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练习及答案一、快速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文意回答问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梁思成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
2、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未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
3、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
4、通俗文章一样。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 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D 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
5、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
6、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答案】1.B (A 将概括的范文由建筑而无限扩大。C 仅仅的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D 原文说“由这词汇和 文法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木材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 ,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 D 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所以选 B。本题考查理解文
7、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A(本题考查对“可译性” 这一概念的理解,由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可知, “可译性” ,即中外建筑的相同点,而 A 答的是不同点。所以选 A。 )3.B(A 根据原文“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此可知,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联系。C“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D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
8、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所以选 B。 )4、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4、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
9、”和“文法” ,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举例子、作比较。5、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选择性”?5、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
10、项是( )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6.B、D(A 项,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寺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此可知“不同民
11、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C 项, “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E 项,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二、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本文所述中国九大建筑特征的说明顺序,并从类别上加以归
12、纳,加深理解。参考答案: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三、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加强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深层认识。参考答案:作者所谓的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既寓于九大特征之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
13、例” ,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 。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 ,既有“拘束性” ,也有“灵活性” 。(参考“课文研讨”有关内容)“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 。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参考“课文研讨”有关内容)四、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2.两柱之间也常
14、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参考答案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 ,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 大文章 ”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