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姓名 第一课 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 ) , ( 变粗) , ( 横贯江面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2、这段话
2、从( 景象 ) 、 ( 声音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白线 ) 、 ( 水墙 )和( 战马) 。4、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5、 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第三课 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
3、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1、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 )-(热闹 )2、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 ) 、 ( 小的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花的) 、 ( 黑的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站 ) 、 (飞 ) 、 ( 扑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或动作 )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 )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 )和( 赞美 )之情。3、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 ( 数量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自在 ) 。4、仿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
4、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红的,紫的,黄的,白的,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微微张开,有的亭亭玉立。(2)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舞剑。5、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例:树林里的鸟儿真多,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1)今天的雨下得真大,窗外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无休无止,好像老天爷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儿,一股脑儿的要发泄出来,哭得伤天动地。(2)这次考试得了第一名,我高兴极了,脸上的笑容如一朵灿烂的花。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句中有两个“鸟的天堂” ,第一个是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所以加上引号。第二个是指那株大榕树
5、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是真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1、这棵榕树的特点是(高大、茂盛、充满生机) 。2、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写出了树叶的(繁茂) 。4、为什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答:大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一种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这绿色中感受到大榕树生命力的涌动,赞美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表现了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5、 “颤动”一词可换成“涌动” “跳动”或“颤抖”吗?为什
6、么?答:不可以。因为如果把“颤动”换成“涌动” “跳动”或“颤抖” ,就不能把绿叶明亮得一闪一闪这种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准确地描写出来。第四课火烧云仿写“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稻田里的稻子从这边一直熟到那边,黄灿灿的,好像是稻田里铺满了黄金。柳树上的柳絮从这边一直飘到那边,白茫茫的,好像是天空中在下雪。第五课 古诗两首1、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 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横 ) 、 ( 侧 ) 、 ( 远) 、 ( 近 ) 、 ( 高 ) 、 ( 低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 ( 宋 )朝人。2、 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7、(书写、题写) 3、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4、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 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宋 )代的( 陆游 ) ,诗人以( 游 )字贯穿全诗,诗中(足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
8、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 ,没有( 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颜色浅 嫩叶:初生而柔弱2、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答: 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
9、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1、 “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b )和( 刨开、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扒 ) 、 ( 搬 ) 、 ( 踏 ) 、 (推 ) 、 ( 铺 ) 。3、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辞辛
10、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简朴 ) 、 ( 清洁 ) 、 ( 干燥 ) 、和( 卫生) 。外部特点是(向阳 ) 、 ( 隐蔽 ) 、 (干燥) 、 ( 有门 )和( 有平台 )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从大厅一直到卧室。1、文中的“它们”指的是(别的昆虫) , “它”指的是(蟋蟀) 。2、 “随遇而安”的意思是(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答: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蟋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11、阅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1、蟋蟀出来吃草,它不吃洞口地方的那丛草的原因是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2、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3、仿写“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小溪丁丁冬冬地唱着歌儿,走过我们的小村庄。 (2)一阵风吹来,荷叶就跳起了好看的舞蹈。(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就惊散了。4、 “伟大的工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座住宅被称作是“伟大的工程”?答:“伟大的工程”指的是蟋蟀的住宅。因为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建造的住宅却是那样的隐蔽、光滑、清洁、干燥。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1
12、、解释词语 叱责:大声地斥责。 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4、巨人终于明白春天不到他的花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二是他有颗任性、冷酷的心。5、小男孩用眼睛对巨人说了些什么?答:小男孩可能会说:“伯伯,人是需要朋友的,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那他只能与孤独为伴,与寂寞为友。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
13、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您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也不会快乐的。打开花园吧!快乐就在您的身边。 ”6、本文揭示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的道理。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 ,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 。第二个“看” ,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答
14、: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瞅) 、 ( 瞧 )和( 望 ) 。4、鸟儿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 树也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鸟儿,你对树的那种真挚情谊感动了我,我要和伙伴们友好相处,珍惜现在的友情。6、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1)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2)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 (3)我们也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第
15、十三课 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答: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3、这段话从( 鹅的步态 )和( 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两个方面写了鹅( 傲慢 )的特点。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鸭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傲慢 ) 。5、作者还用( 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来比喻鹅的( 步调 )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步调的从容 )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
16、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6、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高傲 ) ,主要采取了( 对比、反语 )等方法。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叫声 ) 、 ( 步态 )和( 吃相 )中”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 ) ,起( 统领全文 )的作用;又是( 过渡)句,不 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7、想象说话(1)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为什么不通报一声就进来?没礼貌的家伙。 ”(2)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大喉咙大吼道:“外面谁在走动?最好离这儿远点!”或“主人,外面有人走动,快出来赶走他!”(3)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
17、,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如果这只鹅会说话,这时它可能会说什么?(“让开,没看到本大爷吗?还不快点让路!” )第十五课 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
18、,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三个方面: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有时无比勇敢,又是由无比胆小。3、 “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答: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了猫的尽职尽责。4、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5、 “
19、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指猫的爪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7、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也”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8、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9、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第十七课 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
20、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答:站、踏、扶。3、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答: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多少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一万三千多里 )相
21、呼应;(才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 )之情。5、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长城的(长)的特点。6、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7、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答:因为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因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建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第十八课 颐和园1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
22、米长,分成 273 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3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
23、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答:神清气爽。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3、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 。4、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 、 (绕过) 、 (来到) 。第二段中用(走完) 、 (来到) 。第三段用(登上) 、 (站) 。5、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 ,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 。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6、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树丛) 、 (屋顶) 、 (宫墙) ,重点描写(颜色
24、) ,突出(色彩的美丽) 。7、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 ,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 ,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8、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不好。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 “划”指在水中划过, “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9、照样子,写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天上的星星多得像沙粒,亮得像夜明珠。 公园里的花开得像一张张笑脸,美得像一幅画。10、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25、?答:不能。痕迹还是会有的,删去“几乎”就显得不真实了。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李白 ) 。在诗中( 李白 )送( 孟浩然 )去( 广陵 ) 。诗的前两句( 叙事 ) ,后两句( 写景 ) 。 (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 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2、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唐 )朝的诗人( 王维 ) 。这首诗描绘的是( 王维)在( 渭城 )送( 元二 )去( 安西 )的情景。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青青 ) 、 ( 柳色新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
26、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春 )季节。第二十一课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
27、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 ”划出来。2、第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人们调整搭石) ,表现了人们(朴实、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3、第自然段中。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个词语是( 协调有序 )4、在“紧走搭石慢过桥”这个俗语中, “紧”是(快走)的意思。俗语的意思是走搭石是要走得快才能保持平衡,过桥时不能太急,要慢一点儿。其他俗语:不打不相识。车到山前必有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恶人先告状。丑话说在前头。5、在第自然段中,用“ ”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句子。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1、从“总会”这个词语中,我体会
28、到:山里的人有着互相谦让(互相礼让)的优秀品质。 2、从“总要”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山里的人有着尊老爱老的优秀品质。3、在我看来,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是理所当然的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4、你怎么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答: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献的精神,而且借搭石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第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年轻人的生命 ) 。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紧迫)性
29、和(必要)性。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凋零-绽放,苍白-红润 )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只有一个 ) 。4、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答:体现小钱对生命的渴望;5、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答: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医德。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
30、成“能”行吗?答:不行。因为可能表示不确定性,更加准确,而且突出了寻找骨髓的不容易。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 ,分别说明了什么?答:第一个说明(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和对骨髓的期待) ;第二个则说明(是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让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课文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对比,使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9、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换个说法,意思不变:李博士必须停止工作。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11、
31、“在同一时刻”指的是:“1999 年 9 月 22 日,早晨 7 时 30 分”12、 “此时此刻”指( 发生余震的时候 ) 。说明当时的情形( 非常危险 ) 。13、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 “阳光” 、 “桂树” 、 “香气”烘托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 。14、小钱会怎样向那位挽救他生命的台湾青年表示感谢呢?“你的救命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愿我们两岸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
32、这个谜。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 ;也有的说( “ 为挣钱而读书 ”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答: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他少年时代已立下大志,是一
33、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爱国少年。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兴起而读书。4、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 “有志者”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 ) , “效”是( 效仿)的意思, “周生”指的是(学习周恩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像周恩来学习 ) 。5、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周恩来在外国租界里亲眼目睹中国人受洋人的欺侮,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阅读课文第八自然段,回答问题。1、这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道:“我的亲人被这个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我本来指望中国的巡警局
34、给我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我训斥一通。大家评评理,这还有没有天理呀!”2、周恩来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后,心里是怎样想的?答: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中国人竟然不能奈何他,天理何在!落后就要挨打呀,要想不被洋人欺负,首先自己要强大起来。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中包含着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
35、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谈话,让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我 15 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这段中的“我”是指( 肖复兴 ) ,作家是指( 叶圣陶 )2、词语解释 摇曳:摇荡 沉郁:浓厚,形容程度很深。3、 “庆幸”是指未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的意思。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中“人品”指叶老对人( 平易近人、真诚 ) ;“作品”指叶老对文( 一丝不苟
36、) 。5、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用“爬山虎”来纪念叶老先生。所以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6、这篇课文( 两 )次提到爬山虎,分别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7、为什么说“好像知道了”和“模模糊糊懂得了” ,而不说“知道了”和“深深地懂得了”?答:因为肖复兴当时才 15 岁,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用“好像知道了”和“模模糊糊懂得了”更恰当。8、与课文标题相呼应的一句话是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7、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注意书信的格式。1、写一写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 (比喻各有长处,也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2、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似的名言有哪些?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写一两句话。 ( 学完了课文,我终于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义。 )第二十九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 20 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
38、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 “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 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1、画“ ”的句子分别运用了(设问) 、 (排比) 、 (引用)的修辞手法。2、今天,古人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今天的“千里眼”是指(望远镜) , “顺风
39、耳”是指(电话) ,腾云驾雾的神仙是指(飞机)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原意是:形容北国边塞一夜之间天气突变,异常寒冷。选段引用此诗句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之大,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情景。4、我还能举出许多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20 世纪人类发现了 X 射线、相对论、量子理论等。20 世纪人类发明了微波炉、洗衣机、空调、手机、拉链、彩色胶片等等。第三十一课 飞向蓝天的恐龙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和“漫长”可以去掉吗?为什么?答:不可以。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1) “画卷”指的是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历程和成果。(2)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答:本义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此外指辽西发现的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加速了这一假说的研究进程。3、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