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08111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教材的编排打破了纯知识的框架,更注重人文色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2004 年,宁波市决定在初三历史与社会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这无疑给学生们注上了一枚兴奋剂。开卷考试能减少死记硬背,避免学生“沉入题海” ,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作为一名 2003 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也庆幸,正好赶上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旧教材的束缚,一开始接受的就是新课程的理念。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在我们这代多么期盼的开卷考终

2、于在我的学生这代实行了。 “终于从苦背中解放出来了” ,这是令多少人欢欣鼓舞的改革。可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以下几个事件:事件一:初二年级有一学生小 A,不爱学习,品行较差,所幸,智力尚可。上课不乐意认真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也从来不按时交作业。问及:“你这样能行吗?”一番孜孜不倦的教悔后,得到他一句不屑一故的回答:“反正是开卷考。放心,到时候我肯定能找到。 ”老师谔然。事件二:初三年级有一学生小 B,学习态度认真,初一、初二该科目考试成绩均优秀,可是到了初三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科目一综合、要开卷的内容一增多,就溃不成军,遇到综合题不知道从何下手。问及缘由:“内容实在太多,我来不及翻

3、书了。 ”事件三:一次,当我给初二的学生上京杭大运河这块内容时候,顺带提及了古运河流经了今天的哪些省级行政区划,由于八年级教材未附带中国政区图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反应不过来,更别提这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了。这种情况再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回想我初中时候的社会考试,全是闭卷的,那时候对于地图的内容大家都是捻熟于心,似乎一闭上眼,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张张地图。事件四:一日,碰到了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笑问:“你们现在初中的历史是怎么在教的呀?现在进来的学生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最基本的朝代顺序都不知道”2于是:不禁让我困惑,目前的开卷真的有益?该好好反思四年来走过的路了。开卷倡导之初多令我们兴奋,可是,

4、现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卷考似乎令学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历史与社会的地位下降了,学生们的眼里只有语、数、外和科学。对于历史与社会 ,天真得以为实行开卷考了,就不用背了,考试一定很容易。开卷嘛!到时把书本带上,书中都有答案,翻翻书而已。于是,在平时上课时,就不认真听讲,认为在考试前,只要把重点划一下。到考试时,只要根据题目一题一题在书中找到答案,抄到卷子上就行了。出现类似于小 A 的情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造成学生的在初一、初二的学习中基础知识不扎实。而现在初三开卷考的试题都是提供一定的背景需联系实际的题目,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于是,象小 B 一样的学生就

5、多了。失误表现在:1、直接从书中找题。有的同学出于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试时把所有的资料都带入考场,恨不得马上能长出“三头六臂” ,守着一大堆资料左右开弓,结果抱怨时间不够用。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不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缺乏对题目的完整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有些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发挥的题目,答案不在课本中,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缺少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只是围绕课本就事论事。另

6、外,由于忽视知识的记忆,结果,连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没法掌握。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类似那位高中老师说的情况,那么,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不是白学了吗?这样的“开卷”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下以更有效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评价。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都是看只中分数,这种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它与我国的评价方法也不无关系。过去一次性的期末考试,助长了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倾向。因此,良好的评价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科良性发展都3是有好处的。于是,我想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多元化的方式给予评价?虽然,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

7、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向多元;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考试形式上,虽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但在操作上则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的考核,使得很多学生只重视孤注一掷的卷面考;在考核内容上,还侧重于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态度和行为情感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他们应付考核的唯一手段就是临场翻书,遇到开放灵活的题目便无从下手。开卷的大背景我们无法改变,针对目前的问题,

8、作为基层的教学实践者,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评价策略。对此,我提出以下设想: 方法一:开闭结合,综合运用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目前应运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开卷有益,适时的闭卷是为了更好的开卷。诚然,目前,开卷考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重要的,不仅仅为了考试。开卷考根本精神应该源于书本,而书之本在于记忆,缺乏记忆这个环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假设连最简单的中国地图、省级行政区划都弄不清楚,何以开口以中国人自居呢?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何谈综合能力的运用。这里,我不是主张倒退到闭卷的时代,只是主张,不应忘记闭卷也是终结性评价的有效方式。例如,初一第一学期基本是地

9、理知识,这些内容应以理解为基础,以运用为目标,我和同事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同一张试卷,一届学生做闭卷考,第二届学生做开卷考,两届学生的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届学生开卷的成绩要差于第一届闭卷时候的成绩。是不是该思考下这是为什么?无非是学生错误地把“开卷考”和“翻书抄”划上了等号,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了学习上的不努力,客观上也导致了缺乏了知识的实际应运能力。所以,我建议,初一、初二阶段的考试形式中可以实行开闭结合。比如,客观题部分,如选择题,可以实行闭卷,以考验学生对于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4考核诸如基本制度、国策方针、常识类的题目;主观题部分实行开卷,只要立意正确,材料都可以开卷找。一张

10、试卷两种方式结合,既可以注重学生基础,又能体现综合运用能力,还能提高考试的效率。不至于出现类似于考试铃一响,只完成选择题这种情况。方法二:口手互动,灵活应用过程性评价。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核方法,应既要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要考查知识能力,也要考查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感,要把动口、动手、动脑联系起来,综合评价学生。我常和学生说:“态度决定一切。 ”当然,只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这门科目上想取得好的成绩不是太难。但是,对于那些学困生,或许由于智力因素不如他人,即使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能取得一个光鲜的考试成绩,只要他努力了,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用心完成,每次探究活动都能积极参与,是不是也该给

11、予他肯定呢?此外,不妨在平时多展开些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的课题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比如, “宁波风俗习惯的调查” 、 “宁波周遍的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 。当然,也可以结合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内容展开,比如,针对八下过年:感悟身边的传统这课,可以衍生出诸如“传统节日的新变化” , “初中生春节期间消费情况” , “如何处理我们的压岁钱” 等众多的探究课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上,老师可以在课前以全民参与为原则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准备,课堂上学生组队自由辩论、或者小组课题答辩的方式展示成果,以集体的荣誉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不擅于口

12、头表达的同学,可以把同学们有效探讨在课后结合成社会调查小论文。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表现量化为分,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如果遇到学习任务较紧张的短学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探究实践,也可以尝试在每节课前花 5 分钟时间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重点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口头总结,老师将其表现量化为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全班同学一起复习、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我们姑且把上述方式称为“口试” , “口试”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的,也可5以利用课前 5 分钟,表述一件身边发生的事或者时政新闻,毕竟 “生活才是学习的本源” ,同时,利用自己所

13、学的理论知识阐述和论证时政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时政的敏感性。方法三:记录成长,重视发展性评价。当前,在现代教学评价的诸多理论观点中,发展性评价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是一种促进评价对象为主体、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评价。联系历史与社会综合评价的实际,我们不能以某一次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合作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再进行自我总评。要把学生前后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要把认知同行为联系起来。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一个经常性不及格的同学得到 80 分的成绩远比一个经常性能拿 80 分的同学得 90 分难得多,我们不应该光以一个仅仅以综结性

14、评价的成绩作为对这个学生的最终考核。对于学困生的认知的正确评价是老师最容易忽视的。因为往往只有最后能拿到高分的优等生最受老师的关注,而那些学困生长此以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 ,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因此,需要学校、任课老师、学生一起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清楚,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里,只要我努力了,就有回报。所以,我建议,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评价,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因此,对学困生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

15、消除自卑,才能帮助其逐步走向成功;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综上,个人认为,一次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业评价,应该是多元化整合形的评价。比如,以期末总评为例,考试的成绩即终结性评价可占 60%,6平时的口头表达记录、社会实践小论文可占 30%,平时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可占 10%。我相信,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目前还存在简单、粗糙、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等缺点,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不断的完善。也希望各界同仁、前辈予以批评指正,共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