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90521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a) 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b)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c) 社会经验的累积d) 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2.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a) 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社会学之父”i. 科学的序列。 ii.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iii. 秩序和进步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b)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 资本论 。i. 布哈林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c)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原理 、 伦理学原理

2、i. 社会有机体ii. 社会进化论3. 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a) 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论 自杀论 。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事实,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b)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与社会i.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ii. 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类型理想类型科层制(官僚制) 。4.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a)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后期的主帅布鲁斯b)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成就:(美国社会学最具影响力学派)i. 芝力口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ii. 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iii. 芝加哥学

3、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iv. 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c) 功能结构论:i.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 社会系统 、AGIL 功能分析图式ii.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显功能和潜功能d) 冲突理论i.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ii.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e) 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f) 符号互动论:布卢默、戈夫曼g)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h)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5.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a) 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b) 历史条件:传统文化土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c) 代表人物

4、:谭嗣同、康有为、严复、章太炎6. 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a) 队伍和制度化建设b) 社会调查的兴起c)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和实践7. 节 社会学本土化 8.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9.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的主要倡导人物: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11. 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a) 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b) 潘光旦的“位育”理论、c)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12. 实现社会学中国化

5、的基本做法: a)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 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c) 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d) 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e) 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第二章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3.

6、 社会学的功能:a) 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b) 教育功能:一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二是帮助人们合理选择。c) 管理功能:一是建立规范;二是提供模式;三是反馈信息。d) 批判功能4.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5.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6. 人文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狄尔泰、韦伯。7. 后实证主义:布东、亚历山大、瑞泽尔8. 新人文主义:埃利亚斯、布迪厄、洛克伍德、福柯9. 批判诠释理论:a)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

7、里程碑b)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称为“批判的诠释学”10. 统计调查时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11. 统计调查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完整性原则12. 统计调查常用方式: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13. 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14. 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a) 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i. 问卷的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行为、态度。ii. 问卷的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b)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马林诺夫斯基)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交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i.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ii.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c) 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d)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在了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

9、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15.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16. 实地研究的个案研究和典型调查,都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17. 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18. 文献法,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语言、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19. 文献的三大来源:官方文献

10、、个人文献、大众传媒媒介。20. 社会学研究的一半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21.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a) 定性分析(实地研究、非介入性研究)b) 定量分析(问卷调查、实验方法)第三章(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1.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 社会的特征:a) 社会以人为主b)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c)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d)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4. 社会结构类型:a) 关系型社会结构b) 实体性社会结构c) 规范性社会结构5. 社会建设就是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

11、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6.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7. 人口是指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8. 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9.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10.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11. 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12. 环境是指围

12、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等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13.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范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14. 环境的功能:a) 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b) 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c) 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d) 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15.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16.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17. 文化结构:a) 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b) 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

13、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c) 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而组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人文化模式互相区别。18.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9.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20.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21. 文化采借,有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22.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

14、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23. 主文化和亚文化a) 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b) 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24.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对其他人的文化有“识人知名” 。第四章(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1.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试的统一过程。2. 社会化的内涵:a) 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b) 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

15、文化遗产;c) 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3. 社会化的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4. 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5.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 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6.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7.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8.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

16、化传递和教化过程。9.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10.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b) 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分为“主我”和“客我” )c) 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1.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12.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个人与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13. 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

17、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14.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5. 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a)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b) 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c) 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d) 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16. 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型角色。17.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18. 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19. 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

18、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20. 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21.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22. 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23. 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24. 常见的角色失调: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25. 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它过早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成年化、行为方式社会化

19、、人际交往功利化。26. 社会化不足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27.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中国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28. 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29.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a)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b) 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章1. 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2. 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a) 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b) 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

20、某种形式的接触c) 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4. 暗示的类型: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5.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某些方面或相似的现象。6. 模仿的意义:a)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b) 适应作用。模仿可以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他所面对的各种情景c) 增强群体的凝聚力。7.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

21、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8. 交换的四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9.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形式。10. 竞争的分类:a) 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可分为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b) 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i. 宏观层面: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学竞争等ii. 围观层面: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11. 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12. 合作的类型:a) 自发性合作(自发的、自愿的)b) 制度化的传统合作(自发性合作稳定后)c) 指导性合作(在具

22、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指导下完成)d) 契约式合作13. 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这之间相互反对或组织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14. 冲突的类型:a) 从规模上分,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b) 从性质上分,有政治冲突、经济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等c) 从方式和程度上分,有显性冲突(争论、拳斗等)和隐性冲突等15. 调适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状态或过程。16. 调适产生的原因:a) 由冲突产生的调适b) 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c) 由文化交流或迁移产生的调适17. 符号,是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18. 语言

23、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9. 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具。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最完整地表达价值观、文化规范标准和其他各种观点;语言赋予世界以意义,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得以组织并完善,我们运用语言可以系统地阐述和表达新的思想。20. 语言的多样性:a) 语言的词汇反映了言语者互动的文化和环境b)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c)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音方式,甚至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音。21. 身体语言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这些身体的动作是进行社会互动的潜在资源,彼此

24、相结合,就可能传达更多意思,表达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2. 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23. 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他认为人的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人们选择特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反映各方的关系,而且还塑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霍尔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a) 亲密距离(45cm)b) 个人距离(45cm-155cm)c) 社会距离(122cm-365cm)d) 公众距离(356cm 以上)24. 最突出的三种社会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学。25.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a) 库利

25、:“镜中之我”思想b) 米德:“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26. 拟剧论代表:戈夫曼(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 。27. 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28. 社会网络的特征: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和隐蔽性。29. 社会网络的形态:a) 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b) 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c)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30. 人际关系网络可分为加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31.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呢的社会网络同性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如父母)32. 弱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感情维系。33.

26、 社会资本,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得的资源。34. 社会资本的分类:a) 以布朗为代表,分为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b) 依据社会资本的本质,分为同性质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c) 罗伯特将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第六章(选择题、名字解释、简答题)1.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 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3. 家庭的主要功能有: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精神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

27、功能。4. 核心家庭一般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5.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6. 断代家庭,即只有一代未婚青少年与(外)祖父母组成的家庭。7. “失独”家庭是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8. 同性恋家庭是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9. 丁克家庭是指那些具有生育功能而不选择生育,除了选择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10. 留守家庭,是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双流动”家庭。11. 家庭功能的变化

28、:经济功能弱化、抚养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和养老功能的挑战。12. 婚姻观念的变化:性观念多元化、地位平等化和行为理性化。第七章(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1.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获得和感情交流的集体。2. 群体的特征:a) 有一定数量的会员b)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c)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d)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e)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3.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4. 内群体,是指能够让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的群体。5. 外群体是指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

29、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6.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7.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8. 小群体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9. 初级群体是由面对面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10. 初级群体的特征:a) 规模小b) 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c) 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d) 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e) 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 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和伙伴群体。12.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

30、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13. 组织决策的过程:a) 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b) 设计阶段,即制定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c) 抉择阶段,即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d) 审查阶段,即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14.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15. 韦伯把合法统治归纳为超凡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三种纯粹类型。16. 科层制的特征:a) 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b) 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c) 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d) 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e) 照章办事17. 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a) 优点: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31、b) 弊端: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缺乏、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18.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须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1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和法约尔。20.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21. 组织行为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麦克雷戈。22. 麦克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 理论”和“Y 理论” 。23. 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24. 集

32、体行为具有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四个特征。25. 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a) 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b) 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26. 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是: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那么这个集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27. 社会运动主要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28.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麦卡锡和扎尔德。29. 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参与者规模、金钱与物质资源、外界支持、理念资源。第八章1. 教育:a) 广义: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只是、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33、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b)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2. 教育的类型:a) 从发生场所来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b) 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3. 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化。4. 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和潜功能:a) 显功能:i. 社会化的功能ii. 社会选拔的功能iii.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iv.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b) 潜功能:i. 建立未来人际关系ii. 减少就业的压力iii. 社会控制的功能5. 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根据在英国伯明翰的实地调查,提出了有关亚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讨论,即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他的基本观点是:a) 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与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的称谓社会的底层b) 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c) 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拥有自己的亚文化。他们不仅充分理解主流教育对于个体塑造的诉求,而且还能够与制度对抗。d) 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求职意向e) 他们在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