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83857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2、 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3、 文学理论有自己的品格,表现在:1) 历史性:一定时代的文学实践;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2) 倾向性:文学具有倾向性,作为其理论的文学原理也就具有倾向性;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人群的观点情感。3) 实践性:实践中产生;受实践检验。4、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最重要的一种属性。5、 文学的本质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6、 意识形态具有如下两种基本的规定性:1) 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应。2) 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7、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2、直接写的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不是以客观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而是直接抒发作者在一定处境下的思想感情。 (包括以自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作品和描写非人间、超现实的内容的作品。 )2) 文学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绝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机械地摩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8、 文学的审美特质:审美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1) 形象性:非抽象、理性,而是诗意的、感性的。文学中的世界总是以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最为鲜明的审美特征。2) 情感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像性就是内在标志。两者的结合,使艺术活动区别于科学等认识活动。a、 创作过程(作者):伴随

3、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b、 艺术作品的内容:反应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情感;作者的感情渗透于客观内容中(体验人物,对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c、 艺术接受(读者):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3) 虚拟性:语言表象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且有所变动,离不开想象与虚构。a、 虚拟性是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之一。b、 虚拟性指的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它强调的是文学的想想虚拟性以及与生活的非重合性。a) 肯定文学的虚拟性,必然要肯定文学的假定性。b) 肯定文学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的真实性(即主观的规定性) 。9、 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强调形象-直觉)文

4、学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形象,文学具有形象性,决定了文学必然表现为直觉方式。直觉是感情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10、 从种属关系看,文学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1) 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听觉、视觉、想象艺术2)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空间艺术(绘画) 、时间艺术(文学、音乐)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3) 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静态艺术(绘画、雕塑) 、动态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4) 以创作主体与生活的关系为标准:表现艺术(音乐、舞蹈、抒情文学) 、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叙事文学)5) 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标准:实用艺术(建筑、

5、工艺美术) 、美的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6) 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为标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11、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特点:1) 形象的间接性: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着的感官。形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2) 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3) 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12、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1) 人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时间掌握、艺术掌握、理论掌握。2) 艺术掌握涉及的只是世界的外部形态,其掌握是具体的。3) 艺术掌握和实践掌握的区别:a、 艺术只涉及外部形态,实践必然涉及世界的物质实在。b、 都使外在形态发生变化,但艺术所产生的是虚幻的,实践产生的是

6、实际的。13、 文学掌握是艺术掌握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通过心灵的转换,使人类简洁地把握世界的外部形态,反观自身和自己的生活。14、 中外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1) 在西方文论的传统中, “美”和“有用”一直被视为文学应该具备的两种功能。2) 在中国文论史上,强调文艺社会政治功能的“教化”说一直是儒家文论的重心。概括地说,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思想启迪功能三个方面。15、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指文学作品给人以情感的感染、精神的慰藉和感官的快适。1)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来自他所创造的艺术美。2) 不仅描写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和美的事物所创造的艺术美能够给人审美愉

7、悦,描写生活中的丑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3) 文学作品在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真挚的情感。4) 文学艺术的审美快感,则是一种心理调节,一种精神的陶冶。5) 欣赏文学不仅能够获得快感,长期的文学欣赏活动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塑造审美人格。16、 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和核心;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17、 形象的实质是生活:根植于生活;作家依靠生活来产生形象。18、 文学意象的基本涵义: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统一。19、 文学典型的涵义及其特征:1) 涵义: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

8、内涵,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2) 基本特征:a、 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b、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c、 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20、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21、 意境的基本特点: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想象来表现宇宙人生的丰富意蕴。意境是由作者创造、读者意会的一个和谐广阔的艺术空间,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和情思,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22、 意境的类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 “无我之境”:是人的情感在诗中不直接显出,诗人所熔铸的主体情感色彩较蕴藉

9、淡泊,造成一种仿佛无我的印象。2) “有我之境”:是人的主体意识较为显豁,熔铸的主体情感色彩较为强烈。23、 题材的内涵:1) 广义: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2) 狭义:作家在作品中所讲述的东西,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和改造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现象,它是文学作品内容不可缺少的因素。24、 题材与素材的区别:题材来源于素材,素材是作者在生活中积累的还没有经过作家加工改造的原始生活材料。只有经过作家的提炼和加工改造,素材才可能转化为题材,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部分。25、 题材(特别是叙述类)一般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其中人物的塑造: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心态型人物。26、 主题的

10、内涵: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形象体系所显示出来的主导思想和主导情感,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和主旨。27、 主题意蕴的客观性:1) 涵义: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意蕴并不是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完全一致,有的并没有为作家自己所认识和领会,它还要从接收者方面看,是接受者通过文学形象所发挥出来的意蕴。2) 存在的原因:a、 主题是在作家生活和审美实践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它的一种思想。b、 作品主题是蕴含在形象之中的, “形象大于思想” ,作品形象的意义是大于作家对生活认识和评价所确立的思想主旨的。c、 实际上还包括接受者没有阐释和发现的意蕴。28、 文学语言:广义:规范化的全民语

11、言狭义:文学作品的语言29、 文学语言的层面:语音层(音律和节奏) 、语义层30、 “陌生化”又称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从而更好地唤起人们的艺术感受,使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31、 叙述文学中,文学语言分为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大类型:1) 叙述人语言是指:整个作品的叙述人身份所使用的语言。2) 人物语言是:作品中人物以自己身份所使用的语言,包括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32、 结构的内涵: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

12、之一。33、 结构与主题的辩证关系:1) 作家所选择的结构要服从作品的主题构思,指向作家的某种主题构思和意图。2) 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的结构,又总是从封闭的走向开放,不受作家主题意图限制,而充分展示作品主题意蕴丰富性的。其实,主题需要结构来显示,结构指向主题,二者都必须通过对方而互相决定,循环交互,不断影响。34、 文学的表现手法: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35、 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异同:1) 二者都是由画面、运动和声音构成,都要使用蒙太奇一类结构和表现手段。2) 电视艺术不像电影那样制作精美,讲究摄影和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在体现导演和演员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方面,也不如电影突出。3) 电视是一种切近大众,贴近生活的艺术,直接进入家庭,与观众产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4) 在题材方面,电视也较侧重于纪实性强,普及性强的内容。5) 电视语言也不像电影那样强调简练,声画交融,而是更加平易、自然、为观众所能接受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