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34674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1柳州一中历史学考冲刺宝典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奴隶社会)夏朝:(1)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夏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3)最后一个王“桀”传说被商的领袖“汤”所灭。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016 年)第一王“汤”;最后一个王“纣”。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公元前 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东周: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前

2、770-前 476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前 475-前 221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分封制 重点掌握1 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2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 受封者的权利:任免官吏、征派赋役、组建军队4 受封者的义务:朝见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5 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6 分封制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影响: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宗法制 重点掌握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内容:嫡长子、嫡长孙

3、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了解秦朝的统一1、原因: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统一者:秦王嬴政3、统一进程: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注意最早和最晚被灭亡的)统一的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

4、攻。 4、都城:咸阳5、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的中央官制)1、“始皇帝”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就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传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三公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把全国 分为 36 郡,由中央政府

5、直接管辖,郡下设县。(中央管理地方)2、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 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封建割据。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完善;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压榨百姓,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汉朝

6、初年,高祖刘邦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地方既有郡县也有郡国的局面。2、为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3、汉朝削弱丞相权力的措施:中朝(内朝)外朝制度,三公九卿成为执行的外朝,削弱宰相的权力二、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机构)皇帝 门下省(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三省之间既独立平行又相互制约(3)作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7、,军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或称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权利: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2、特点:通过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五、理解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

8、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实行注重人的门第。)3、隋朝: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重视才能)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A、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B、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D、影响:君主专

9、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设内阁:A、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B、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C、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D、内阁的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二、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2、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3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0、,秉承皇帝旨意办事。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3)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形成了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思想上: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第二、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战 争 时 间 侵略国 条约 主要史实鸦片战争 1840-18

11、42 英国 1842 年南京条约 1839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1841 年强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1858 年英法天津条约1860 年英法北京条约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1895 年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 年辛丑条约 镇压义和团运动第 1 课 鸦片战争一、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401842 年 8 月)1、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的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根本原因:工

12、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2、过程:A、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B、1841 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C、1842 年 8 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3、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时间:1842 年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内容: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 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主权开始丧失) 。4、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了解第二

13、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两国)1、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经过:开始: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1858 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结束: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 ;美俄两国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第 2 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根本)空前激化;2、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二、了解太平天

14、国的简单过程1、爆发标志:1851 年,金田起义。 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42、正式建立政权:1853 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经过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3、天京变乱: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三、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内容1、颁布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通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2、主要内容:土地分配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 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15、国库3、评价: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积极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四、理解资政新篇内容1、1859 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3、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世界潮流。局限性:(1)、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2) 、不适合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国情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

16、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2。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 (局限性)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力量,拉开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第 3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984-1985)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制订了侵略中国的政策,侵华蓄谋已久。2、经过爆发:1894 年 7 月丰岛海战,8 月,清政府迎战。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役、威海卫战役(失败) (按时间顺序)3、了解黄海海战中国人民的反抗(1) 、时间:1894 年 9 月 (2)

17、、人物:邓世昌、林永升牺牲(3) 、结果:黄海海战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1894 年的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其退入威海卫港,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4、战争的结果:失败。1895 年,签定马关条约内容 影响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赔款(2 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5、

18、深远影响: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二、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900-1901)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高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扶清灭洋”的评价:“扶清”使清政府默认了义和团的存在,但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5“灭洋”显示了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但是带有盲目的排外性。2、发展:1900 年夏天,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3、

19、过程:6 月,廊坊大捷,侵略者退回天津;7 月侵略者再次进犯北京,8 月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在北京城设司令部。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4、结果: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 影响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重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 ,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是“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

20、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镇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深远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 4 课 辛亥革命一、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1、兴中会: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2、同盟会: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民报进一步阐发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

21、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理解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 辛丑条约后,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3)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4)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3、1912 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享有民主、自由

22、等权利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责任内阁制起到限制总统的权利)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评价):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大功绩)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

23、 5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1、背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过:(1)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还我青岛”(3)第一阶段:北京、学生; 第二阶段:上海、工人(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军)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释放被捕学生,免除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65、影响: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

24、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理解中共一大(“了解”“理解” )1、诞生:1921 年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2、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注:这个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资产阶级当时也是革命的力量,而不是革命的对象。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

25、然一新。 (新目标、理论、领导)三、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1、国共合作 (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名党,党内合作的形式)1923 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高潮的到来。 2、国民大革命(1924-1927)(1)开始的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1926 年,北伐战争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目的: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3、结果:蒋介石发动“四一

26、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制造分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4、失败原因: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国民党的右派的背叛。5、教训:掌握武装军队,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第 6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时期” 、或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陈毅)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8 月 1 日后被定为建军节)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

27、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秋收起义(新增):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10 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二、了解八七会议内容1、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 地点:汉口2、内容: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一清二确三决定)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的史实:1、背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进攻大城市的起义都

28、失败,毛泽东等人决定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2、建立:1927 年 10 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建设:政治建设: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3)思想建设: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4)军事建设: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前三次“围剿”(5)政权建设: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发展:1930 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 力量达到十几万人,形成燎原之势。5、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

29、性空前高涨;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7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四、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1、时间:1934.10-1936.10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的失败。3、线路 :瑞金-四道封锁线-遵义-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4、会师: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中央红军陕北红军) ;1936 年 10 月,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0、,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后,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五、了解遵义会议内容、意义1、时间:1935 年 1 月2、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3、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 7 课 抗日战争一、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发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七七

31、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由此开始。二、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1、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组织的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11 月),上海失守,粉碎了日军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宝山:姚子青 四行仓库:谢晋元 太原会战体现了国共合作。(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三、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32、1、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六周之内屠杀南京军民超过三十万人。2、潘家峪惨案:1941 年,日伪军、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屠杀 1200 多人3、七三一部队活人细菌实验 :东北地区,对至今的中国人仍有影响。四、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的史实 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937 年,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百团大战(1940 年下半年) (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指挥者:彭德怀 地点:华北地区 (3)战绩:在 2000 多公里的战线上拔掉日伪军据点近 3000 个(4)意义: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

33、次大规模战役。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五、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和作用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建立过程: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 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作用:全国军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

34、得了抗战胜利,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六、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其意义1、标志:1945 年,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82、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3、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 8 课 解放战争一、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1、解放战争开始:1946 年 6 月 26 日国民党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

35、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2、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1947 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1949) 辽沈战役歼敌 47 万多 淮海战役 55 万平津战役 52 万多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4、 解放南京:1949 年 4 月 21 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伟大意义1、国民政府被推翻的标志:解放军占领南京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

36、史意义(1)国内:标志着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的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 1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 2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了解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增)(1)时间:1949 年 9 月(2)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

37、本方针和政策。(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4)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2) 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 年 9 月的中国人民政协

38、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1954 年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履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2、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进一步完善: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十六字”方针,使得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四、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 1982 年宪法修订的情况 柳州一中

39、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91、创立标志: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背景:文革十年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1)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

40、公民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障;增加了公民的国家赔偿请求权。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 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五、理解(“了解”“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1949 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也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 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各民

41、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五大自治区: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最早)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 3 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告台湾同胞书1、 “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首倡三通。(2)1981 年,叶

42、剑英发表谈话,提出对台方针政策;(3)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所谓“两制”,就是两种社会制度(大陆: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2、意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注: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二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了解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1、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43、实现了两岸间的真正停火。2、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1990 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 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4、1992 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5、2005 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柳州一中历史高考、学考必胜宝典系列2016-11-28 整 10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第 1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4、一、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二、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利 、和平共处。 )1953 年周恩来中印会晤提出。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联合国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三、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日内瓦) (1954 年)1、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特点: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3、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四、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 年)1、特点:第一次西方没有殖

45、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2、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3、会议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 2 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恢复: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二、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突破和转机的关键1、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

46、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2、改善过程:1971 年 7 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 年 2 月,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中美正式建交1978 年,中美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三、了解中日建交1、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 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四、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有利于亚太地区

47、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五、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内容:(1)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改变。(2)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3)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4)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出发点。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表现: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活动(如海地维和、亚丁湾护航)(2)意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七、能说出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史实(1)建立时间:2001 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