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连 云 港 市 气 象 局二一六年八月目 录序言 .1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2(一)“十二五 ”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二)“十三五 ”时期面临 的发展形势 .7(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9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发展理念 .12(三)发展目标 .13三、主要任务 .17(一)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强劲动力 .17(二)协调发展,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 .20(三)绿色发展,优化结构,服务生态文明 .22(四)开放发展,探索机制,发挥资源优势 .23(五)共享发展,面向民生,提供优质服务 .24
2、四、重点工程 .26(一)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26(二) 全省 “一 带 一路 ”建 设 的核心区和先 导 区气象服 务 保障工程 .30(三)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 .32(四)探测环境保护与气象台站优化提升工程 .34五、保障措施 .35(一)加强组织领导 .35(二)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35(三)深化气象改革 .36(四)强化法治保障 .36(五)加强合作共享 .37(六)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37- 0 -序 言“十三五” 时期,是深入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 时期,是全省“ 一带 一路”建设的
3、核心区和先导区、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编制连云港市“十三五 ”气象 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 实现连云港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苏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围绕“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 面向连云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 年)、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 年)、气象发展“十三五” 规划( 201620
4、20 年)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 十三五” 气象发展规划等进行编制,明确“ 十三五” 期间我市气象 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我市“十三五”气象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 1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 期 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 期间, 全市气象部门深入 贯彻连云港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市政府与省气象局共同推进连云港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等重要文件精神,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初步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
5、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重要贡献。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适应地方服务和业务发展需求,调整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至“ 十二五” 末,全市已建成加密 陆地自动气象观测站 110 座,海洋自动气象观测站 5 座,交通气象观测站 13 座,船载自动气象观测站 2 座;新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 部,大气垂直观测站 5 座,GPS/MET 水汽观测站 5 座,闪电定位仪 2 套,能见度观测仪 6 套,城
6、市气溶胶(PM10、PM2.5)质量浓度观测站 1 座;完成花果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升级,灌南对流层风廓线雷达项目获批并启动前期工作。全市区域陆地和海洋气象监测平均水平空间间距分别达到 8km 和 60km,综合气象观测系 统日臻完善,气象监测预警水平显著增强。- 2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开展与交通、海洋与渔业、国土、民政、旅游等部门合作的预警应急联动试点;市政府批复修订连云港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市、县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和风险分级标准,编制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印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开展重点乡镇、重点村的气象灾害
7、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组建“多员合一”的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网络建设。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的通知和关于印发连云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细则的通知,建成以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网络等为媒介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联合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同开辟气象预警信息传播“ 绿 色通道 ”;积极拓展气象 预警信息多渠道向 农村延伸,建成农村气象大喇叭 1036 套、气象电子显示屏 349 块、气象信息服务站 428 座,全市 气象 预 警信息覆盖面和公众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升。2.
8、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推进太阳能、风能、核电等气象服务保障监测网建设,在市区建成城市气溶胶观测站 1 座;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预报和气候诊断业务系统,相关成果获地厅级以上科技奖励4 项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效益评估研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和协调机制;印发连云港气象灾害区划,- 3 -为科学调整经济生产力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决策依据;积极开展城市、港口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开发等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3.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稳定提高健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开展区域短历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建立基于 SWAN 系统的本地强天气短临预报平
9、台,实现强天气落区的定量预报和快速发布;应用本地 WRF 数值预报模式,开展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降水预报业务;开展 7-30 天重要天气过程预测;建立本地 120 小时分时段预报质量动态检验平台。 提升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能力。基于本地化 WRF数值预报模式,制作发布时效 120 小时、时间分辨率 6 小时的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产品;2015 年全市 24 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 89%,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 78%,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 71%,分别较“ 十一五”末提高 4%、11%、7%,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得到稳步提高。4.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在气象微
10、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滚动发布工作、出行、旅游等个性化公众气象服务指数产品;针对雾霾等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开展环境生态气象预专栏:SWAN 系统和 WRF 数值预报模式SWAN 系统:中国气象局研发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WRF 数值预报模式: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美国国家大气海洋总署-预报系统实验室、国家环境预报中心(FSL,NCEP/NOAA)等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可用来进行 1 至 10 公里内高分辨率模拟的数值模式,加入本地化参数后,可有效提升各类天气的预报精细化程度。- 4 -报预警服务;升级改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花果山气象科普馆;围绕世界
11、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灾害防御自救互救能力。“三 农”气象服务 能力建设。2011 年, 东海县在全省首批实施中央财政“三农 ”气象服务专项;2013 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下辖各县全面推进“三农” 专项,建成气象防灾减灾 标准化乡镇 10 个、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基地 2 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 6 个;开展粮食作物播(收)期、土壤墒情等农用天气预报及干旱、霜冻、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服务,针对鲜切花、海水养殖等设施农业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成立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农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三支队伍,开展农业气象“
12、直通车式” 服务,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服务我市粮食生产“十三” 连增和现化高效农业。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针对环境、城市、海洋、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服务;开展雾霾以及重污染天气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强化秸秆禁烧、酸雨监测服务;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海上交通气象预警、能源气象评估利用等专业专项气象预报技术及服务保障平台建设;全面整合并建立一体化的海洋、核电、风能、农业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平台。5.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成绩显著气象科技创新及业务成果转化。全市共有 1 项科研项目- 5 -获省科技厅立项、12 项获市科技局或省气象
13、局立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达 60%;成果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和国家专利 8 项,获省气象局科研开发奖 3 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2 项;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12 篇。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突出人才奖励、重大气象服务表彰、科技工作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积极参与省气象局人才引进计划,全市气象在职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率达 78.5%,中高级职称比率达 61.7%,较“十一五” 末分 别 提高 12.7 和 8.3 个百分点;3 人次获省部级奖励,42 人次获厅局级奖励;自 2014 年始,联合市总工会和空军、海军、民航等部门气象台连续举办“全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14、促 进全行业业务 人员综合技能提升。6.气象法治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开展“六五” 普法活 动,气象法治思 维得到进一步强化,法治气象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清理保留气象各项行政权力 63 项,其中压缩保留行政许可事项 3 项,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全面推进气象行政审批改革,及时取消雷击灾害风险评估中介服务,将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查和竣工验收检测两项中介服务调整为先受理后服务,取消中介服务收费,优化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和防雷安全监管重点企业清单,气象行政执法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专栏:“六五”普法1986 年开始,党中央宣布全国普法开始,每五年为一个
15、制定周期,2011-2015 年实施“六五”普法。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6 -7.一流气象台站建设跨上新台阶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稳步推进国家级新型“ 一流” 气象台站建 设。完成西 连岛国家气象观测站、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升级改造;东海县气象预警中心 2015 年底投入业务使用;连云港海洋气象预警中心顺利开工,预计 2017 年投入业务使用;灌南县气象预警中心列入建设计划,已启动前期工作;全市 6 座
16、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全部获地方政府批准并实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花果山气象科普馆完成升级改造,重新对社会免费开放。(二)“十三五 ”时期面 临的发展形势1.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新需求“十三五” 时期,是全省 “一带一路”建 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准确性、预警时效性、服务主动性、防御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智慧连云港”建设在智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对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新要求
17、;海洋强市战略对建立健全海洋气象业务系统,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在苏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带来新挑战地厅合作备忘录及连云港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 2017 年,连云港市要在苏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 7 -气象现代化;到 2020 年,建成适应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程度、更加全面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这就需要全市气象部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进一步丰富气象现代化的内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和服务手段,建立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支
18、撑的气象业务新布局。3.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新要求随着国家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给气象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气象局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 五大发 展理念” 先后出台了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如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管理能力与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的矛盾,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4.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新要求“十三五” 时期,是我市推 进农业供 给侧改革,促进现代农专栏:气象部门“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