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 陳麗珠 (09)4B 何曉琦 (21)4B 賴瑞君 (24)4B 梁穎莉 (32)4B 曾麗嬋 (35)目錄目錄引言 P.1大埔新市鎮 P.2大埔新市鎮土地利用的特徵 P.3大埔舊區土地利用的特徵 P.4新舊區的土地利用比較 P.5 6什麼是都市化? P.7林村河位置及起源 P.8林村河背景 P.9林村河水質 P.10水質污染的成因及解決方法 P.11 12 水污染管制條例 P.13 廢物處置條例 P.14什麼是紅樹林? P.15汀角路紅樹林特徵 P.16-17如何更好地保護紅樹林 P.18海魚養殖區的特徵 P.19-20海魚養殖區的對水質的影響 P.21-22大埔工業村之土地利用特徵及
2、其區位因素 P.23-24評論大埔是否一理想的居住地區 P.25-26感想及反思 P.27-31參考資料來源 P.32怎樣避免不同土地用途間之衝突? P.33考察當天發現的環境問題 P.34當局對環境保護的配合 P.35解決方法 P.36總結 P.37引言實地考察通過真實的個案,為我們提供一個在環境學習的機會。我們透過親身的體驗增進其對慨概念的理解。選擇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進行是項的考察活動可啟發我們對與其息息相關的環境的認識和關注。當中的問題,我們會在以下的報告中向大家用我們的體會來作個解釋.P.1簡介:1979年 1988年 2002年大 埔 區 位 於 新 界 東 北 部 , 其 中 包
3、括 大 埔 區 及 西 貢 北 ; 總 面 積 約 15,500 公 頃 。 昔 日 之 大 埔 地 區 只 屬 簡 樸 之 鄉 鎮 ,但 隨 著 地 區 發 展 迅 速 , 人 口 直 線 上 升 , 大 埔 已 成 為 一 個 住 宅 和 工 商 業 兼 備 的 模 範 市 鎮 。現 已有 居 民 約 274 000 人。當 發 展 計 劃 完 成 後,大 埔 人 口 將 輕 微 增 至 約 316 980 人。P.2土地利用的特徵:作工業用途。大埔工業村臨近大埔新市鎮之附近 , 內裏建有很多不同的工業大廈,並 從事著 不同方面的生產活動 , 例如印刷廠、 印鈔廠 、 食品加工廠以及燃料供
4、給廠等。 作文娛用途。例如:設有大埔文娛中心。作社區及康樂設施用途 。在大埔白石角填海區興建小型賽車場等。作教育用途 。在白石角興建科學園,並分三期發展,首期工程已於 2002 年年中落成。第二期現已動工,預計於 2008年年中完成。第三期現正策劃中。 作交通用途。 現 在 的 大 埔 墟 車 站 於 1981年落 成 , 舊 有 的 車 站 即 時 停用 。海魚養殖業 。例如:鹽田仔海漁養殖區。作住宅用途。於 1976年興建區內第一個公村。P.3土地利用的特徵:興建多項建築物。樊仙宮、文武二帝廟、敬羅家塾等都是當時興建的建築物,主要是家族的家祠或供奉仙人。作貿易之用。大埔墟( 即 現 大 埔
5、 舊 墟 ),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已經建立, 並成為新界商貿中心 。作行政之用。到 香 港 開 埠 初 期 , 英 國 接 管 新 界 的 儀 式 亦 是 在 大 埔 舉 行。香 港 政 府 之 後 更 在 大 埔 設 立 理 民 府 、 新 界 警 務 中 心 以 及 政 務 司 官邸 。 作交通之用。九廣鐵路英段在一九一零年正式通車。作工業之用。碗窯村位於大埔南部大帽山山下,建村於明代。曾經為新界的陶瓷工業中心,及後因為生產成本上升,難與入口陶瓷製品競爭,因此停產。農業及海魚養殖業 。 P.4從以上資料得出,大埔新區和舊區的土地利用有二個共同點,就是兩者都包括工業及交通用途。舊區主要是陶瓷製
6、品,但新區已發展成有印刷廠、 印鈔廠 、 食品加工廠等,比之前更多元化。交通方面可以便利市民,亦可促進貿易發展,使當時的大埔墟成為新界商貿中心 。而其他的土地利用則不大相同,舊區主要作農業及海魚養殖業 、 行政、貿易之用,並興建了很多現已成為古蹟的建築物。可是,舊區的土地利用並不完善,因為該區只著重工商業的發展,沒有康樂設施,因此該區並沒有發展成住宅區。P.5然而,舊區慢慢演變成一個新市鎮,新區除了作工業用途外,還增加了住宅、教育、文娛社區及康樂設施用途,使該區人口因而漸漸增長,文娛社區及康樂設施都增加居民歸屬感。總括而言,大埔舊區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工商業,而新區則較多元化,於時代的發展,工業發
7、達,市中心漸漸都市化起來,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加上工業的設立,蛻變為一個繁華的鬧市。然而在市中心的外圍,各鄉村仍然保存著傳統的面貌,古木參天,祠堂莊嚴,加上郊區的寧靜優雅,跟繁華互相逕庭,和平共存。 P.6都市問題泛指 污染 (包括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質污染、土地污染 ) 、交通擠塞、房屋短缺或生活環境惡劣等 。 它是人類社會及經濟活動程度最具體的表徵;都市化並不是單純的指人口往都市集中的過程而已,都市化更是綜合的一種現象:涉及到都市的社會、文化及心理的現象。同時都市化使得人口密集的聚集造成都市型社區,所謂的都市型社區是指人口密度高且分子複雜、交通便利流動量大、風俗習慣差異大、個人匿名性高、
8、社會組織分工細、居民活動以職業為中心等特色。 P.7林村河位置及起源林 村 河 源 自 大 帽 山 及 觀 音 山 , 上 流 為 香 港 著 名 瀑 布 的 梧 桐 寨 群 瀑 。 水 流 由 梧 桐 寨 一 直 向 低 流 至林村, 所 以 命 名 為 林 村 河 ; 該 河 亦 因 部 份 水 流 源 自 觀 音 山 , 因 而 曾 名 觀 音 河 。 林 村 河 流 至 坑 下 莆 , 穿 過 林 錦 公 路 下 面 , 水 流 流 經 水 務 署 大 埔 頭 濾 水 廠 側 。 過 了 濾 水 廠 後 , 林 村 河 進 入 了 大 埔 梅 樹 坑 公 園 範 圍 。 林 村 河 河 床 在 梅 樹 坑 公 園 收 窄 , 直 至 流 到 大 埔 舊 墟 對 出 才 再 次 變 為 廣 闊 。 原 林 村 河 終 點 是 在 大 埔 墟 廣 福 橋 附 近 , 河 水 就 此 流 入 大 埔 海 。 自 從 大 埔 新 市 鎮 的 發 展 , 由 大 埔 墟 到 元 洲 仔 的 大 埔 海 已 大 幅 收 窄 , 而 市 鎮 中 央 的 大 埔 海 亦 列 為 林 村 河 一 部 份 。 去 到 廣 福 邨 附 近 , 林 村 河 和 大 埔 河 合 流 , 河 水 在 大 埔 元 洲 仔 公 園 附 近 正 式 流 進 大 埔 海 。 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