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州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三五” 规划、 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情况“十二五” 时 期,是我市 经济社会各项事 业开新局、立新篇的五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的五年。全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服务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截至 2015 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63.9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34.6%,其中:党政人才 1.56 万人、经营管理人才 1
2、2.9 万人、专业技术人才 27 万人、高技能人才 10.3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 5.68 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782 人。我市 2013和 2014 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省人才工作考核优秀市。一是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 南太湖精英计划” 加快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实施意见(湖委办201315 号),引进“ 南太湖精英计划 ”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 430 个,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9 人,省“ 千人 计划”74 人,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5 个, “国千” 、省 领军 型创新 团队入选数量均位居全省第 3 位,争取省以上人才项目资金 1.28 亿元。引进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6
3、715 人,年均增幅达 17.8%。柔性引进“ 两院”院士 62 人,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45 家,入选省级工作站 9 家。二是本土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7.5 万人次,选拔市“1112”人才 486 人,入选省“151”人才 54 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 23 家,培训农村“两创” 实 用人才 5.68 万人,新增社工 师、助理社工师 664 人,遴选培育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 38 个、培训各类文化人才 57500 人,新建“名师 名校长” 工作室 70 个,培养中 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 1145 人,引进培养硕博士医疗人才 440 人。三是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优化提升。出台
4、了湖州市优化企业人才服务十条举措(20132017 年)(湖委办2013 63 号), 颁发“湖州服务绿卡”420 张,建立市、县区全覆盖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 服务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每年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 项目成长助推“七大” 行动 。湖州开 发区创建省级海外高 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吴兴区、南浔区科创园创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德清县“千人计划”产业 园、省地理信息 产业园、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启用。2013 年以来,引进人才项目产值和销售年增幅 100%以上,利税和利润年增幅 140%以上,2 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四是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全面强化。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
5、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13 40 号),健全人才工作 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和县区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20152017 年)(湖委办2015 35 号),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人才总量还不够大、结构性短缺问题还比较突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够高,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和团队还比较紧缺;与经济领域人才相比,社科领域人才相对较少,缺乏高端的领军人才;高水平人才发
6、展平台还不够多,人才承载能力还不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市场主体和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够明显,国际化水平不够高;与人才创业相配套的风险投资、人才猎头等中介机构还不够多,人才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还不够强,等等。(二)“十三五”时期人才发展面临形势“十三五” 时 期是湖州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 的关键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关键期、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形成适应赶超发展的人才优势并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化,任务更加艰巨,需求更加迫切。一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形势。在“一带一路” 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引领下,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
7、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批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竞争更加突出。湖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一体化中既有可以更多获得共享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人才资源的机会,也面临周边省份和地区纷纷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区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压力。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湖州将加速融入到长三角、杭州都市区等区域经济圈,加速融入到“一带一路” 、长江 经济带等国家 战略,全方位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湖州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力将明显提升,滨湖一体化发展也使更多的项目、产业、人才、要素将向滨湖区域集聚。湖州的人才发展必须增强发展意识和短板意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8、以虎口夺食的气魄抢夺高端人才,以锲而不舍的韧劲推进人才项目实施。二是创新发展动能转换的新形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转型新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 “中国制造 2025”计划、 “互联网” 行动,为湖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更对人才数量、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对于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极端重要性。湖州的人才发展必须服务于“ 4+3+N”产业发展和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形成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在新旧动力转换的进程中,高成长性的产业
9、、颠覆式的创新、爆发式的增长对人才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 任务目标,逐步形成与产业需求相衔接、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产业分布相一致的人才结构,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要加强人才引育与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园区提升等方面的融合,积极吸纳周边大城市的资源要素,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2016 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打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10、人才制度,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市委提出在“十三五 ”期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人才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满意度导向,围绕加快赶超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提升人才的尊荣感、获得感、归属感和成就感。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变化,转变发展理念,切实补齐制约发展的人才短板,努力扬长避短,着力厚植优势,奋力赶超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
11、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围绕湖州“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的战略目 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党管人才总体格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人才“四重 ”清单实施为支撑,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强化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打造集聚人才资源、提升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发挥人才作用、创新人才体制的“五位一体 ”人才发展体系,建 设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创建“长三角人才生 态最优城市” ,激发人才潜力,释放人才红利,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为湖州加快建设
12、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的强有力人才支撑。(二)基本原则1、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紧贴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任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2、高端引领、整体推动。按照高水平、均衡性、增优势的要求,既重视人才的数量,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骨干和核心作用,提高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都得
13、到重视和培养,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经济社会各方面人才队伍。3、补齐短板、精准施策。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住人才发展的关键、核心、急需方面,找准人才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重视人才需求供给侧改革,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举措,不断激发人才发展潜力,厚植人才发展优势。4、市场导向、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用人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两个积极性,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三)发展目标1、人才资源总量较快增长。到 2020 年,全市
14、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83.9 万人,其中,党政人才总量达到 1.6 万人,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 19.6 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34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15.3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 11.68 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 1500 人。2、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到 2020 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 20.9,万人拥有 R&D 活动人员达到 75 人年,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达到 8:28:6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 30以上。力争“南太湖精英计划” 领军 型创业创 新团队和人才达到 1000 个左右,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 100
15、00 人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5000 人以上。3、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到 2020 年,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16.2%,人才贡献率达到 39.3%。“南太湖精英计划”项 目实现销 售收入超 300 亿元,税收超 30 亿元,在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 10 家以上,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4、人才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加大市、县区人才发展财政专项投入,基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人才投入机制。新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1 家以上,省级“千人 计划” 产业园 1 家以上,实现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县区全覆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创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人才政策比较优
16、势明显增强。三、主要任务(一)精准引育重点产业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围绕“4+3+N”产业发展和省级特色小镇培育需求,完善以“南太湖精英计划” 为龙头的系列引才工程,坚持“高精尖缺 ”导向,列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 英雄 谱” 及“分布图”,推广引才活 动服务外包、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建立引才基金等市场化、常态化方式,争取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紧缺高端人才。强化柔性引才理念,进一步扩大与浙江大学“ 市校合作 ”领域,加大院士专 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从“引进来” 向 “本土化”延伸。(二)统筹开发培养各类本土人才队伍。优化
17、整合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本土人才培养项目资源,制定实施本土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支持方式,形成与“南太湖精英计划”配套的本土人才工程“ 姊妹篇” ,让各类 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着力缓解我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三)持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支持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作用,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 ”、专业化服务。深入
18、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成长助推“七大 ”行动,加快推进上市挂牌培育三年行 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不断完善“湖州服务绿卡” 、优化企业人才服务“10 条” 等政策举措,解决高 层次人才来湖创业创新需求。(四)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在人才引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一批实施办法,形成“1+N”政策体系。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鼓励支持县区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中科院湖州产业化创新中心人才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
19、垒,消除身份障碍,促进人才流动集聚,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和创业项目孵化器。鼓励支持县区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面上改革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重大人才工程(一)南太湖精英计划。突出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坚持“ 高精尖缺 ”标准,深化完善海内海外并举、创业创新共引、团队个体并重、长期短期衔接引才体系,探索薪酬评价、风投评价等市场化评定机制,大力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 ,引进一批我市产业紧缺急需的顶尖人才和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创新高校院所引才机制,鼓励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科院湖州产业化创新中心等高校院所引进“千人计划” 和“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完善人
20、才创业投融资体系,健全人才贷款贴息、风险池等政策机制,探索众筹、众投等新型人才创业融资模式,构建国家、省“千人计划 ”和“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鼓励科技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高层次人才无需担保抵押的平价贷款。优化人才项目财政资助资金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建设人才专项基金,探索政府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拨 +投”方式,推 动 各类产业基金优先投入人才项目。完善经 费专 账 管 理 制 度 ,推动人 才 券 扩 面 升 级 ,推 动 企 业 在 人 才 薪 酬 、股 权激 励 等 方 面 加 大 投 入 。改进人才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动态灵活、科学精准的绩效评价指标,实行项
21、目入选、资金拨付、年度绩效第三方全过程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三五” 期间,新增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500 个以上。(二)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围绕推动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定实施“南太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整合各类人才培养工程资源,建立统一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管理平台。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特点个性定制培养路线,完善工作津贴、项目资助等政策,搭建工作室、工作站等培养平台,统筹推进农业、教育、卫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大师级本土人才。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1112”人才、 “南太湖新技师” 、“名师 名校长”等工程青年人才入选比例,鼓励设立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