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量方法(二) (代码 00994)自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基本知识点:一、 数据的分类:按照描述的事物分类:1分类型数据:描述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本质表现是文字形式;2数量型数据:事物的数量特征,用数据形式表示;3日期和时间型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类:1截面数据:事物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即横向数据;2时间序列数据:事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即纵向数据;3平行数据: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的组合。二、 数据的整理和图表显示:1组距分组法:1) 将数据按上升顺序排列,找出最大值 max 和最小值 min;2) 确定组数,计算组距 c;3) 计算每组的上、下限
2、(分组界限) 、组中值及数据落入各组的频数vi (个数)和频率 ( ) ,if miivy1频 数 的 和组 中 值 ) 的 和( 频 数平 均 数形成频率分布表;4) 唱票记频数; 5) 算出组频率,组中值;6) 制表。2饼形图:用来描述和表现各成分或某一成分占全部的百分比。注意:成分不要多于 6 个,多于 6 个一般是从中选出 5 个最重要的,把剩下的全部合并成为“其他” ;成分份额总和必须是 100;比例必须于扇形区域的面积比例一致。3条形图:用来对各项信息进行比较。当各项信息的标识(名称)较长时,应当尽量采用条形图。4柱形图:如果是时间序列数据,应该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据大小
3、,即应当使用柱形图,好处是可以直观的看出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5折线图:明显表示趋势的图示方法。简单、容易理解,对于同一组数据具有唯一性。6曲线图:许多事物不但自身逐渐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也是逐渐变化的。具有更加自然的特点,但是不具有唯一性。7散点图:用来表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数据变化的趋势。8茎叶图:把数据分成茎与叶两个部分,既保留了原始数据,又直观的显示出了数据的分布。三、 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1平均数:容易理解,易于计算;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是数据集地“重心” ;缺点是它对极端值十分敏感。平均数 数 据 的 个 数全 体 数 据 的 总 和 nix12中位数:将数据按从小
4、到大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它的优点是它对极端值不像平均数那么敏感,因此,如果包含极端值的数据集来说,用中位数来描述集中趋势比用平均数更为恰当。3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缺点是一个数据集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优点在于它反映了数据集中最常见的数值,而且它不仅对数量型数据(数据都是数值)有意义,它对分类型数据集也有意义;并且能够告诉我们最普遍、最流行的款式、尺寸、色彩等产品特征。4分组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 为组数,v i 为第 i 组频miivy1频 数 的 和组 中 值 ) 的 和( 频 数平 均 数数,y i 为第 i 组组中值。5平均数
5、,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数据分布是对称分部时: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数据分布不是对称分部时:左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右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四、 数据离散趋势的度量:1极差 R最大值 max最小值 min2四分位点:第二四分位点 就是整个数据集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点2Q是整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 个(若 不是整数,取左右1Q41n两个的平均) ;第三四分位点 是整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 个3 314n(若 不是整数,取左右两个的平均) 。四分位极差 ,它34n 3Q1不像极差 R 那么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着没有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有信息地缺点。3方差:离平均数地集中位置地远近
6、; nyvvyynxxn iiiii ii 2221222 )(1)( 是频数, 是组中值, 即数据的个数, 即用分组iviyivivy数据计算的平均数。4标准差: 。2变异系数:表示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分散程度。10xV基本运算方法:1、一组数据 3,4,5,5,6,7,8,9,10 中的中位数是( )A5 B5.5C6 D6.5解析:按从小到大排列,此九个数中,正中间的是 6,从而答案为 C。2、某企业 30 岁以下职工占 25%,月平均工资为 800 元;3045 岁职工占50%,月平均工资为 1000 元;45 岁以上职工占 25%,月平均工资 1100 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
7、为( )A950 元 B967 元C975 元 D1000 元解析:25%*800+50%*1000+25%*1100975,故选 C。3、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50、25,这组数据的变异系数为( )A.0.2 B.0.4C.0.5 D.0.7解析:变异系数 ,故选 C。10xV25.4、若两组数据的平均值相差较大,比较它们的离散程度应采用( )A极差 B变异系数C方差 D标准差解析:考变异系数的用法,先 B。5、一组数据 4,4,5,5,6,6,7,7,7,9,10 中的众数是( )A6 B6.5 C7 D7.5解析:出现最多的数为众数,故选 C。6、对于峰值偏向左边的单峰非对称
8、直方图,一般来说( )A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B众数中位数平均数C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D中位数 众数平均数解析:数据分布是对称分部时: 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数据分布不是对称分部时:左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右偏分布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需要记住提,峰值偏向左边的单峰非对称直方图称为右偏分布,峰值偏向右边的单峰非对称直方图称为左偏分布,从而此题答案为 B。第二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基本知识点:一、 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1随机试验:a) 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b) 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在试验之前是确切知道的;c) 试验结束之前,不能确定该次试验的确切结果。
9、2样本空间 :a) 所有基本事件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空间,是必然时间;b) 样本空间中每一个基本事件称为一个样本点;c) 每一个随机事件就是若干样本点组成的集合,即随机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d) 不包含任何样本点的随机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 。3样本空间的表示方法:a) 列举法:如掷骰子 1,2345,6b) 描述法:若掷骰子出现 可描述为:掷骰子出现奇数点。二、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1. 事件的关系:a) 包含关系:事件 A 的每一个样本点都包含在事件 B 中,或者事件 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 B 的发生,成为事件 B 包含事件 A,记做。若 则称事件 A 与事件 B 相等,记BA或 者 且做
10、AB。b) 事件的并:事件 A 和事件 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 A 与事件 B 的并,记做 。或 者c) 事件的交: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 A 与事件 B 的交,记做 。或 者d) 互斥事件:事件 A 与事件 B 中,若有一个发生,另一个必定不发生,则称事件 A 与事件 B 是互斥的,否则称这两个事件是相容的。e) 对立事件:一个事件 B 若与事件 A 互斥,且它与事件 A 的并是整个样本空间 ,则称事件 B 是事件 A 的对立事件,或逆事件。事件 A的对立事件是 , 。A,f) 事件的差:事件 A 发生,但事件 B 不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 A 与事件 B 的差
11、,记做 AB。2运算律:a) 交换律: ;A,b) 结合律: ;)()()( CBC,c) 分配律:)()()()()()( CABCABAC,d) 对偶律: 。,三、 事件的概率与古典概型:1. 事件 A 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 称为事件 A 发生的概率,记做:p, 。pP)(102. 概率的性质:a) 非负性: ;)(b) 规范性: ;10pc) 完全可加性: ;11)()(iiiAPd) ;0)(Pe) 设 A,B 为两个事件,若 ,则有 ,且B)()(APB;)(3. 古典概型试验与古典概率计算:a) 古典概型试验是满足以下条件地随机试验: 它的样本空间只包含有限个样本点; 每个样本点的发
12、生是等可能的。b) 古典概率的计算: ;NAP)(c) 两个基本原理: 加法原理:假如做一件事情有两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m种不同方法,而在第二类办法中有 n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就有 m+n 种不同方法。加法原理可以推广到有多类办法的情况; 乘法原理:假设做一件事情可以分成两步来做,做第一步有 m种不同方法,做第二步有 n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有mn 种不同方法。乘法原理也可以推广到多个步骤的情形。4. 条件概率: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假定 P(B)0) ,事件 A 发生的概率称为事件 A 在给定事件 B 下的条件概率,简称 A 对 B 的条件概率,记做: ;)(|(
13、P5. 概率公式:a) 互逆:对于任意的事件 A, ;1)(Pb) 广义加法公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事件 A 和 B,)()()(BP广义加法公式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事件的并的情形,特别地: )()()()()()( ABCPCPCACBP c) 减法公式: ;)()(BP )()(BA, 则d) 乘法公式:P(AB)P(A)P(B|A) ,P(A)0;e) 事件独立:若 ,则 相互独立。()()与f) 全概率公式:设事件 A1,A 2,, An两两互斥,A1+A2+A n(完备事件组) ,且 P(A i)0,i1,2,n 则对于任意事件 B,有:;ni iiP1)|()(g) 贝叶斯公式:条件同
14、上, 则对于任意事件 B,如果 P(B)0,有:;1()|)(|)jjjniiiABP基本运算方法:1、事件的表示:例 1、设 A、B、C 是三个随机事件,用 A、B、C 的运算关系表示事件:A 不发生但 B 与 C 发生为( )A B.C. D. CAB解析:本题考察事件的表示方法,选 B。例 2、对随机事件 A、B、C,用 E 表示事件:A、B、C 三个事件中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则 E 可表示为( )A.AUBUC B.ABCC. D.UA解析:选 A。2、古典概型例 1、正方体骰子六个面点数分别为 2、4、6、8、10、12,掷二次所得点数之和大于等于 4 的概率为( )A. B.36
15、1C. D.11解析:样本空间中样本点一共有 36 个,两次掷得点数和不可能小于 4,从而选D。例 2、在一次抛硬币的试验中,小王连续抛了 3 次,则全部是正面向上的概率为( )A B91 81C D6 3解析:样本空间一共有 8 个样本点,全部正面向上只有一次,故选 B。例 3、某夫妇按国家规定,可以生两胎。如果他们每胎只生一个孩子,则两胎全是女孩的概率为( )A. B.16 81C. D.4 2解析:生两胎,样本空间共有 4 个样本点,故选 C。3、加法公式、减法公式、条件概率例 1、设 A、B 为两个事件,P(A)=0.4,P(B)=0.3。如果 BA,则 P(AB)=( )A0.1 B
16、0.3C0.4 D0.7解析:BA,则 P(AB)P(B),故选 B。例 2、设 A、B 为两个事件,P(A)=0.4,P(B)=0.8,P( )=0.5,则 P(BA)B=( )A0.45 B0.55C0.65 D0.375解析:由 P( )P(B)P( ),从而 P( )0.3,P(BA)= A0.375,P(B)故选 D。例 3、事件 和 B 相互独立,且 P( )=0.7,P(B)=0.4,则 P(AB)=( AA)A0.12 B0.21C0.28 D0.42解析:事件 和 B 相互独立知事件 A 与 B 独立,从而 P(AB)=P(A)P(B)=0.12,A。例 4、事件 A,B 相
17、互独立,P(A)=0.3,P(B| )=0.6,则 P(A)+P(B)=( )A.0. B.0.3C.0.9 D.1解析:由事件 A,B 相互独立知 P(B| )= P(B)=0.6,从而选 C。A4、事件的互斥、对立、独立关系:例1、A与B为互斥事件,则A 为( )A.AB B.BC.A D.A+B解析:A与B为互斥事件,即AB ,从而选C。=例 2、事件 A、B 相互对立,P(A)=0. 3,P( B)=0.7,则 P(A-B)=( )A.0 B.0.2C.0.3 D.1解析:由事件 A、B 相互对立知 AB ,从而 P(AB)=P(A)=0.3,选 C。例 3、事件 A、B 相互独立,P
18、(A)=0.2,P(B)=0.4,则 P(A+B)=( )A.0.50 B.0.51C.0.52 D.0.53解析:P(A+B)P(A)+P(B)-P(AB),由 A、B 相互独立知 P(AB)P(A)P(B),从而P(A+B)P(A)+P(B)- P(A)P(B)0.52,选 C。例 4、事件 A、B 互斥,P(A)=0.3,P(B| )=0.6,则 P(A-B)=( )A0 B0.3C0.9 D1解析:事件 A、B 互斥有 AB ,从而 P(A-B)=P(A)-P(AB)=P(A)=0.3,选 B。=5、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例 1、在厂家送检的三箱玻璃杯中,质检部门抽检其中任一箱的概率
19、相同。已知第一箱的次品率为 0.01,第二箱的次品率为 0.02,三箱玻璃杯总的次品率为0.02。求第三箱的次品率。若从三箱中任抽一只是次品,求这个次品在第一箱中的概率。解析:设 表示抽到第 箱, 1,2,3. B 表示次品,则iAi, ,1231()()PAPA1(|)0.B2(|)0.PBA,从而 ,即第三箱的次品率为31|0.2iiiB3|.0.03.即从三箱中任抽一只是次品,这个次品在第一箱中的概率为 1/6。例 2、实战演习中,在甲、乙、丙三处射击的概率分别为 0.2,0.7,0.1,而在甲、乙、丙三处射击时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为 0.8,0.4,0.6。若最终目标被命中,求目标是由乙
20、处射击命中的概率。解析:设 表示在甲处射击, 表示在乙处射击, 表示在丙处射击,B 表示1A2A3A命中,则 ,23()0.,().7,()0.1PP, ,1(|.8B|4B|6B从而目标是由乙处射击命中的概率为 0.56.第三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基本知识点:一、 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可以逐个列出1. 数学期望:1) 定义: ,以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iipxE2) 性质:E(C) =C (常数期望是本身 )E(aX) =aE(X) (常数因子提出来)E(aX+b) =aE(X)+b (一项一项分开算)E(aX+bY)=aE(X)+bE(Y) (线性性)2. 方差:1) 定义: ;i ipE
21、xxD22)(2) 性质:D(c) =0 (常数方差等于 0)D(aX) =a2D(X) (常数因子平方提)111()|(|)6)niiiPAB2221()|).56|niiiAD (aX+b) =a2D(X)3) 公式: (方差平方的期望期望的平方) ;()()XEX3. 常用随机变量:1) 0-1 分布:a) 随机变量 X 只能取 0,1 这两个值;b) XB(1,p) ;c) E(X)p D(X)p(1-p)2) 二项分布:a) 分布律: ;nkpCkPnkn , 210)1()(b) XB(n,p)c) E(X)=npd) D(X)=np(1-p)e) 适用:随机试验具有两个可能的结果 A 或者 ,且 P(A )=p,P( )1 p,将试验独立重复 n 次得到 n 重贝努里试验。A3) 泊松分布:a) 分布律: ,02,10!)(kekX,b) XP()c) E(X)d) D(X)e) 适用:指定时间内某事件发生的次数。二、 连续型随机变量:1. 设 X 是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1) X 的均值,记做 ,就是 X 的数学期望,即 EX;2) X 的方差,记做 D(X)或 ,是 的数学期望,即:22)()DE3) X 的标准差,记做 ,是 X 的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即 ;2 22. 常用连续型随机变量:名称 分布律或密度 记法 E(X) 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