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外文题目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出处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作者GARYGEREFFI译文在服装商品链的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4亚洲服装商品链的演化亚洲范围内服装商品链的工业提升涉及到网络的使用,这是创造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新来源。我们通过四个阶段来追踪这一过程本地的集成制造和营销网络的建设,这包括了与国外买家的密切联系;通过亚洲低成本供应商的新层面服装商品链的国际化,对在供应方面制约和外部压力的作出反应;通过不同类型的贸易网络来协调这
2、些买方驱动链,从而完成亚洲服装商品链或实现区域化。这种产业升级的周期是植根于亚洲本土的,但对服装行业如何在北美和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生产网络的)组织具有重要的影响。41商品链建设东亚的OEM和OBM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原型。他们从初始阶段的组装出口增长阶段(通常是利用靠近主要港口的出口加工区)向采取适应所有本国经济中出口导向型工厂的更加普遍的优惠性措施阶段过渡。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下一个阶段是贴牌生产。OEM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供应厂商根据买方指定的设计制造产品,该产品根据买方的品牌销售,供应商和买家是独立的企业,供应商缺乏对分销渠道的控制。东亚公司很快成为国
3、外采购商所有流程的供应商,从而造就了涉及复杂生产、贸易协调、金融网络的创新创业能力,(GEREFFI,1995年)。以OEM出口具有很多好处。它增强了本土企业向国外买家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出口商品的价格、质量和配送等方面的国际标准。OEM承包商为更多投入而对可靠货源的开发,促使国内经济中大量的反向链接得以形成。此外,随着时间推移,OEM专业生产知识不断增加,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传播。OEM的供应商从买方处学习很多关2于服装商品链的上下游各环节的知识。这种隐性知识可以在以后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武器。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等一些特殊的地方,在出口导向型发展中保持了持久的竞争优势。然而,东亚生产者面临
4、着来自第三次世界的低成本出口商的激烈竞争。由于过去十年中货币大幅升值,他们对西方国家的出口价格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前向链接到发达国家市场是有利的,其中最大的利润是在买方驱动的商品链上。因此,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很多OEM代工生产企业,目前正通过生产技术与自主品牌商品的设计及销售的集成,成为原始品牌制造商(OBM)。作为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的OBM生产模式中最为先进的韩国,其拥有的韩国汽车品牌(现代)、电子产品(三星)、家用电器(三星和金星)等正在北美、欧洲和日本销售。台湾公司在电脑,自行车、体育用品与鞋子方面使用OBM方式,但在服装方面还没使用。香港服装公司从OEM向OBM的转变非常
5、成功。其中,香港肇丰集团下的女士服装生产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LIZCLAIBORNE最重要的OEM供应商之一,其先后在26个国家设立了商店,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在亚洲。香港最有名的服装品牌佐丹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增加的200家店铺为基础,另有分散在东南亚和韩国的300个零售网点。作为一款不太昂贵的产品,在台湾设立的200家专卖店使“汉登”成为岛上最大的国外服装特许经营权拥有者。(GRANITSAS,1998年)然而,目前OBM正经历重大逆转。宏基在台湾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神达电脑公司,其自主品牌的总销售额由1990年的70下降到1993年的40(SELWYN,1993)。韩
6、国的第三大家电和消费电子公司大宇(仅次于三星和金星),从品牌建设重新回到了OEM生产。(亚洲周刊,1995年)为什么OEM角色的适应能力如此强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在于核心竞争力和网络。神达总裁CSHO说,当企业集中在其核心竞争力时,他的公司更有利可图“我们问自己,什么是我们最擅长的活动我们的优势在于研发、设计和制造。我们现在正专注于为主要的OEM客户设计和供应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使其品牌更知名,但它已经不生产产品(SELWYN,1993年,第24页)。大宇董事长兼总裁SHBAE说,“我们的力量是在制造业。如果我们的利润率是足够的,我们不介意为他人生产产品(亚洲周刊,1995年,第56页)。BAE预
7、计,在2000年之前,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将走入低迷,并推断公司将不得不成为核心产品的主导生产商。在发展中国家间激烈的工资竞争与西方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中,为了维持OEM模式的代工利润。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企业精心建立了一套海外生产网络。例如,3大宇,在中国、越南、中亚、欧洲和墨西哥拥有16个海外工厂。通过工人培训计划,BAE声称,“(大宇的)海外工厂几乎和国内的一样高效”(亚洲周刊,1995年,第57页)。因此,在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OEM生产的盈利关键似乎是制造技术(包括研究和开发的大量支出)及学习如何灵活地管理海外生产网络。这在香港的服装制造商,台湾的鞋业公司,新加坡的电脑公司也可以
8、看出。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国际化战略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网络已经成为其主要的组织资产之一。42国际化商品链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海外外包(海外设厂)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劳动力短缺、高工资、高地价)和外部压力(货币升值、关税和配额)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每一个国家的纺织和服装业国际化的复杂性。通常情况下,生产的国际化最初是由配额引发,但当供应方面的因素变得不利时,国际化进程便大大加快了。配额决定了何时开始生产外移,而海外市场与社会网络的进入优先权决定了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公司去哪里。在这种国际分工中,技术密集型活动被保留在东亚而劳动力密集型活动被重新安
9、置。421香港1964年,英国对纺织品强加的进口限制是香港企业国际化的起因,这导致了香港制造商在60年代末把生产转移到新加坡、台湾和澳门。这三个地区的居民与香港投资者在文化和语言上具有亲和力。此外,澳门受惠于毗邻香港(的位置),而新加坡对英国的出口拥有英联邦特惠关税资格。70年代初期,香港成衣企业将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毛里求斯作为目标。这第二轮对外投资是由配额限制与特定的东道国刺激而促成的。例如,毛里求斯设立出口加工区就是为了吸引香港投资者,尤其是以较低关税的优惠条件出口到欧洲市场针织服装制造商。1978年中国经济的开放是对香港纺织及服装公司国际化的最大刺激。起初,生产分包给国营工厂,但最终依靠
10、生产品种的广泛、金融和商业合资企业的外发到中国加工安排被设立。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对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导致了香港的制造业的空洞化。1991年,香港的47000家工厂雇用了68万名工人,这个数字低于1980年907万制造业工人的峰值记录的25。(KHANNA,1993年,第19页)纺织品和服装的下降尤其严重。香港纺织工业的就业人数从1984年的67000人到1994年36000人下降了47。与此同时,香港服装工作从1984年的300000暴跌到1994年的1370004人在十年中下降了56(DECOSTER,1996年,第65页)。虽然制造业下降,但交易活动的发展在1991年为香港增加了大约
11、70万个公司和370万个就业机会,与1978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5倍,在贸易部门的职工人数增加了4倍(KHANNA,1993年,第19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贸易公司已经取代了工厂,成为香港的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关键的经济代理人。1995年,香港企业仅在珠江三角洲的邻近省份广东省,就开建了2万多家工厂,雇用了455万工人(DECOSTER,1996年,第96页)。香港工业的就业人数在1995年缩减至386000人,刚刚超过香港劳动力总数的15(BERGERANDLESTER,1997年,第9页),香港制造商通过在中国大陆的外发加工安排,在国内实际增加的劳动力超过十倍。香港成衣制造商对中国大陆低劳
12、动力成本的极端依赖有几个风险,可能在将来破坏这个模型的可行性(BERGERANDLESTER,1997年,第158162)。首先,尽管广东省曾经是低工资和劳动力充足的区域,但是工资和土地成本已经急剧上升。随着广东成本的上升,香港制造商希望保留这个华人为基础的生产系统,但必须将他们的设施越来越深入转移到中国内陆,他们将在那里再次遇到不好的道路、供水不足和电力系统以及商业基础设施缺乏。第二,随着生产向内陆移动,将越来越难以维持香港经理的充足供应。试图提升其在广东工厂的运作可能会更好,而不是试图复制珠江三角洲模式进一步大规模向内陆拓展。第三,在亚洲,印尼、斯里兰卡、印度、缅甸、越南等新的低成本的服装
13、出口国正在兴起。而作为廉价生产基地,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盆地经济的织机,与美国庞大的市场更接近。香港在这些位置没有许多特殊的优势,这表明它应避免进入低工资的离岸生产网络,而应更充分地利用增强服务制造业全球的趋势,香港在这方面保持了强大的竞争优势。422韩国同香港类似,韩国和台湾服装制造业的国际化最初是为应对配额限制的。韩国服装企业缺乏足够的出口配额,在塞班岛、马里亚纳群岛的一个美国的免配额区域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国内工资上涨与工人短缺的制约促成了最近的国际化浪潮。拉丁美洲、东南亚和南亚是吸引韩国企业最多的低工资地区。拉丁美洲(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共和国等)由于邻近美国市场且容易获得配额,刺激了韩国企业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印尼、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对投资的)拉动主要来源于他们世界上最低的的工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