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三五”规划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六年四月1目 录一、发展基础 .3(一)发展现状 .31、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 .3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逐步增强 .43、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44、节能低碳生活方式有力推行 .5(二)面临有利条件和挑战 .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7(三)主要目标 .81、节能降碳目标全面完成 .8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 强 .83、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8三、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9(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91、抑制高能耗、高碳行业过快增长 .92、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
2、93、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10(二)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11、优化能源结构 .11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12(三)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121、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 .122、推进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 .133、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 .144、推进商用和民用领域节能降碳 .155、推进农业和农村领域节能降碳 .156、推进公共机构领域节能降碳 .16(四)促进非能源活动领域减碳和增汇 .161、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162、控制农业生产活动排放 .173、控制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174、增加森林及其他碳汇 .17(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91、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3、 .192、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193、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20(六)倡导节能低碳生活 .201、鼓励低碳消费 .2122、践行低碳生活 .21四、适应气候变化 .21(一)基础设施 .221、城镇建设 .222、水利、交通、能源设施 .22(二)水资源 .221、加强水资源管理 .222、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 .23(三)农业 .231、种植业 .232、养殖业 .24(四)森林和湿地 .241、森林 .242、湿地 .24(五)人群健康 .25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52、开展监测评估和公共信息服 务 .253、加强应急管理 .25(六)防灾减灾体系 .261、加
4、强预报预警 .262、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26五、开展示范试点 .26(一)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271、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272、农业领域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273、服务业领域循环经济示范试 点 .274、社会层面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28(二)低碳经济试点 .281、低碳城镇试点 .282、低碳社区试点 .293、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9(三)节能量交易试点 .30六、保障措施 .30(一)完善相关政策 .30(二)推进机制创新 .31(三)加强能力建设 .32(四)加大投入力度 .34(五)强化规划实施 .353荆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三五”规划“十三五” 时 期,是全面
5、实施生态立市战 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转型升级、缩差 领跑” 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 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关键时期。为加强能源节约,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未来五年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提供指导和行动纲领,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1、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19.9:48.4:31.7 调整 为 14.5:52.5:33;能源 结构逐步优化,煤炭消费比重由 2010 年的 74%下降至 60.50%;天然气消费由 2010 年的 0.88 亿立方米增长至 1.37
6、 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7.54 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61%。工 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全面推进, “万家企业” 节能低碳行 动扎实开展,全市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2010 年下降 26.3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27.05%,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森林碳汇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 32%,森林蓄积达到 2000 万立方米。4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逐步增强农业领域,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测土配方、环保型化肥和秸秆
7、还田,减少农业氮氧化物排放,自然灾害防御能力逐步增强,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水 资源领域,以漳河水库、长湖等重要湖泊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法规建设,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荆门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气象领域,实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常态化,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3、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成立了市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规划支撑进一步加强,组织编制荆门
8、市低碳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荆门市“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 合性工作方案、 荆门市“十二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 等系列政策措施;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制定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目标统计监测及考核方案,严格实行目标任务检查和奖惩机制。节能监察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市、县(市区)两级节能监察机构。54、节能低碳生活方式有力推行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累计推广高效照明产品 80 多万只,积极倡导节能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了 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大力倡导低碳出行方式,组织开展“ 低碳出行” 自行车骑 行示范活动。每年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宣传
9、,组织节约型机关、低碳进社区、能源紧缺体验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节能低碳发展良好氛围。(二)面临有利条件和挑战从有利条件来看,具备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一是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低碳循环发展列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成为重大战略、政策导向。二是从省内形势看,省委、省政府将“绿色决定生死 ”摆在三维纲 要首位。从省内形势看,湖北省是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低碳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存的省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较早,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创新、规划指引、制度建设、试点示范等多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三是
10、从全市来看, “十三五” 提出了全面实施生 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 四个荆门”,重点打造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生态环境,绿色循环低碳高效的生态产业,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的绿色人居,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不利因素来看,完成“十三五” 节能降碳目标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困难。一是荆门正处地全面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6之我市现有产业结构和新上项目的影响,能耗和碳排放总量还将继续增加。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遏制能耗、碳排放量过快增长的压力较大;受资源条件所限,能源消费仍将以煤为主,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服务业发展不足,工业结构偏重,单位 GDP 能耗高于全省平均
11、水平,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适应气候变化面临诸多挑战。荆门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形兼具,气候条件复杂,又是农业大市,生态脆弱,适应气候变化任务繁重。近两年来,低温雨雪、干旱、强降水过程出现较为频繁,尤其是持续性雾霾频发,给城市基础设施、水资源、农业、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带来更多挑战。三是基础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有少数部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认识不足,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紧迫感。社会公众节能低碳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地方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有待提高。总体来看, “十三五”时期,是荆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将面临不少突出问
12、题和挑战,先发优势与诸多有利政策不断叠加,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面临良好机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7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绿色、市场、民生“三维纲要” ,大力推进生态立市,严格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控制,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节能降碳行动目标,提升荆门城市竞争力,打造荆门成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动。以节能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
13、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对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将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坚持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相辅相成。通过完善财税、价格、投融资政策,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激励手段,形成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导向机制。推行和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等,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实现对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全过程管控。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筹考虑。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的各方面,进行整体谋划、统一部署。选择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探索具有荆门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
14、。发挥政府在节能降碳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发挥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众节能低碳意识,增强公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形成全社会8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三)主要目标1、节能降碳目标全面完成到 2020 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降低 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1.7%。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公共机构、商业、农业及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森林碳汇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500 万立方米。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水资源、生态系统、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防洪除涝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湿地保护与恢复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明显改善,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能力显著提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3、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建立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报告体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节能执法能力不断加强,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市场化节能减碳机制初步形成,相关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健全。循环经济示范取得明显成效,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