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第 20 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测试题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 )A.生殖和发育现象 B.进化现象C.遗传和变异现象 D.超自然现象2.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狗的后代还是狗C.女儿的脸型与母亲相像 D.父母不识字,儿子也不识字3.下列各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 B.豌豆的高茎和矮茎C.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D.豚鼠的长毛和卷毛4.下列关于“细胞、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
2、之间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染色体就是 DNAB.DNA 数目和基因数目一样多C.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基因可以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5.下列变异能遗传的是( )A.手术后的双眼皮 B.晒黑的皮肤 C.用眼不当近视 D.双眼皮生的单眼皮6多指(如六指)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如果一方是多指,另一方正常,他们的子女是( )A.都患多指或一半患多指 B.一半多指,一半正常C.全部多指 D.全部正常7.鸡冠的形状有玫瑰冠和单冠两种(如下图所示),若图中这两只鸡的亲代都是玫瑰冠(用 R 表示显性基因,r 表示隐性基因),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单冠是显性基因B.子代
3、的玫瑰冠基因型均为 Rr、RrC.亲代的单冠冠基因型均为 RrD.若图中两只鸡繁殖后代,后代性状比为 1:18.基因好比设计汽车的蓝图。基因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是通过指导下列哪项实现的?( )A.DNA 的合成 B.蛋白质的合成C.细胞的分裂 D.染色体的复制9.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以上事实说明:( )A.细胞中的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C.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10.由于部分家庭重男轻女,又由于个别机构唯利是图非法鉴定胎儿的性别,致使济宁
4、市部分县市区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严重失衡。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济宁市人民政府于 2015 年 3月 11 日在金乡召开了扭转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工作会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状况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B.胎儿性别在形成受精卵时就已确定C.胎儿性别由母亲的卵细胞决定D.胎儿性别由父亲的精子决定11.下图为某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图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细胞内有 23 对染色体B.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C.体细胞内有 22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D.该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44XY12.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正常男性体细胞及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的是( )A.44+XY
5、和 22+X B.44+XY 和 22+X、22+YC.44+XY 和 X、Y D.22+XY 和 X、Y13.下列生物的变异性状,不可遗传的是( )A.经太空育种形成的太空椒的个大质优性状B.杂交小麦产生的高产抗倒伏性状C.经人工选择繁育出的高产奶牛的高产性状D.“南橘北枳”的口味色泽性状14.下列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是( )A.玉米白化苗 B.无籽西瓜 C.矮杆小麦 D.镰刀状红细胞15.某女性生了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其原因是( )A.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成 B.一个卵细胞和两个精子受精C.两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受精 D.两个卵细胞和两个精子受精16.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是一
6、对相对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女方接受过双眼皮整容手术)所生的儿子( )A.一定是双眼皮 B.一定是单眼皮C.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双眼皮 D.双眼皮的可能是 3/4 或 117.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男孩,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 )A.来自父亲B.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C.来自母亲D.有 1/4 可能来自母亲18.已知水牛的体细胞中有 48 对染色体,当母牛怀有双胞胎时,这两个胚胎细胞具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条( )A.24、24 B.24、48 C.48、96 D.96、9619.下面关于人体内性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男性的体细胞中没有 X 染色体B.女性的体细胞中
7、没有 Y 染色体 C.女性的生殖细胞中只有 X 染色体D.男性的生殖细胞中只有 X 或 Y 染色体20莉莉的妈妈是独生女,根据新的“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如果再生育一个男孩的几率是( )A.100% B.50% C.25% D.不确定21武打影视明星成龙家喻户晓,他的儿子房祖名由于自身负面影响也是尽人皆知。下图为成龙父子俩。那么房祖名从成龙体内得到的染色体是( )A.22 对Y B.22 对X C.22 条Y D.22 条X22.下列选项中能够最恰当地解释图中兔子背部毛色变化的是( )A.极地的温度导致兔子的基因发生改变B.兔子的身体内产生了局部可遗传的变异C.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极
8、低的温度导致兔子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23.河北省的省花月季花色多样,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的遗传 B.生物的变异 C.光照的不同 D.环境温度的不同24.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A血友病 B白化病 C先天智障 D艾滋病25遗传病不仅会给家庭造成极大不幸,还会降低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下列关于预防遗传病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进行婚前检查 B.开展遗传咨询C.禁止近亲结婚 D.加强体育锻炼二.综合题。 (50 分)26.下图是染色体和 DNA 的关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8 分)(1)染色体存在与细胞的 中。在体细胞内是_存在的,DNA 分子也是_存在的,DNA
9、 分子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小片段,称为_,它也是_存在的。(2)图中 a 表示的结构是_,b 表示的结构是_,c 表示的结构是_。27.羊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之分,下表内容是有关实验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组别 亲本 后代第一组 黑羊 白羊 白羊 黑羊第二组 白羊 白羊 白羊 黑羊(1)羊毛色的黑色和白色在遗传学上称为_。根据表中显示的遗传结果,可推断出羊毛色的_色是显性性状。通过实验可知,羊的毛色与性别无关,这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_染色体上。(2)若用 B 和 b 分别表示羊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表中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_。(3)在第二组实验组合中,如果只生一只小羊。那么这
10、只小羊为黑色羊的可能性是_,为雄性羊的可能性是_。28.有无耳垂是人的一对相对性状,2015 年五一放假期间,深州市第一中学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网络对部分家庭的耳垂遗传情况进行调查。下表是他们的调查结果,请分析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 分)组别 父亲 母亲 家庭数目 子女有耳垂人数 子女无耳垂人数 有耳垂 无耳垂 342 271 106 有耳垂 有耳垂 527 397 167 无耳垂 无耳垂 201 0 233(1)根据表中第_组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无耳垂是隐性性状。(2)如果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 A 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 a 表示,在第组家庭中,母亲的基因组成是_。(
11、3)在第组家庭中,父母都有耳垂,但却出现了无耳垂的子女,这种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原因是_。(4)在第组家庭中的一对夫妇,第 1 个孩子无耳垂,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无耳垂的概率是_。29.下图是某家族成员的关系图谱,请据图回答。 (8 分)(1)4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其中 Y 染色体来自_(填“1”或“2” ) 。(2)假设控制双眼皮的基因(A )为显性,控制单眼皮的基因(a)为隐性。若 5 和 6 生来就是双眼皮,9 有可能表现为单眼皮吗?_。(3)若 7 和 8 是一对龙凤胎,他们属于_(填“直系”或“旁系” )血亲。(4)7 和 9 是近亲关系,他们携带同一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请你从
12、优生的角度,说出他们不能结为夫妻的原因。_。30.某班学生用围棋子模拟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问题。探究的方法是:甲袋中装入 100 粒白色围棋子,乙袋混合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 50 粒。每次从甲、乙两袋分别随机摸出 1 粒围棋子进行组合,一粒黑子一粒白子的组合用 A 表示,两粒白子的组合用 B 表示,每个小组组合 20 次。全班 5 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2 分)组合方式组别A B第 1 组 10 10第 2 组 8 12第 3 组 11 9第 4 组 13 7第 5 组 9 11(1)白色棋子代表_染色体,黑色棋子代表_染色体。 (2 分)(2)用来装围棋子的袋子应该是透
13、明的还是不透明的?为什么?(3 分)(3)为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应对各个小组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处理?(2 分)(4)根据该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2 分)(5)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 116.9:100你认为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什么?(3 分)第六单元第 20 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测试题答案一.1C 2D 3D 4D 5B 6A 7B 8B 9D 10C 11D 12B 13D 14C 15D 16C 17A 18D 19A 20B 21C 22C 23B 24D 25D 二.26(1)细胞核 成对 成对 基因 成对(2) 染色体 DNA 蛋白质 27(1)相对性状 白 常 (2)BB 或 Bb(3) 25%(1/4 ) 50%(1/2 )28(1)(2)aa (3)是 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4)50% 29(1)1(2)有可能(3)旁系(4)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大30(1)X Y(2)不透明 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3)求和(或求平均值) (4)生男生女机会均等(5)胎儿性别非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