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17155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二、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

2、;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5、教学工具多媒体6、课时安排三课时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激趣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2)初读感知1.介绍孔子和论语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

4、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5、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不亦说(yu)乎 人不知而不愠(yn) 曾(zng)子 吾(w)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十有(yu)五 不逾(y)矩(j)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一箪食(dn) 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曲肱(gng) 博学而笃(d)志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3)研读赏析1.学习第一章齐读第一章重点字词解释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

6、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整章译文明确: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明确: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第二句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

7、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二章齐读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曾子:姓曾,名参(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 505前 436 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我

8、自己。为:介词,给、替。谋:谋划,考虑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整章译文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明确:这一章表明了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通过反省自身是否做到忠于人、信于友、习于传,来发现自己言行上的缺漏,不断地自我完善。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三章齐读第三章重点字词解释有:通假字,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9、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不觉得不顺。从:遵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而:连词,表顺接。整章译文明确: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教师补充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

10、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明确:这一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

11、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成语“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4)拓展延伸通过这三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做?(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论语;学习讨论了前三章;在这简短精炼的语言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