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95054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8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有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类汇编】测量平均速度1、(2014天桥区)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 A 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 B 和斜面底端 C 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2)滑块由 A 滑至 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3)滑块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和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 vBC的大小关系是 声音的产生和利用2、回顾声现象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音调高低”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格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相同的力拨动格

2、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既能听到格尺发出的声音,又能看到 ;改变格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在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把一个电铃放入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的过程中,现象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如图丙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且音量越大,烛焰跳得越欢。此现象说明 。甲 乙 丙3、如图甲所示,用

3、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 ,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 (能/不能)成功实验乙 成功,这是因为 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24、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

4、,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 12 丙,该物质的熔点是 。(3)t 2时刻,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4)t 2与 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 ,理由是 。5、 如图 11 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这种物质是 体。这种物质在 AB 段是呈 态。BC 段表 示这种物质的 过程,熔点是 。CD 段这个过程中 热量,温度 。DE 段 表示这种物质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6、在“探究固体熔

5、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芳芳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_。(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和_。(3)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乙中所对应的固体属于_(选填“晶 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4)图像丙是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另一种固体熔化图像,其熔点是_,熔化用了_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_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总体积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沸腾实验7、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1)A 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

6、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2)图乙是 B 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 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 标准大气压;B、C 组得到 b、c 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38、(2013丹东)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 温度/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1)图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

7、(2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水的沸点低于 100 ,可能的原因是水上方的气压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3)水沸腾时有大量的“白气”冒出,“白气”是水蒸气_(填“汽化”“液化”或“升华”)形成的.(4)实验收集 9 组数据比收集 5 组数据的好处是_(只填字母).A.只有 5 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B.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C.得到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5)另一小组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 30 min,导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是_(写一个).9、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 1 中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1)你认为图_(填“甲”或“乙”)

8、是水沸腾时的情景.(2)实验过程中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你提出两条有效的操作建议:_; _.(3)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2,其中能正确反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4平面镜成像原理10、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1)小聪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图(a)和(b)所示。摆放器材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镜上竖直_放一张白色纸板;对比分析图(a)和(b),可得出的结论是_,(2)小明同学利用如图(c)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何确定蜡烛 A 在玻璃板中

9、所成像的位置_,小明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写出得到此结论的实验操作思路。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雨她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实验中对蜡烛 1 和蜡烛 2 有什么要求?(3)实验前,小雨她们猜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你能帮她们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吗?(4)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体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了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你还应该怎样对实验进行改进?12、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

10、板后有蜡烛A 的像(如图甲).(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_;_.(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中哪一种更好?_ _13、如图是小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 是点燃的蜡烛,B 是与 A 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第 3 题图5(1

11、)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确定了像的位置;(2)实验时应点燃 A 蜡烛的目的是为了 ,当移动 B 蜡烛无法使其与 A 蜡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是 ; ()实验中,若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 _(选填“亮”或“暗”)。1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 A 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采用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能在

12、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并确定其位置 ;(2)选用两支等长的蜡烛 A、B,点燃蜡烛 A,小心地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 选填“靠近玻璃板”“不变”或“远离玻璃板” )移动。(3)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凸透镜成像原理15、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右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 H 点是 2 倍焦距处(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

13、“上”或“下”)调;(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 A 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 的实 像;(3)再把蜡烛移到 B 点处 ,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 的 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应从凸透镜的 (选填“右”或“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 成像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

14、的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 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10cm,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_。(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 40cm 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 8cm 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3)

15、将光源“F”放在 15cm 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6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 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光屏上像未给出),如图 21 甲所示:(1)光屏上所成像应是倒立、 (放大/缩小)的实像。

16、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是 (照相机/投影仪);保持透镜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 像,像的特点是倒立、 (放大/缩小)的实像。(2)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上/向下)移动。(3)像重新回到了光屏中央后,若将一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如图 21 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只向右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定该镜片是 透镜,该同志是 (近视/远视)。18、【1】小颖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雨花石,她测量雨花石密度的实验操作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时应将 (选填“石

17、块”或“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内。若加减砝码的方式不能使天平平衡,则应该调节 。 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 15(甲)所示,则该石块的质量为 g。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石块的体积,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如图 15(乙)所示,则该石块的密度为 g/cm 3。本实验中系着石块的线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 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曦同学也想测这块雨花石的密度,却不小心把量筒损坏了。身边刚好还有盛水的烧杯,她们利用剩下的器材和烧杯测出了石块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请完成其中的空格。(水的密度已知为 水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位置,调节

18、天平平衡,测出石块的质量为 m1;测量质量和密度 7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m ;(其中“适量”的含义是指 。)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第二步骤烧杯的水中 ,不接触容器底和壁,使天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的质量是 m ;通过测量的数据求出石块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了石块的密度。【3】小涵看见了小曦的操作过程,她提出可以不用小曦的第步,在原来的第步后增加一步:松开细线,让石块沉入烧杯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测出此时的质量是 m4。按照小曦的方案,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 = .19、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 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选择一粒饱满的花

19、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g将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mL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_20、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砝码)、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器材测定食用油的密度。(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将托盘天平

20、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端,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 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中水的多少,使天平 ;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和油的高度 h1、h 2,则食用油的密度= (水的密度为 水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 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21、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 己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 m;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

21、杯底的高度为 h1;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的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 m; 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 酒精 = 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 水 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 G;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F1; 8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 酒精 = (已知: F 浮 G 排 液 gV 排 )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做出评估。弹簧与伸长的关系22、在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了如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记录数据如下:(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天平/弹簧秤/压强计)(2)分析实验数据可

22、得到的结论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_成正比。(3)作出乙图的三个图象中正确的是_.g 值得测量23、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测量对象 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 g/Nkg1物体 1 0.1 0.98 9.8物体 2 0.2 1.96 9.8物体 3 0.3 2.94 9.8(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 和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_。(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 g 值取为 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 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 g 值大小。地点 赤道 广州

23、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g 值大小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地理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g 值相同的城市是:_ 。造成 g 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 。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_。 二力平衡2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1)图 a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

24、片,图 b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 a 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和 对9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 2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

25、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3)实验改进后,如果想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的做法是 (4)某同学认为: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机械能可能会增大你认为他的观点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26、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

26、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并通过调整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10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27、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

27、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 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因为 。2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利用_的原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_ 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利用_的原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29、小强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如图 12 所示。(1)小强通过观察海绵的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