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935869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0浅析清末民初的变迁以西华、光州为例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有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内有封建自然经济衰落、商品经济兴起,社会剧烈动荡,人们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既有对传统民俗的继承、改革、发展,也有对外来新生事物的引进、吸收、融和。民俗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文化心态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河南地处中原,历来都是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也是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心,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在清末民初的民俗研究中,河南的民俗变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本文即以西华、光

2、州两个地区为例,探讨河南民俗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变迁。关键词:清末民初;河南;民俗;变迁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Ltd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folk of China in HenanTo Xihua Gwangju two counties for exampleAbstract :Folk, which refers to folk custom in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people in soci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ultural life of the

3、practices, customs, which is to phase down a long history and some customs are passing by the time changes to the new practices and customs form and slight changes. It as a result of huma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a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religious or ge

4、ographical, linguistic, mental and. china, Chinese society there is thousands of years the upheaval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the feudal economy, social decline and severe turbulence, and the customs also create some changes.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epitome of culture, Henan was the

5、 epitome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folk changes have a very strong typical. This article by Xihua Gwangju two counties, for example,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in this particular period of changes.Keywords: folk; changes; Henan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系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的风尚、习俗而言,

6、其中既有人们对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某些风俗的传承,更有因时代变迁而导致的新风尚、习俗的形成和衍变。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加紧入侵,伴之而来的,一方面是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社会则被动的向近代社会转型与过渡;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较之以往发生巨大的变革变异,且在某些领域,出现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各种风俗习尚,在社会人文要素等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下,也产生了一些改变,既有对传统的传承, ,也有新的特征。社会风俗包括很多内容,衣食住行、

7、婚娶丧葬、岁时节日、社交游艺、宗教庆典等等都是社会风俗的反映,其中衣食住行、婚娶丧葬、岁时节日三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为重要。河南虽然深处内地,但此时也已经受到了西方的冲击,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在衣食住行等关于私人生活的习俗方面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新生事物,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河南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向来紧跟封建王朝的脚步,守旧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由封建统治阶级规定礼仪程序的公共生活习俗,比如婚娶丧葬方面不肯思变,仍然沿袭以往琐碎繁复的传统。而在基于农事活动的岁时节日方面,由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相关的风俗习惯也逐渐淡化。一、衣食住行“服饰式样的更新是社会风俗革故鼎新最

8、直接,最迅速的外在反映” 。 1这一时期河南地方的服饰样式变化分两种,中下层民众的服饰变化较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 “尚俭朴,崇质实,以土产棉织物为主品,加以蓝靛染料,亦有以紫棉织布,因其颜色者,他种色料颇少。农家多服短装,如遇婚丧庆吊,亦备长袍短褂以应酬宾客。 ”2这些其实跟当地出产有关,而且符合老百姓的劳动需要,反映出当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1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2 月,第 66 页.2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3 页.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3体。服饰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反映在上层人士的着装上, “着绫

9、罗着制服妇女服黑裙者渐多”1 。本地丝绸的产量有限,而“着绫罗者渐多” ,所以丝绸必须从外地引进,这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着制服妇女服黑裙者渐多”则是受西方冲击的影响。饮食方面,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菜系,以及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菜色,受外来影响,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西餐。不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都比较遥远,中下阶层一般都是产什么吃什么,年成不好的时候甚至得忍饥挨饿,比如西华县,“食料以麦、粟、绿豆、高粱为主,大麦、大豆多为伺畜之料,佐品以豆腐、粉条、红芋、蔬菜等类。夏秋农作时多用麦,冬月则食杂粮,若青黄不接之际,农民异常刻苦,大抵以菜汤杂麸充饥” 。 2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会

10、有一些改善, “至于婚丧庆吊,令时佳节,间有杂用海味者,中等之家肉菜而已,有八八十二碟诸名称” , 3 “杂用海味”应该是一个新的变化,因为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沿海之物才能流入内地。相对于其他民俗来说,社会居住风俗的变异性相对要小一些,不同时代的差别并不那么明显。民国时期的居住风俗除大城市略有更张外,广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农村则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自然延续。 西华县续志载:“城市瓦房较多,楼房较少,近来渐有新式门面者。乡间草房最多,瓦房较少,楼房尤为寥寥,近有筑保安楼及土炮楼以防匪患者。草房用草覆盖,结以瓦檐,亦有全用草或麦秸麦秆者。 ”4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新式的门面

11、房,以及由于社会动荡而出现防卫用的保安楼等。如果说在“衣” 、 “食” 、 “住”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 ,即交通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先进的交通工具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即便在河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城市中轿子、肩舆等交通工具影响力也开始不断减弱,而代之以人力车、脚踏车等新的交通工具, “清代后期,除两轮车(人力车) 、马车外,在一些大城市,又有火车、电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5。水路交通也开始出现了机动船的身影。不过“在广大农村,限于经济条件,民众仍然感受不到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出行靠

12、的仍然是牛马畜力,甚至是自己的双腿” 。 6二、婚娶丧葬1 同上2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3 页.3 同上4 同上5 林永匡 袁立泽 .中国风俗通史 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年 11 月,第 151 页.6 同上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4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礼是人生之大礼,中国自古以来对婚姻就异常重视,规范了极为繁复琐细的“六礼” ,包括“纳彩”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亲迎” ,这是婚礼必须经过的程序 1。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六礼的施行愈来愈趋向简化,但是在清末民初,河南省婚礼的简

13、要程度却很有限,整个婚礼过程仍然非常琐碎复杂。 “议婚,必择门户相当年龄相若者,与媒妁议定,方行投启答启,俗名换帖。男贴附簪珥,女贴附书墨,名曰押贴。换帖时男女家各备吉筵款待媒妁,迨达成人。男家备具礼物,由尊长新到女家商定婚期,得女家同意,然后选择吉日,备贴送达女家。及期,男家先送礼物,丰则二羊四酒八驾盒,俭则亦需二酒四盒,宾则或以金钱代礼,名曰乾折。女家备匳,视家之有无丰啬不等,于婚期前一日或至日送至男家,新郎则冠服整齐,乘彩面乘彩轿,随新郎归。乡间多以牛马车代轿,妇家择兄弟或亲属四人或六人送至婿家,名曰送客妇至门,有迎女宾二人导之入席,设香案、花烛,童女点香纸爆竹,夫妇行拜堂礼,红毯铺地,

14、导入洞房,揭帕改装,设花烛筵,推新妇首座,诸姑姐妹侧陪。外厅则设专筵以待来宾。至夕,洞房设筵,夫妇行合卺礼,喝交心酒。三日拜见姑舅及尊长,受拜者,赐以钱,曰喜礼,拜家祠或祖墓。 ”此时也出现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婚礼, “近亦有行文明结婚者,其仪式较简单,但为普遍耳。 ”2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男子成年时须行“冠礼” ,清末民初,冠礼已经和婚礼的仪式合在一起了。 “男子将娶女子将嫁行冠笄礼,旧时先期卜吉,或在母家,近则多于新人进门吉时行之,大为省便。 ”3“冠礼久废,即士大夫家亦鲜有行之者,惟见于亲迎时,将新郎立于祖堂红毯上其新衣服,由来宾族众为新郎装饰,披十字红绸,胸前佩红鲜纸花,向祖先及尊长行四叩

15、礼,有尊长赐以成人之名,与新妇交拜时呼之,似有冠之义也。 ”4丧礼,民间俗称“送终” 、 “办丧事”等,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诵哭泣的礼节,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 ,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超度死者的灵魂,并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愿。我国的丧礼因时因地而异。河南地处中原,居民多为汉族,葬式也多为土葬。清朝时,政府规定了葬礼的一般程序,包括“停尸” 、 “招魂” 、 “吊丧” 、 “殡仪” 、 “送葬”等,其繁复程度比之婚礼有过之而无不及 5。清末时期,在西风东渐影响下的移风易俗给中国1 林永匡 袁立泽 .中国

16、风俗通史 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年 11 月,第 284 页.2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5 页.3 杨修田 .光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3 页.4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4 页.5 万建中 周耀明 .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02 页.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5的丧葬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辛亥革命之时,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清王朝实行的丧葬制度,肯定了新式葬礼,在丧葬习俗方面实行了深刻的变革。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文字上的规定,广大汉族民间仍然流行着传统

17、的丧葬习俗,其中河南尤甚。 西华县续志中对河南省民间的丧俗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可见一斑。“初丧,先以各项衣服装裹死者,净面含殓,然后设灵床,堂中铺以谷杆,上加棉褥及鸡鸣枕,儿死者于其上覆单裘,曰小歛。孝子哭踊,女去簪珥,烧纸车马于门外,归室驰报,有服之戚治棺入歛,曰大歛。孝子于灵床耳侧,及扶杖哀至则哭。有先开吊封丧,然后择期安葬者,有三五日即行安葬者。葬有期,具讣文告亲友葬期。门挂白幡,亲友皆往吊唁。丧主聘董理及执事延宾相行,禀告礼成,主则预请重望大宾一人行题祀成主礼家奠礼相者赞礼。乐工奏乐三献,读柷殽食,进食皆有常义。葬日用刍灵鼓乐前导,戚宾行遣奠礼,匍匐道哭,期功后哭,执绋步后,女眷在后。

18、至茔下土封墓,立碑碣于前,唯此世家行之。棺木以柏为上,楸桑桐次之,有四椟八仙十二元心之分。延僧道诵经,现亦少矣。贫家有即日葬者,有仅以鼓乐灵轿送葬者,赙奠之仪,卛用香櫡牲礼享糖为仪,亦有送联幛者,丰约称情。 ”1“按临丧主哀,奉祭主敬,葬封主诚,俗濒葬治丧,仪节繁碎,哀号匍匐之中勉后事。比至葬所,颓惫已甚,凶功草率恒以。是故知礼君子每多病,节哀成礼适情可也。邑民多无宗祠,设柱于家堂,遵礼为享。清明七月望、十月朔,或忌日,为新展墓,全境皆同。祭祀之在官者,详见祀典,因时不同。乡间有迎神赛会,祀各神祗,演戏奏乐,籍以娱乐,未可厚非,然徒事靡费,迷信淫祠,殊非正道。 ”2三、岁时节日岁时节日,主要指

19、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在人们的生活中约定成俗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3。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是农业大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所以,河南省的岁时节日可以作为中国岁时节日的一个典型代表。元旦: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夜里子时起,年节活动亦从此时开始。元旦的首要事项是祀神祭祖,同时拜尊长。 “鸡初鸣,拜天地祖先,家众以次称寿,既毕,初见宗族,亲邻相贺,越三日,拜墓,乃宴会宾客。 ”4“少长早起,栉盥燃烛焚香,1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

20、十七年,第 266 页.2 同上3 陶立璠 .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231 页.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6祭天地祀祖先,登堂拜尊长,食水饺,族邻交相拜贺,以后亲友来具酒食相待。 ”1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这是民间有一个隆重的节日。主要活动一为张灯结彩,二为盛吃元宵(南方则称汤圆) 。豫东南光州,每逢上元佳节,民间皆“张灯演杂剧,自十四日至十六日,凡三昼夜。 ”2十六日,当地有出游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百病。这种习俗沿袭自古代, 荆楚岁时记云:“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避人,名避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 ”3另外,元宵节夜,人们还有做

21、灯谜猜灯谜的活动, “风雅士做灯谜以寄与” 4。二月二:“俗以为龙抬头,家家扫舍以避蛇虫” 。 5三月三:此为古之上巳节,每逢此节,有携酒食出游、踏青聚饮之习俗。河南泌阳地区,每年三月三日“人多出游,追上巳拔除之遗风” 。 6又,光州地区“士女戴荠菜花并以供神” , 7这也是古之遗俗,人们希望以此达到驱虫避蚁的功效。 东华琐录云:“南国三日,士女必簪佩荠花,云避蚁。 ”8清明:清明是我国立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9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清明古已有之,后来又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有关风俗,于是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

22、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一些活动也逐渐消失,到了清末民初,只有祭扫坟墓、踏青郊游、插柳等风俗流传下来。光州地区清明日“男妇各戴柳枝于首,门檐牖关置柳枝” 。 10此俗是“取柳火之意,一说柳枝可禳火也” 。 11西华县清明日“民人插柳于门,祀先祖墓,郊游,踏青” 。 12四月一日:“荐樱桃” 。 13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南北方广大地区民间,均要过此节。这一天,不仅要赛龙舟,家家以蒲艾插户,人皆佩艾、戴符、挂香囊等物;而且还争饮雄黄、菖蒲酒4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4 页.1 潘龙光 .西华

23、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7 页.2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5 页.3 宗 懔 .荆楚岁时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 3 月,第 89 页.4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7 页.5 转引自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5 页.6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7 页.7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5 页.8 何刚德 沈太侔 .东华琐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 45 页.9 转引自(

24、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年 8 月,第10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6 页.11 同上11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8 页.13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6 页.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7以避虫毒,吃粽子,举行家宴以贺节。河南西华县端午人皆“啖角黍,饮雄黄酒,悬艾于门,童稚系彩丝,以雄黄涂手足耳窍,曰避虫毒。 ”1 光州地区“五月五日悬蒲龙艾虎于门以辟邪,以彩丝系小儿臂,令儿不染瘟疾,食角黍。 ”六月六日:天中节,感谢天日给人间的造化。这一天人们有“曝衣服书画”的

25、习俗。月令广义云:“六月经书、图画、衣服、器用之类,取太阳之光,尽日而止。 ”2七月七日:乞巧节,又名七夕。这一天晚上各地普遍都有姑娘、童女乞巧的习俗。西华县续志云:“妇女乞巧望月,拜扫先墓。邑西南乡多不事此节。 ”3 可见河南地区七夕多了扫墓的风俗,而且有些地方并不过这个节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 ,是人们祭祀先祖,怀念亡灵的日子。民间向有“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的说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荐新祭祖、谒墓、供麻谷” , “是日,官有厉坛之祭,盖因民俗以均惠于幽明耳” 。 4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合家团聚,共赏明月,也叫团圆节。很多地区

26、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不过河南并没有这样的讲究, 光州志云:“八月十五日夜,各家列瓜果月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 ”5同时中秋节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兼占次年上元晴雨” ,河南民间有这样的一个谚语:“中秋云遮月,元宵雪打灯” 6。重阳:农历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民间亦称“重九” 。各地都有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河南地区还加入了祭祀先神的活动,祭祀之物也因地而异,并不统一,如西华县重九日“登高饮酒,以鲜鱼祭家神” , 7光州九月九日“民间备菊酒花糕祭先祖,又有登高之会” 。 8十月一日:寒衣节,这是一个以“祭食”祭祀祖先,并为祖先亡灵送寒衣的民间节日。光州志云:“十月一

27、日祭墓,制楮为衣,就墓焚之,谓之送寒衣。 ”9冬至:每年的十一月,民间普遍要过冬至节,人们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一阳复始之时,多有吃混沌的习俗。 神隐书云:“天开于子,阳气生发,当行拜贺,食混沌譬天开混沌之义。 ”10有些地方冬至吃水饺,1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8 页.2 冯应京. 月令广义.山东:齐鲁书社,1995 年 5 月,第 32 页.3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8 页.4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7 页.5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

28、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9 页.6 王文宝. 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58 页.7 潘龙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9 页.8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7 页.9 同上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8故老相传,吃水饺可以防止耳朵被冻坏,因为冬至以后,开始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腊八:农历腊月初八,谓之“腊八” 。 “民间诸谷米百果,煮粥供神,兼相馈遗,谓辟邪、祛寒、却疾毒” 。 1祭灶:此节日,各地时间并不统一,有腊月二十三的,有腊月二十四的,也有腊月二十五的,河南地区祭灶的时间一般是在

29、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这天晚上又叫“小年夜” ,人们备祭品祭祀灶王。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为一年之末。这一天,民间有很多活动,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修岁事,陈祀仪,家人聚饮守岁” , 2 “家长赐幼者钱以压岁” 3 等等。以上是河南地区的主要岁时节日,通过这些节日各种民俗活动得以传承,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也得以展现。从一些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河南地方的岁时习俗,既保留有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又因各地的实际情况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很有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农业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基于各种农事活动和农业生活的各种岁时节日也逐渐没落,很多节日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也慢慢淡化,甚至很多节日已经

30、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消失,比如光州志以及西华县续志中关于地方岁时节日的记述中都已经不见寒食节的踪迹,而在西华县的西南部,人们并不庆祝七夕乞巧节。结语民俗是一个地区诸多政治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科学技术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心态。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河南的风俗习惯受内外两方面原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比如在衣食住行方面,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新生事物,可以让生活更加便利,在婚娶丧葬礼仪方面,则简化了以往封建统治阶级规定的繁复程序等等;同时也有落后倒退的一面,比如在基于农事活动的岁时节日方面,淡化了一些传统,部分蕴涵农事文化的节日

31、消失等等。不过即便是积极的方面,相对于沿海其他地区而言,这些变化也不够彻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或积极或倒退的变化,其实都是文化心态的反映。河南地处中原,长期为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心,受封建传统的影响较深,地区文化心态中有一种守旧的意识,所以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当东部沿海地区纷纷实行新式婚礼新式葬礼时,河南地区仍然坚持着以往封建统治阶级规定的繁复礼仪程序,不肯思变,仅仅在衣10 转引自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7 页.1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7 页.2 杨修田 .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7 页.3 潘龙

32、光 .西华县续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9 页.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9食住行方面接受了一些新生事物,可以使生活更加便利。而作为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省份,在基于农事活动的岁时节日方面,淡化传统反映出文化心态中随波逐流的倾向,缺乏对自身的自信。其实,这样一个文化心态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区都已经抓住机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创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河南的发展则明显要落后。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河南省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特色,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精华,敢于创新,勇于思变,才

33、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参考文献1 潘龙光.西华县续志M .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七年,第 263-269 页.2 杨修田.光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三年,第 144-147 页.3 宗 懔 .荆楚岁时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 3 月,第 89 页.4 何刚德,沈太侔 .东华琐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 45 页.5 冯应京. 月令广义M.山东:齐鲁书社,1995 年 5 月,第 32 页.6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2 月,第 66 页.7 林永匡 袁立泽 .中国风俗通史 清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年 11 月,第 226 页.8 陶立璠 .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231 页.9 万建中 周耀明 .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02 页.10 王文宝. 中国民俗研究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5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