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简介中科院成都分院2012.3中国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重点研究领域: 数学与系统科学 国家、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 :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国家科学与交叉学科中心、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科研部门: 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 重大 成果: 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2、 院士: 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代数拓扑学、代数几何、博奕论、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众多学术领域 陆启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 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 王 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数学家 研究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 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万哲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 代数学 组合论 编码和密码学 有限几何等 杨 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函数值分布论、幅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 丁夏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偏微分方程、函数空间、数论、数理统计、调和分析和数值分析 石钟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刻的研究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
3、学院院士 将有限元分析建立在积分恒等式、最优剖分以及 “超收敛形函数 “的基础之上,使各种方程各类算法的分析走向统一化、精确化和表格化 陈翰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 马志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 丁伟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几何分析 研究贡献突出 陆汝钤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科学家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严加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概率论与随
4、机分析学家概率论、鞅论、随机分析和白噪声分析等领域贡献突出 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分拓扑、低维拓扑的量子不变量 以及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 研究 郭 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系统与控制科学研究,特别是随机与不确定性动力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理论以及控制理论基本问题、多自主体系统、复杂适应系统与量子控制系统等研究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数群与量子群 袁亚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 研究方向为最优化计算方法 刘源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面质量管理专家 质量工程和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
5、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 重点研究领域: 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 微重力科学与应用 重点科研部门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光学物理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电子显微镜重点实验室) 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真空物理重点实验室) 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 、 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 软物质物理重点实验室 、 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 清洁能源实验室 、崔琦实验室 、微加工实验室 量子模拟科学中心 、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 国际量子结构中心 、清洁能源中心 超导技术应用
6、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 重大成果: 铁基超导研究的重大发现和机理研究 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 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 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和物性研究 原子尺度的薄膜 /纳米结构生长动力学:理论和实验 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产生和传输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 院士: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纳米离子学和 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 范海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晶体结构的衍射分析 高鸿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未来信息科学中的基本物理问题;纳米量子结构及其操控;有机功能分子及其复合纳米体系的组装;扫描隧道显微术在量子结构构造中的应用;石墨烯材料、物理与器件
7、 解思深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为纳米碳管及其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李方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研究;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李荫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梁敬魁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功能材料的相关系、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 沈保根 磁性材料专家稀土 -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微结构和磁性 王鼎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磁性物理理论,表面物理理论, 计算凝聚态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轻元素纳米新材料探索及
8、其物理性质 ; 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 ;受限系统中水的行为与特性 杨国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 张殿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低温下凝聚态的电子基态、低能激发态、以及各类相互作用的研究 张 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强场物理) 章 综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性和晶体结 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铜氧化合物超导机理的实验研究;探索电子 激子相互作用超导体的可能性及带有纳米团族的金属性薄膜的物理性质研究 中国科学院 理论物理研究所 主要学科方向: 粒子理论 /量子场论与物质微观结构理论
9、研究 超弦理论 /统一理论与早期宇宙演化研究 引力理论与天体宇宙学研究 凝聚态理论 统计物理与理论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研究 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研究 优势研究领域: 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 、生命起源和进化 科研部门: 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 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 重大成果: 层子模型 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 晶格驰豫理论及其在量子多体系统中的应用 闭路格林函数理论 实用符号动力学 原子核高自旋超变形态研究 生物膜的液晶模型 粒子 -反粒子和空间反演( CP)对称性破坏中国科学院 理论物理研究所 院士: 周光召
10、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 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 戴元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 何祚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期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是当前研究重点 http:/ 郝柏林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理论物理、线性物理、非线性科学、理论生命科学 苏肇冰 中科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为强关联多电子系统,介观系统,低维凝聚态系统和非平衡量子统计。 于 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欧阳钟灿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
11、界科学院院士 液晶、生物膜理论、 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 吴岳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 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及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 张肇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学科方向: 高能物理研究 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先进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 并兼顾核分析技术及交叉学科研究 优势研究领域: 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同步辐射及其应用 加速器物理及技术、核分析技术 重大成果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北京质子直线加速器 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发现 层子模型 北京谱仪 轻
12、子质量的精确测量 ( 2S)衰变及次生粲夸克偶数物理的实验研究 2 5Gev能区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 R值)的精确测量 中国科学院万立方米级高空科学气球技术系统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若干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阿尔法磁谱仪( AMS)永磁体系统 宽波段空间伽马射线暴观测研究及仪器研制 同步辐射软 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及其应用 科研部门: 实验物理研究中心、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技术研究中心 多学科研究中心、研发中心 院士: 谢家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速器物理与技术、自由电子激光 方守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冼鼎昌 中国
13、科学院院士 理论物理及同步辐射应用 工作领域: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同步辐射光源及应用、 X光及离子光声光谱、多层膜材料、纳米功能性新材料、微机械加工的 LIGA技术、同步辐射微束 X光的三维成像、同步辐射用于古生物学的研究、同步辐射用于文物考古的研究、同步辐射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等。 李惕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宇宙线物理和高能天体物 张宗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子核理论物理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粒子物理实验研究 柴之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放射化学核分析方法学的发展 叶铭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 粒子物理实验、核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陈森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速器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重点研究领域: 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 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 微重力科学与应用 海洋与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 先进制造工艺力学 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 重点科研部门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LNM)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LHD)(筹) 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NML) 水动力学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LHO) 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 LEM) 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 MAM) 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 CPCR)