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居民幸福度研究-基于 CGSS2006 的数据分析目 录中文摘要 .3Abstract.4一、问题的提出 .5二、文献综述 .5(一)社会分层研究文献回顾 .51. 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 古典分层理论 .52. 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 现代分层理论 .63. 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 当代分层理论 .94. 社会分层研究在中国 备受关注 .10(二) 社会阶层因素与幸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121. 人口特征因素与幸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132. 资源因素与幸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133. 我国学者有关幸福度研究的综述 .15三、研究设计 .15(一)样本与数据 .15(二)变量与操
2、作化 .15(三)研究假设 .19四、数据分析 .21(一)个体特征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211、 “小女人”与“老男人”更幸福 .212、 “虚城市人”幸福度更低 .233、年龄分层下呈现出“中年困惑”现象 .25(二)资源变量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261、经济分层 有钱人阶层最幸福 .262、权力分层 掌权者阶层更幸福 .273、声望分层 中上阶层最幸福 .284、文化分层 文化资源多的群体更幸福 .295、社会关系分层 幸福度呈倒 U 型关系 .33(三)心理认同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341、心理认同分层 中上阶层幸福度最高 .34(四)研究假设得以验证情况 .36五、
3、结论与讨论 .36(一)结论 .361、个体特征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362、资源变量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373、心理认同分层下的各阶层幸福度比较 .38(二)问题的再思考 .38参考文献 .40中文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愈见明显。正是由于其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诉求也必然有所不同,对幸福的体验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从社会分层理论视角,利用 CGSS2006 数据,以多种分层标准对中国城市居民进行阶层划分,进而比较不同社会阶层的主观幸福度。结果发现:以个体特征为分层标准时,总体而言,性别不影响居民幸福度,但是, “小女人”与“老男人”更幸福;户籍
4、通过“教育程度”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居民幸福度,而且“虚城市人”幸福度更低;年龄分层下呈现出“中年困惑”现象。以资源变量为分层标准时,经济分层中,有钱阶层最幸福;权力分层中,掌权阶层未必更幸福;声望分层中,各阶层幸福度不与阶层位置呈正向关系;文化资源分层中,文化资源多的群体更幸福;社会关系分层中,幸福度呈倒 U 型关系;以心理认同为分层标准时,中上阶层幸福度最高。因此,只有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阶层群体”才不会采取“阶级行动” ,人民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和谐。关键词:社会分层;城市居民;幸福度4The Research on the well-being of urba
5、n residents under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erspectiveOn the Base of the Data Analysis of CGSS2006(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701)AbstractWith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of different social
6、 classes increasingly obvious. It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demands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groups will be different, the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will differ.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e author use CGSS2006
7、 database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with a variety of layered resource class division for Chinas urban residents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gender does not affect the residents happiness, but “ the Little Women“ and “ the old men” are happier; residence affects
8、the residents happiness by Education mediating variables, and “urban people“ is lower; stratified by age, showing that “a middle-aged confusion “phenomenon. stratified by resources variable , n the wealthy class happiest; stratified by power, the power class may not be happier; stratified by prestig
9、e, the happiness of all walks of life may not b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position; stratified by cultural resource, groups of cultural resources happier; stratified by social relations, happiness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stratified by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hierarchica
10、l standard, the middle and upper class h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happiness. Therefore, only by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reducing the unfair treatment between classes, class groups will not adopt a “class action“, the society will be more harmonious.Key words: social stratific
11、ation theory; Urba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5一、问题的提出2011 年, “幸福感”成为热词;在刚刚过去的 2012 年,央视“你幸福吗?”节目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同年,百城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 “90 后”求职意愿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多元格局 1等众多社会层面的反响来看,公民对幸福的追求愈见强烈。幸福度 2之所以备受学者们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居民幸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只发展经济(GDP)是远远不够的,地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居民幸福,而经济
12、只是影响居民幸福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吴静等,2007) 1。从国内的研究发现来看,随着近年来 GDP 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据2007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国民的幸福感并未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2004、2005、2006 年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幸福感指数分别为 3.79、3.73、3.64,呈下降趋势(受条件与能力所限,笔者未能查询到 2007 年之后这一指标) ,这一变化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刘电芝等,2012) 2。尤其是跨入 21 世纪,中国历经了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快速发展过后,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社会各阶层矛盾在一定
13、程度上被激化,各种“仇官” 、 “仇富”的极端行为不断上演,并都酿造了不同程度的悲剧。基于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中国社会目前的各阶层状况,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对中国城市居民从不同纬度进行分层,进而对不同阶层城市居民的幸福度进行比较研究,期于从一个新的理论维度对城市居民幸福度进行诠释,为学术界提供思考。二、文献综述(一)社会分层研究文献回顾“社会分层”是描述不平等的系统结构术语,反映了社会上各类物质性和象征性的资源在不同的人当中的分布。社会学家所称“层”指社会群体, “分层”即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群体,通常这些群体是按等级排列的(李春玲等,2009:3) 3。1. 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古典分层
14、理论对于不平等的论述,早在耶稣之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 Amos, Isaiah等)就有 3,而亚里士多德对不平等也有很多的论述 4,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更是对不平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5。17 世纪后,如洛克、卢梭等对封建社会的1 http:/ N. Poulantzas, Clas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 London : verso , 1974 . 9 David Lockwood ,The Blackcoated Worker . London : Allen Antony Gidens , 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
15、anced Societies. London : Hutchinson , 1973 . 7立社会分层机制,以此来保证处在社会不同位置上的角色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和保证社会有效运作。 (李强,2011:168) 。(2)以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最初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提出过五种思路:一是由查尔斯洛伦等人提出的简单的两极分化观点 10;二是由朱达希尔等人提出的新小资产阶级的观点 11;三是由巴巴拉埃伦莱克等人提出的“新阶级”观点 12;四是卡切蒂提出的三种标准阶级地位观点(所有权、剥夺权和职能因素) ;五是中间阶层论 13(李强,2011:192-194) 。通过对上述理论全面分析、
16、反省、批判,赖特提出了矛盾阶级地位论。他先是提出区分阶级标准的三种控制权 14,但是他发现控制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中间状态下还存在很多种状态 15。因此情况变得尤为复杂:在三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纯粹的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一些群体,处于既占有又不占有、既控制又不控制的位置,其即为一种矛盾的阶级地位(李强,2011:194) 。赖特说:“它们之所以是矛盾的位置,是因为它们同时具有两个不同阶级的关系特征。结果就是,它们和两个不同的阶级共享了相同的阶级利益,但同时也有不同于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的自我利益。 ”(格伦斯基,2005:89) 5。(3)以戈德索普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阶级理论戈
17、德索普认为,应该以市场状态和工作状态来划分阶级。戈德索普并不像赖特重构马克思阶级理论那样来重构韦伯的阶级理论,而只是从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角度设计了分类指标和框架。在他的阶级分类框架图中,他结合社会关系和职业分类对阶级进行了划分。在戈德索普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建构的阶级结构中,体力劳动与非体力劳动之间的区别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性分割。 (李春玲等,2009:112-116) 。10 这种观点坚持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认为“中产阶级”只是一种假象。11 这种观点认为各种专业技术管理方面的雇员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范畴,但又和传统小资产阶级有所区别。12 这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的雇佣劳动者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小
18、资产阶级不同,其构成了一个新的阶级。13 这种观点将处在中间状态不便归属的群体简单标示为“中间阶层”而不是中间阶级。14 这三种控制权包括:对金钱资本的控制权、对物质资本或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对劳动的控制权。15 这些状态包括四个级别:全部控制、部分控制、微量控制、没有控制。8图 1 戈德索普的阶级分类步骤 16(4)后工业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后工业理论家尤其强调技术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李春玲等,2009:125)丹尼尔贝尔说“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政体则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判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展矛盾的权力和要求;文化指的是表达象征和含义的领
19、域” 。 (丹尼尔贝尔,2001:474) 6丹尼尔贝尔这种将社会分为不同三个领域的做法的核心方法论是“中轴原理” 17(李春玲等,2009:130) 。而“新左派”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家对“后工业主义”提出了批评,他们要么认为社会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要么认为事实正好相反: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中产阶级衰落” 、工作两极分化、新的下层阶级正在形成的社会。 (Bennett Harrison and Barry Bluestone,1988) 7(5)精英和权力理论精英研究方面,首先应该提及的是帕累托和莫斯卡提出关于“政治精英”的论述。帕累托将精英界定为各种社会等级制中最顶端的群体,也即各个领域中最优
20、秀的人。后来他又提出了“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的区分。在他看来“治理精英”是指其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人(李春玲等,2009:155) 。莫斯卡认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或政治精英的存在是各种社会不变的事实和趋势;“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支配是不可避免的(李春玲等,2009:155) 。现代社会分层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以及研究成果最多的当属新马克主义16 该图截取自李春玲与吕鹏的社会分层理论第 117 页.17 在丹尼尔贝尔看来,整个社会的运转并非只围绕一个轴心,而是三个领域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这三
21、个领域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技术已成为主要力量;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到“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则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 ”9以及新韦伯主义的研究,这两部分的研究最经典的当属赖特以及戈德索普两人的阶级结构的测量与模型。对赖特和戈德索普两人的阶级分类框架以及阶级划分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认识和分析大体上存在一些基本的公式,这反映出来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的日益趋同趋势。他们二人的阶级分类框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的近三十
22、年里成为了社会学界阶级划分的主流模式,各国社会学家基于这两种分类框架展开了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引发了阶级和社会流动研究持续的高潮。 (李春玲等,2009:122)3. 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当代分层理论目前的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似乎不再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领域(李春玲等,2009:185) 。但是有部分学者还是坚持阶级分析,但是其阶级分析方法已经由以前的宏观层面转向了微观层面的专题研究。如戴维格伦斯基等人提出的后涂尔干主义阶级分析模式,用“小阶级”概念取代传统的“大阶级”概念,即以细分的职业群体分类取代原来的阶级分析。当代社会分层研究也更加关注如性别、种族等导致不平等或社会分化的重
23、要机制(李春玲等,2009:186-187) 。 (1)布迪厄的阶级和分层理论布迪厄对于阶级的理解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韦伯的“地位群体” ,而是根据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相似地位”来界定,这种社会空间中充斥着对物质资源和符号资源的争夺。布迪厄把这些资源分为“资本”:“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 、 “社会资本” 。在三种资本中,他关注和研究最多的是文化资本 18。再者就是布迪厄还提出用“惯习” 、 “场域” 、的概念来解释“社会空间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阶级实践” 。 (李春玲等,2009:191-204)(2)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理论当代社会分层研究者普遍认同,性别不平等是当代社会存在
24、的最重要、最普遍的三种不平等之一,性别、阶级和种族是导致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最重要的机制。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批判是来自琼亚克尔。她认为传统研究形成了“智识上的性别歧视” ,因此分层过程和结构中的女性位置和性别因素都被忽视了,分层理论成了一个只是关于白人男性的理论。其他女性主义者认为,将家庭作为分层唯一的重要单位和将女性的阶级地位等同于她们丈夫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李春玲等,2009:221-223) 。当然还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性别不平等分层研究缺陷,并也试图对其进行完善(如珍妮恩巴克斯特、斯汀戴尔菲等) 。总体来讲,在当今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分层)的研究已是热点并且也成为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部
25、分。(3)市场转型社会分层研究18 从布迪厄的观点来看,文化资本是一种继承来的语言和文化的能力。10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全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前苏联、中东欧、中国以及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全面转型,这些国家急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也导致了社会分层系统的巨大变化。 (李春玲等,2009:247)市场转型理论的早期观点认为,国家社会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将有利于直接生产者而相对不利于再分配者,有利于市场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持有者而相对不利于政治资本的持有者(李春玲等,2009:255) 。与市场转型理论相左的观点认为,干部并不见得在成为家庭农场主方
26、面会比其他人做得更为成功,但是在成为公司性企业家方面,干部则是明显成功的,他们可以将以前的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李春玲等,2009:255) 。4. 社会分层研究在中国备受关注中国是个差异性极大的国家,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因此中国社会分层变迁的情况也异常复杂,尤其是在经验研究时主要是抽取少部分城市或者只以某一城市为例进行调查分析,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缺乏较强的代表性,故本部分只能择其要点对其作简单介绍。(1)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普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为了实现资源、财产分配全民所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等构成身份的制度应运而生。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身
27、份制开始出现解体现象,身份分层地位下降,经济分层地位上升 19。 (李强,2004:17-20) 8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而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改革开放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大大上升。由此可见,无论改革前后,中国社会分层差别都较大(李强,2004:25) 。此时,社会中心群体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使得其占有社会资源的特征愈来愈突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边缘群体与中心群体差距日益扩大(李强,2004:29) 。(2)市场转型对精英阶层的影响中国的市场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体制来代替另一种体制,创造了一种旧的再分配体制与新的市场体制并存的“双重体制”的经济形式;干
28、部作为旧体制的既得利益群体,不但能够保持他们在旧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传统政治权利和特权,而且有能力利用这种政治权利与特权,在新兴的市场体制中寻求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宋时歌,2004:245) 9。由此可见,尽管经历了市场转型,但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精英”阶层仍然保持着其改革前的优势。这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等社会分层现象。19 其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形式:1、农民通过进程务工,使得农民开始突破户籍身份限制;2、政府权力逐步下降, “官本位制”有所变化;3、随着劳动力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4、人们可以通过高考、获得技术培训等后天努力使个人地位上升,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5、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的财产集中化程度有所降低,产权“排他”作用将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