发育,为著名的百里杜鹃
7、风景区。 1)主要含水层类型根据本区所出露地层的岩性与含水介质特征等因素,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灰岩岩溶水。(1)基岩裂隙水上二叠统龙潭组(P 3 l):位于向斜核部及两翼,岩性为深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最小的 32.54m,最大的 77.93m,地表水不发育,平均为 58.20m,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资料,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基本不消耗,钻孔水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本组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含少量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2)灰岩岩溶水下二叠统茅口组(P 2m):出露于
8、向斜两翼,岩性以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岩溶发育;据调查 14 个岩溶点,岩溶形态以落水洞充水溶洞为主,发育方向以垂直发育为主,未见有流量大的岩溶泉出露,仅发现 4 个小井流量均小于 0.3 l/s。本次钻孔均揭露该层 10m 左右,钻进中均未发现有漏失及涌水等现象。区域上为强岩溶含水层。(3)第四系松孔隙含水岩组出露于矿区向斜核部,面积较大,位于含煤地层之上,主要为残、坡积物,最小为 1.5m,最大为 14.60m,厚度平均为 17.81m,据调查泉点 5 个,流量最小为 0.08l/s,最大为 0.32l/s,本层含孔隙水,为弱含水层。2)主要隔水层类型上二叠统龙潭组(P 3 l)
9、:位于向斜核部及两翼,岩性为深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最小的 32.54m,最大的 77.93m,地表水不发育,平均为 58.20m,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资料,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基本不消耗,钻孔水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本组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含少量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3)水文地质类型(1)含煤地层与上下地层的关系区域内龙潭煤组为含煤地层,上覆地层第四系孔隙水弱含水层,直接覆盖于含煤地层之上,形成水力联系,其含水性,富水性弱,为直接充水含水层,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补给途迳主要为节理、裂隙,动态呈季节性变化。由于
10、含煤地层为相对隔水层,对煤层开采影响甚微。下覆地层茅口组(P 2m)灰岩岩溶水,区域上为强岩溶含水层。岩溶形态以落水洞充水溶洞为主,发育方向以垂直发育为主,未见有流量大的岩溶泉出露,本次钻孔均揭露该层 10m 左右,钻进中均未发现有漏失及涌水等现象。由于本区处于分水岭地带,茅口灰岩在矿区多形成垂直发育落水洞,为灰岩含水层之补给区,以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为主,水位埋深低,而可采煤层标高远高于该水位标高,故今后煤层开采,其下伏茅口灰岩水对开采不构成影响,但应注意在雨季接受地表水补给后,水位上涨对煤层开采的影响。(2)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表水的补给、泾流、排泄矿区区域上于赤水河支流和元冲河支流之分水岭地
11、带,主要为侵蚀剥蚀及岩溶峰止高中山地貌,地形较陡,相对高差较大,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小的冲沟,枯季流量小或无水,雨季形成溪流,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由于地形有利于地表水排泄,雨季时大气降雨大部分沿地表汇于冲沟排泄于矿外,少部分涡第四第渗入井下形成矿井水。(3)地下水的补给、泾流、排泄矿区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补给途经为岩石节理,裂隙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地下水总体上由北向南迳流,地表水多排泄于茅口灰岩中的落水洞,少量地下水在地势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就地排泄。(4)水文地质类型矿区构造形态为一缓倾斜向斜构造,由于剥蚀作用,含煤地层仅出露中下段,厚度较小,平均为 58.20m,而可采煤层位于其
12、底部,距下伏茅口组灰岩仅 4.00m 左右,今后煤层开采对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有地表水、老窑水、第四系、P 3 l 及 P2m 地下水,矿区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补给途经为岩石节理,裂隙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地下水总体上由北向南迳流,地表水多排泄于茅口灰岩中的落水洞,少量地下水在地势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就地排泄。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西南角溪沟底海拔 1550.2m,地表水体分布和构造简单;含煤地层本身含水性弱,下伏茅口组灰岩水位标高,远低于可采煤层最低标高(+1604m) ,对矿井充水难以构成影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裂隙充水为主的简单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六、瓦斯、煤层、煤的自燃性、地温1、瓦
13、斯根据黔煤行管字200754 号等文件对毕节地区 2006 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连续五年相对瓦斯涌出量及绝对瓦斯涌出量鉴定结果见表 2-2-2。属低瓦斯矿井。表 2-2-2 矿井各年度鉴定结果表绝对( ) 相对()鉴定年度CH4 CO2 CH4 CO2批准矿井沼气等级2005 年 1.19 0.32 6.85 1.84 低瓦斯矿井2006 年 0.93 0 8.41 0 低瓦斯矿井2007 年 2.35 1.11 6.77 3.2 低瓦斯矿井2008 年 0.61 0.26 8.78 3.74 低瓦斯矿井2009 年 0.62 0.25 8.78 3.74 低瓦斯矿井另外不排除遇断层破碎和节理、裂隙发育地带瓦斯富集的可能,另外煤层愈厚,瓦斯含量有可能变大,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底静压力不断增加,煤层岩的渗透性逐渐变差,故有可能促使深部煤层赋存大量瓦斯,为此要求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加强监测。2、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