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18491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159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教师:_班级:_时间:_教案目录:1、白杨礼赞 2、囚绿记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4、*草莓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写作-倾吐心声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5、孔乙己 6、一厘米 7、*差半车麦秸 8、*清兵卫与葫芦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写作-续写 清兵卫与葫芦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0、吴汉何尝杀妻 11、*大小猫洞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写作一事一议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14、*给儿子的一封信 15、*给女儿的信 16、给布特勒的信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17

2、、茶馆(节选) 18、陈毅市长(选场) 19、*开国大典(节选)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 20、秋水 21、*愚公移山 22、*扁鹊见蔡桓公 23、捕蛇者说 诗词五首之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口语交际-从“ 愚公移山“谈起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25、论语 十则 26、鱼我所欲也 27、*订鬼 28、*马说 29、诗词五首 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韦应物) 约客(赵师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 写作-

3、写一篇学习小结 附录一:修辞知识 附录二:应用文示例1、白杨礼赞教学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新授课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 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 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 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 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采用含蓄的象征手

4、法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 的革命精神。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 1、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 白杨村和黄土高原的图片 教学时间 3 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写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课文介绍:参见教材分析 作者介绍:茅盾,小

5、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等等。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虬枝 纵横决荡 秀颀 傲然挺立 恹恹欲睡3.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

6、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 1 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 5-6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 9 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是如何描写

7、黄土高原的。然后思 考: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识记生字,练习背诵第五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

8、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总的外部形态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怎样来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的? (3)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特征(2)分别从干、枝、 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绝无旁枝;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紧靠拢,不旁逸斜出;写叶,突出了它的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的;写皮,点明它光滑,银色的晕圈,微微地泛出淡青色。(3)文章中用“倔 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 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

9、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 7 段中,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

10、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 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 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第三课时1、听写生字词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虬枝 纵横决荡 秀颀 傲然挺立 恹恹欲睡2、读第

11、五自然段,导入新课。3、象征手法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标志。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12、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 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 抗日军民的形象在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

13、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的写作线索。 明确: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4、6 、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 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六:作业1,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

14、是平凡的树。 第 8 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4,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落叶,楠木,梅花,太阳,荷花,蜡烛,翠竹,热水瓶5,仿照课文,写一篇先记叙后抒情的散文,要求运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囚绿记教学课题 囚绿记 课型 新授课教材分析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授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 1939 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

15、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

16、写法。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授,体验学习的乐趣。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 的认识、感授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授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授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2,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 ppt 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补充一课时一、导入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

17、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1、校准字音字义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陆蠡(l) 涸(h) 辙(zhe)婆娑 (psu) 猗(y) 蕈(xun)菌 瞥(pi)见了截:直截。涸辙:干涸的车辙。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猗郁:茂

18、盛的样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2、课文的结构:寻绿(14)喜悦满足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放绿(13)尊敬祝福思绿(14)怀念期盼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2、作者为什么要“囚” 绿?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么?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