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洞口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年)洞口县气象局二一五年十一月2洞口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年)一、 总则 .6(一)规划目的和意义 .6(二)编制依据 .6(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6(四) 指导思想 .7(五)基本原则 .7(六)气象灾害防御目标与任务 .8二、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10(一)非工程防御能力现状 .10(二)防御工程现状 .111、防汛抗旱工程 .122、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123、防雷减灾工程 .124、应急避险工程 .125、通信保障工程 .126、应急保障工程 .13(三)面临的形势 .13(四)存在的问题 .14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防御分
2、区 .15(一)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1531、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152、干旱风险区划 .163、雷电风险区划 .164、高温风险区划 .165、低温冷害风险区划 .166、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17(二)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17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措施 .18(一)非工程性措施 .18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182、气象监测预测系统建设 .183、信息处理与发布平台建设 .184、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9(二)工程性措施 .221、防汛抗旱工程 .222、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223、防雷减灾工程 .22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23(一)组织体系 .231、组织机构 .232、工
3、作机制 .233、队伍建设 .244(二)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241、风险评估制度 .242、部门联动制度 .243、应急准备认证制度 .254、目击报告制度 .255、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26(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261、组织方式 .262、应急流程 .26(四)气象灾害调查评估 .271、气象灾害的调查 .272、气象灾害的评估 .27(五)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 .281、气象科普宣传教育 .282、气象灾害防御培训 .28六、保障措施 .29(一)加强组织领导 .29(二)纳入发展规划 .29(三)强化法规建设 .29(四)健全投入机制 .30(五)依托科技创新 .30(六)促进
4、合作联动 .315(七)提高防灾意识 .31七、附 则 .316前 言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雪峰山脉东麓,资江上游。东接隆回县,南连武冈县、绥宁县,西枕怀化市洪江市,北邻溆浦县、安化县。地势西北山多岭峻,中部地势低平,东南丘陵棋布。东西长 80.15 千米,南北宽 65.3 千米,总面积2184.01 平方千米。洞口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末夏初多暴雨,盛夏初秋多旱。西北部雪峰山地区和东南部丘岗地区,气候差别明显。每年因暴雨、干旱、冰雹、冰冻、低温冷害、高温热浪、雷电、大雾、霾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带来严重威胁,给城市化建设、防灾减灾、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进程等都带来重大影响。为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7一、 总则(一)规划目的和意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科学指南。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指导,科学编制洞口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对进一步加强全县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
6、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 湖南省实施办法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 湖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编制本规划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适用范围:本规划是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洞口县区域内。规划期限:规划期为 20152020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15年。8(四)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导,以促经济
7、调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 年) 、 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年) 、 邵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年) 为依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以防御灾害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区) 、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8、,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全社会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9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并
9、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而实行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5.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六)气象灾害防御目标与任务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到 2020 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 4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
10、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 20%。(1)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以建立全社会气象10灾害防御体系为目标,成立县-镇-村一体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逐步形成防御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加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信息覆盖率达 95%;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县局水平。(2)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按照
11、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建立“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综合观测、数据传输和处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受众面达 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 90以上。(3)提高暴雨洪涝防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25,暴雨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针对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制定防御方案,为各级防汛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建立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做到防御标准内暴雨洪涝不出险不失事,主要交通干线安全;遇超标准洪水,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确保河流等防洪工程安全,避免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